汶川地震幸存女孩遭遇网暴,网友愤怒溢出屏幕人怎么可以如此恶毒

法制网

转自:法治网

3月26日,汶川地震幸存女孩、网名“春游哥哥”的牛钰在微博上更新视频,自述遭遇网暴的经历。她说:“我不想选择沉默,我要勇敢地表达出来,向网络暴力抗争。”

从地震中走出的“钢腿侠”遭网暴

牛珏今年26岁,是2008年汶川地震的幸存者。那一年,牛珏11岁,被埋3天3夜,幸运的是,保住了生命;不幸的是,失去了右腿。在那次地震中,她还失去了自己的弟弟和9个小伙伴。

图源:牛钰个人社交账号图源:牛钰个人社交账号

装上机械钢质假肢,牛钰没有觉得不好意思,反而乐观地称自己为“钢腿侠”。她给假肢绑上闪光棒,在大街上自信奔走。她报名参加汶川马拉松,咬牙走完了全程。她通过拍摄公益类原创视频,呼吁社会关心关爱残障人士。2021年10月,她还踩着“机械小钢腿”亮相上海时装周,“汶川地震幸存者机械腿走秀上海时装周”一度冲上了热搜榜第一。她作为“闪光女孩”,成为了新闻人物。

也自那时起,牛钰成为了网暴对象。部分网民追到牛珏运营的新媒体账号下,辱骂牛珏“以残卖残”,博取同情,对牛珏及其身边的朋友家人恶语相向,甚至上升至对残疾人群体的攻击。这一度让牛珏难以接受,开始质疑自己,质疑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27日下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说,她在网络上的视频内容都是很开心的,让大家笑的。她做这个账号的初心,就是希望能够鼓励身边的残疾人朋友,“站在阳光下”。也想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个群体,给予正确的帮助。

随着网络攻击蔓延,开始影响身边朋友,牛珏决定不再沉默。2023年3月26日,牛珏在自己的微博账号(网名“春游哥哥”)下更新视频,自述遭遇网暴的经历,并配文“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在她公开的遭遇网暴的私信内容里,满眼看去,尽是“觉得你没腿 活该!”“一大早刷到你视频真的会心情不好”之类的留言,恶毒程度令人瞠目。

图源:牛钰个人社交账号图源:牛钰个人社交账号

看到这里,微博大V@秦祎墨 直呼:“……人怎么可以如此恶毒。……这互联网就没办法治治他们吗?!”对于此类无底线的网暴乱象,评论区里,网友们的愤怒溢出屏幕。

图源:网络图源:网络

@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央视新闻@澎湃新闻 等多家媒体纷纷发声力挺这个“闪光女孩”,痛斥网暴者“嘴脸何其丑恶,行径何其卑劣!”强呼“必须依法严惩施暴者”“不能让‘按键伤人’一次次重演!”

26日晚,对于牛钰自述遭网暴一事,@四川残联 在网友评论区表示:已跟当事人联系,会继续跟进关注。

牛珏在随后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可以通过这条视频“给到网友和那些恶评的人警示”“表明自己的态度”“也替残疾人群体说一些话”。“如果这条视频发了之后还有恶评的话,我可能会考虑起诉。”

她说,她不想选择沉默,她要勇敢地表达出来,向网络暴力抗争。

2022年,牛珏被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四川青年五四奖章”。3个月前,牛珏当选四川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1997年出生的她,也是2023四川省“两会”中年龄最小的人大代表之一。她说,当选省人大代表,除了自豪,感受更多的还是“责任感”,自己也希望通过代表身份为残障人士群体做更多的实事。

图源:牛钰个人社交账号
图源:牛钰个人社交账号
图源:牛钰个人社交账号图源:牛钰个人社交账号

网暴仍在肆虐因网暴成本不高

从2020年浙江杭州女子取快递被偷拍视频造谣出轨,患上抑郁症,被公司劝退,到刘学州不堪网暴在三亚海边服药自杀,再到今年2月的95后女孩郑灵华,因一头粉红色头发遭遇网暴患上抑郁症去世……现实一次次证明: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丝毫不逊于现实暴力,甚至这种“杀人诛心”的后果更加严重。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介绍,网暴事件是指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他人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人身权益引起的纠纷案件。情节严重的会构成诽谤罪、侮辱罪等。比如在网络上造他人黄谣,就可能构成诽谤或传播淫秽物品。构成诽谤罪的,最高可以判处3年有期徒刑。

现实当中,也有受害者选择勇敢拿起法律武器,并且成功将网暴者绳之以法。但是,“网暴”仍在肆虐。

究其原因,《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泰和泰(重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杰律师认为,网民低龄化规模化、网络匿名化、网络信息的碎片化等带来的网暴成本不高、维权难,以及部分为获流量毫无底线的自媒体或营销号的助推是其中关键因素。

网暴治理首要应当压实平台责任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国两会上有20余名代表委员就整治网络暴力、营造良好网络生态提出建议、提案、或通过媒体报道发声。多名代表和委员都强烈表示,网络暴力治理维权“刻不容缓!”

如何整治打击网络暴力?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怀胜建议,首先,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应发挥政府在前端界定“网络暴力”概念及制定标准上的主导作用和在末端制裁网络暴力违法犯罪上的主导作用,确立一套公正、合理、科学的规制标准,建构多方协同、分类分级、全链闭环式治理模式。其次,面对海量信息,还需发挥网络平台在“网络暴力”日常监测与整体预防中的重要功能。网络平台必须在中端环节启动干预控制等治理机制,包括及时响应并介入、对施暴者及其施暴内容进行有效截断,赋予双方平等的举证与申辩机会,并实现跨平台的有效协作等。

北京安剑律师事务所周兆成律师也指出,发生持续性的网暴,往往存在网络平台处理滞后的情形。如果要有效治理网络暴力,最大限度减少网络暴力伤害,首要应当压实平台责任。作为刘学州网暴致死案的代理律师,周兆成律师说他深感“网络暴力就是一把杀人的刀”。

此外,也有声音指出,目前反网暴的法律供给不足,主张出台反网络暴力法。比如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就认为,这非常有必要。

但也有相反观点。比如王四新认为,网暴涉及互联网错综复杂的传播机制和内容生态,涉及执法力度和执法力量能否跟得上。他认为,已有的法律法规已经提供了充足的工具,目前要做的就是用好已有的工具,加强执法的力度,不断细化平台责任,加强平台信息内容监管,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网络暴力。

3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国家网信办网络法治局局长李长喜在发布会上表示,后续,网信部门将持续督促网站平台切实履行网暴治理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大建章立制的力度,推动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强化对当事人的保护救济。

官方:今年将“网络戾气”列为整治重点

事实上,近年来,网暴治理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办公室主任纪丙学介绍,针对网络暴力,2019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嫌侮辱、诽谤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犯罪嫌疑人1.3万余人;共起诉3.1万余人,依法严惩了此类犯罪,有力保护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2022年11月,国家网信办出台《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解决问题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有效举措。据初步统计,《通知》下发以来的四个月,网暴信息清理拦截达到2875万条,陌生人不良私信日均下降48%,预警防范了377起热点事件可能出现的网暴风险。

近日,网信部门陆续指导多家重点平台集中发布防网暴指南手册,从风险提示、一键防护、私信保护、举报投诉等多个维度,帮助网民快速有效防范网暴侵害。

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综合治理局局长张拥军就“网暴问题”表示,今年将“网络戾气”列为系列专项行动的整治重点。其中,整治网络戾气,既包括对网暴本身的整治,也要改变让网暴存在的网络环境。将着重采取严管评论区、整治直播PK环节问题、处置网络戾气集中板块这三大主要措施。从网络戾气容易集中出现的场所、环节、板块坚决遏制网络戾气。

谨以牛珏视频文字送给那些正在或者曾经遭受过网暴的人们——

“可是啊,没有人的生活是容易的。没腿的话,那就听一首歌,看一本书,睡一个好觉。想笑就大声笑出来,想哭就大声哭出来。你要相信,你值得世间所有的美好。

生活本身就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别人永远无法定义你,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你想做什么就去做,你想爱的人就勇敢爱。宝,我们可以的!!!

不完美又怎么样,我们依然可以闪闪发光。我要一直拽下去!为我,也为了那些饱受异样眼光,但又选择沉默的姑娘们,还以颜色!

你呀,好好生活!”

图片来源:牛钰个人社交账号视频截图图片来源:牛钰个人社交账号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