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言堂丨风口上的手术机器人,能为外科医生带来什么?

商讯

  两江四岸,山水之城,江峡相拥,交相辉映。

  4月23日,北京和华瑞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和华外科”)携和华(HURWA)机器人来到重庆,特邀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杨柳教授、何锐教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张瑗教授及重庆的骨科同道们,与北京协和医院林进教授、钱文伟教授一道,解析全球手术机器人发展现状及前景,洞察智能外科实践模式与变革趋势,探寻风口上手术机器人,将为医疗外科带来哪些改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教授受邀参会并使用和华机器人进行截骨操作,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王子明主任、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熊小江主任、永川区人民医院李光旭主任、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北院区肖洪主任、重庆市中医院卢卫忠主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聂茂主任等受邀参会。

  齐聚巴渝,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相谈甚欢,和而不同谈“骨”论术,高屋建瓴智话未来。

杨柳:知己知彼,用好机器人

  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势在必行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杨柳教授在致辞中强调,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进口替代已成为趋势,作为产业化集中热点领域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凝聚着多学科的集成式创新。杨柳教授认为机器人对关节外科的推动作用首先体现在数字化,影像采集和可视化、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数字解决方案,加快了医疗数字手术生态系统中的数字创新和转型步伐,促进国产手术机器人蓬勃发展。

  ▲杨柳教阐述国产手术机器人发展趋势与医生自我理性认知

  ▲杨柳教阐述国产手术机器人发展趋势与医生自我理性认知

  杨柳教授坦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让高性能医疗器械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病人提供更有效的帮助,需要建立在医生客观认知机器人的基础上。了解机器人的优势与不足,认清医生自身的需求与目标,让两者达到融合、匹配。知己知彼,才能真正用好机器人。

林进:我与手术机器人助手的“情缘”

  医生与机器人共同成长、互相成就

  北京协和医院林进教授回顾和华(HURWA)机器人医工转化之路,“这一路,我与和华(HURWA)机器人可谓是共同成长、互相成就”,手术机器人从研发到临床转化,在产品的“易用性与安全性 、高效性与稳妥性、美观性与实用性”之间寻求最大化的平衡点,最终孕育、培养出这样一款产品。

  ▲林进教授娓娓道来与手术机器人这一段“情缘”

  ▲林进教授娓娓道来与手术机器人这一段“情缘”

  随着技术的发展,骨外科不可阻挡地朝着智慧化、数字化的方向演进。在讨论交流环节,林进教授与在场学者就机器人一起畅想机器人未来图景,认为在智能外科系统中,随着机器人带来的精准化、智能化,也将引领智能外科迎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杨柳教授与林进教授就和华(HURWA)机器人对传统手术流程的改变进行探讨,杨柳教授从自身临床经验出发,谈到医生在传统膝关节置换术中,通常先去掉多余的骨赘等,经过平衡测试后再截骨。而和华(HURWA)机器人可以通过医生经验与智能AI碰撞,术前生成手术方案,在术中直接进行截骨,提供一种新的手术逻辑,这也是一个进步。

  ▲与会专家学者与林进教授彼此分享智慧观点,碰撞思维火花

  ▲与会专家学者与林进教授彼此分享智慧观点,碰撞思维火花

  林进教授听后表示骨科手术术中需要在切开显露的情况下才能进行,难点之一在于“open和close”,但是借助骨科手术机器人,在有限的显露下即可进行手术。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实现所思及所得,“相信机器人”同时也是相信我们医生自己。

钱文伟:人工智能在复杂TKA术中的应用

  打开严重畸形患者被“折叠”的人生

  北京协和医院钱文伟教授分享一例严重RA膝关节畸形机器人辅助TKA手术病例。患者为一位26岁女性,主诉全身多发关节肿痛畸形20余年,入院诊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严重骨质疏松,双膝80°屈曲僵硬挛缩畸形,双侧股四头肌严重萎缩。

  ▲钱文伟教授在机器人的帮助下,让患者重获行走的力量

  ▲钱文伟教授在机器人的帮助下,让患者重获行走的力量

  患者在手术中面临显露困难、前后髁及胫骨测量截骨困难及屈伸间隙差距大等难点,采取传统手术方式遇到诸多技术瓶颈,而借助和华(HURWA)机器人术前规划和术中空间配置等功能,前述难点得到巧妙解决。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良好,双膝屈曲度得到明显改善,摆脱轮椅上的生活,重新站立起来,开启生活新章。

  钱文伟教授将机器人辅助TKA的优势归纳为术前精准评估、手术模拟演练、无需传统截骨工具辅助、截骨量精确可调、有效保护重要结构等。而后,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张瑗教授与钱文伟教授就示踪器固定与严重屈曲挛缩患者如何实现屈伸间隙平衡展开探讨,会议现场智慧碰撞,思维激发,共研、共进。

何锐:如何让精准度转化为竞争力?

  机器人依然需要医生的大脑

  “机器人手术到底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何锐教授开宗明义,从宏观的机器人发展历史到微观的技术细节分析,阐释在技术大潮中,医生如何直面自身的需求、认清自身的需要,最大化运用手术机器人这一承载智能的医疗装备,在近期或可预见的远期,将机器人精准优势转化为竞争力。

  何锐教授详实梳理自CAOS发展之初的Robot -TJA简史,从1992年诞生首台骨科机器人以来,到目前全球手术机器人行业井喷增长;从全自动机器人发展为目前的半自动机器人,到对未来全自动机器人抱有憧憬,无疑,我们已站在历史变革的前夜。

  ▲何锐教授阐析手术机器人发展历史与技术趋势前瞻

  ▲何锐教授阐析手术机器人发展历史与技术趋势前瞻

  未来机器人将走向哪里?该如何看待现在的手术机器人?“依靠粗略的评估报表,并不能全面反应手术机器人的特点,需要新的维度来对机器人使用效果进行评判”,何锐教授通过对机器人研究文献资料的深入挖掘如是总结到。

  何锐教授通过对机器人辅助TKA术步态与预后功能的分析与探索,用放大镜来看机器人手术的疗效,认为采用新的工具和技术,可以为病人带来显著的改变。

  “手术机器人改变治疗流程、简化治疗手段、优化治疗理念、扩展治疗边界,但依然需要医生的大脑”。何锐教授以波士顿动力机器人为例,认为技术的发展是迅捷的,而医学并不是单纯以技术突破为核心的学科,如何为医生所用、为医疗服务,是每个医生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张瑗:创伤制造者还是创伤挽救者?

  机器人让医生看得更高、学得更多、做得更好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张瑗教授通过对全球机器人发展历程的介绍,讲解计算机导航和机器人行业历史,认为在我国目前的医疗体制改革和精准外科技术不断向前演进中,机器人的国产化迫在眉睫而又任重道远。

  ▲张瑗教授带来机器人手术创伤情况临床效果剖析

  ▲张瑗教授带来机器人手术创伤情况临床效果剖析

  张瑗教授从“分段手术时间,血液生化指标、术中截股偏差、术后舒适度”四个指标对机器人手术创伤效益进行分析,认为机器人手术可以带来较少创伤,并对创伤进行有效控制。手术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看得更高、学得更多、做得更好,但机器人代替不了外科医生。

张长勇:“易用性”决定产品最终口碑

  “可靠”是根,“易用”是果

  “‘好用’,是医疗器械开发中最高的褒奖”,和华外科CEO张长勇先生认为如果将医疗器械的“可靠性”形容为树根,“安全性、有效性”则是树干,器械的“易用性”便是大树结出的果子 ,更是决定了产品最终的口碑,而好用、易用与否的话语权来自于术者。

  ▲张长勇先生诠释和华外科医工融合创新理念

  ▲张长勇先生诠释和华外科医工融合创新理念

最好的产品理念和创新来源于临床 ”,医生的“躬身入局”,深度的医工结合,由临床医生根据临床痛点、需求,提炼构建给工程师, “理解医生的语言是和华人的能力,将创新的想法落地和转化是我们的途径”。

  做临床医生与工程师之间的桥梁,为工程师与临床医生打造一个无障碍交流合作平台,是和华外科始终坚持的理念。“找到一种模式去转化医生的想法,而不是拿着一把锤子去敲所有钉子”。

  ▲与会专家学者观摩体验和华机器人并就相关临床问题展开探讨

  ▲与会专家学者观摩体验和华机器人并就相关临床问题展开探讨

  ▲杨柳教授示范机械臂截骨相关操作

  ▲杨柳教授示范机械臂截骨相关操作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教授体验和华机器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教授体验和华机器人

  ▲王子明主任体验和华机器人截骨操作

  ▲王子明主任体验和华机器人截骨操作

  ▲何锐教授与和华工程师探讨技术原理及操作细节

  ▲何锐教授与和华工程师探讨技术原理及操作细节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