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泉 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集体经济有底子,为民办事才有底气。”6月23日,南村村党支部书记胡金毛对记者深有感触地说。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服务群众能力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阳泉市按照“五个好”的工作思路,坚持党建引领,多措并举,努力做大农村集体经济蛋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选育好“领头雁”带领发展。阳泉市着力建设党性强、能力强的农村“领头雁”队伍,大力实施“能人回归”工程,引导和鼓励有志投入家乡建设的能人回村任村干部。全市共有135名“回归人才”进入了村“两委”班子,40人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平定县东回镇七亘村党支部书记董新河、村委会主任董桃红都是曾经在外创业的能人,回村后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阅历、经验和信息方面的优势,确立了“红色+绿色”的发展思路,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一步步把七亘村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带动了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阳泉市还持续加强对农村“领头雁”的培训教育,连续多年开展针对性、精准化培训,市级层面每年举办示范培训班,组织到山西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学习,为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
设置好基层组织引领发展。大力推行联村党委建设经验,通过采取“村村、村企、村社、产业”四类联建模式,打造“抱团发展、共享共赢”的发展平台,既解决了大村强村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小村弱村发展难、发展慢的问题。全市共组建106个联村党组织,涉及317个行政村、带动50个贫困村脱贫。郊区平坦镇桃林沟村与周边的魏家峪等村组建联村党委后,引进大型游乐场和水上乐园,建设蔬菜瓜果批发市场、桃河民俗文化园,建成国家4A级景区,提供了800多个就业岗位。平定县岔口乡甘泉井村与周边8个村组建了联村党委,共同开发了以主铺掌溶洞为中心的旅游专线,打造以设施蔬菜、红岩岭玉皇洞、乡村旅游为核心的经济带。平定县冠山镇城里街联村党总支成立了名邦农业公司,并及时建立了公司党支部,确保了集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方向。
发挥好党员作用带动发展。有效发挥基层组织的堡垒作用、农村党员的带头作用以及党员干部的帮带作用,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盂县孙家庄镇王炭咀村50户党员群众通过流转土地、投入资金自发组建种植专业合作社、优质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为村级集体带来10万元收入。盂县牛村镇后元吉村“两委”成员带头成立创元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晋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盘活了集体资产,壮大了集体经济。盂县北下庄乡崔家庄村党员带头、带动群众建设了125亩采摘园和5000只土鸡养殖项目,开发了雁子崖旅游景区,实现了贫困村摘帽和发展集体经济两个目标。郊区西南舁乡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党员包农户,人均一亩果”,直接为730户果农提供种植、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加快了苹果产业发展。
落实好扶持经费保障发展。阳泉市认真贯彻省委部署,运用好财政资金扶持壮大集体经济,3年来各级扶持资金达到3300万元,帮扶项目50多个。盂县西烟镇上文村整合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扶贫资金79万元,建成了光伏发电项目和养殖项目;西潘乡羊泉村引入华辰养殖场项目,创新了“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苌池镇藏山村和藏山旅游风景区签订协议,流转土地用于产业开发,仅此一项,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0余万元。郊区河底镇党委将全镇划分为“产业承载区、城镇集聚区、集约种植区、生态旅游区”4个区,集中调配及使用资金,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了脱贫攻坚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步发展。
建立好规章制度规范发展。阳泉市委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经营服务创收、发展物业经济等方式,构建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产业框架。全面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以“零容忍”态度加强村级经济监督,防范“有钱乱花”的新问题。阳泉市还在县(区)层面,全面推行了县级领导联系制度、每周工作例会制度,目标倒逼进度、跟踪倒逼落实,推动集体经济破零攻坚,全市59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达到农村总数的63%。(记者白雪峰 通讯员张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