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飞夺泸定桥般救援”的特警队员:15人爬绳渡河救援 钢丝绳仅手指粗难度大曾打滑
9月9日,泸定县6.8级地震后的第5天。自地震发生以来,各方救援力量第一时间集结赶往震中展开救援。
一段在网上流传甚广的视频里,面对湍急的河水,一名特警队员借助一根绳子,手脚并用努力爬绳渡河。当时,这名特警所在小分队成员要赶往河对岸的村子转移受伤群众,但平时的道路因山体塌方阻断无法通行,特警先遣队最终决定爬绳渡河。这画面让不少人想起1935年红军在大渡河上“飞夺泸定桥”的场景,他们也因此被网友们称为“飞夺泸定桥般的救援”。
土登汪秋就是当天“飞夺泸定桥般救援”的特警先遣队中一员。9月9日,红星新闻记者联系上刚从一线撤回休息的土登汪秋,他向记者讲述了这次救援背后的故事……
任务:
山体塌方道路阻断,受命进村转移群众
视频画面中,一名特警队员正抓住绳子,手脚并用努力爬绳渡河,尽管他腰间的锁扣扣着绳索,但身下汹涌咆哮的河水,还是让人为绳索上的他紧紧捏了一把汗。这个画面让人想起1935年红军在大渡河上“飞夺泸定桥”的英勇身姿。
就在这幅画面发生的几个小时前,泸定县刚刚发生6.8级地震。甘孜州公安局特警支队240名特战队员第一时间集结,他们也是第一支抵达震中的队伍。
红星新闻记者采访获悉,在当天“飞夺泸定桥般的救援”队伍中,土登汪秋就是那15名爬绳渡河特警先遣队中的一员。
9月9日,土登汪秋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们当天到达磨西镇后,分成多个小组,以磨西镇为圆心,向各个方向受灾的村落出发,转移救援被困群众。
土登汪秋被分在第四小队,他们当天的任务是前往青岗坪村转移群众。这支15人的小分队从磨西镇出发,很快便行至青岗坪交界处,但这时发现前方道路被山体塌方彻底阻断。
眼下,只有这条水面宽一二十米的河流。土登汪秋和队友站在河道这边,能清楚看到河对岸村庄里倒塌的房屋。他们从塌方处小心翼翼下到河边,希望能找到其他线路。
但附近并没有桥,他们似乎根本无法抵达对岸。不过,有队员发现了一根连接河道两岸的钢丝绳。土登汪秋后来得知,这是根钢丝绳是当地人牵水管用的。
为了争取更多的救援时间,特警队员们决定,靠这根钢丝绳渡河。
渡河:
钢丝绳仅手指粗,爬绳途中曾出现手脚打滑
土登汪秋至今不知道这条河流的名字,他向红星新闻记者回忆,河道上面的这根钢丝绳只有手指粗细,已经生锈。
一名队员通过爬绳最先抵达河岸,土登汪秋说,自己当时抓着绳索努力向前爬的时候,不敢往下面看,湍急的河水让他头昏眼花,只是一心想着往前面爬,而急流中清晰可闻的乱石撞击声,又让他忍不住打颤。
爬绳前行过程中,手脚缚住绳子的时候有些打滑,他险些抓不住绳子,四五分钟后,终于成功抵达河道对岸。土登汪秋说,当天小分队的15名队员都是通过这种爬绳的方式渡河,最后还把被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出去。
土登汪秋今年27岁,今年是他成为一名特警的第五个年头。他说,在平时日常训练中,也有攀登、索降等训练项目,但当天只能靠着一根绳子爬行渡河,也没安全绳,加上现场的地理情况,难度系数要比平时训练大很多。
救援:
渡河后搭建简易木桥,安全转移900余群众
成功渡河后,特警队员们就地取材,在河面搭起一座简易木桥,为被困群众打通“生命通道”。
土登汪秋告诉红星新闻,河对岸一共有两个村庄,他们当天将900余名群众通过搭建的小木桥转移到外面安全地带,期间因考虑到过桥群众人数太多,中途还对木桥进行过一次加固。
村里,也有群众受伤,有的甚至无法行走,在医疗员进行包扎固定后,特警队员们四五个人分成一组,用竹竿、树枝制作拐杖和担架,扶着、抬着伤员分批次进行转移。
转移最后一名重伤群众已是晚上11点多。特警队员们抬着自制的简易担架,走在起起伏伏的山路上,每一步都要加倍小心,既要随时小心掉落的碎石,还要注意脚下打滑的泥土。
土登汪秋说,大家抬着担架通过白天搭建的简易木桥后,因为来时的道路被落石阻断,他和队友们先沿着河边相对平缓地段一直走,后来又涉水通过一条小河,最终才顺利将伤者送到磨西镇。
这几天,土登汪秋和他的队友们,仍坚持在抗震救灾一线,帮忙搬运救灾物资或是转移群众伤员。土登汪秋的队友告诉红星新闻,其实土登汪秋的爱人曲珍拉母也是一名特警,地震发生后也第一时间前往一线开展支援。
红星新闻记者 王超 蒋麟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