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重庆:决战缙云山

新浪新闻

关注
听新闻

来源:中国慈善家杂志

这场山火留给我们什么思考?

8月26日早上7点半,最后一批志愿者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上撤下来,回家休息,他们当中不少人已经连续三四天没有合眼了。

1.4万多人的救援力量,主战装备3100余台(套),直升机10架,近10天的连夜奋战,这场重庆山火的明火终于被全部扑灭。

8月21日晚上,重庆北碚区歇马街道虎头山突发山火,火情一直蔓延。第二天中午,家住在北碚区的蒋强和许多重庆居民一样,出于好奇赶到虎头山着火现场观望。他吃惊地发现,火势要比想象中大很多。

当时,消防、武警调度未到位,只有北碚区的消防人员在现场灭火,人手明显不够。于是,蒋强和许多市民自发加入志愿队伍,帮助砍伐隔离带。 

现场急缺油锯手,但多数志愿者都不会使用这个工具,于是在现场的专业人员就负责起紧急培训工作,让志愿者现学现用,蒋强也很快掌握了油锯的使用和维修。

虎头山是北碚区最早着火的地方,没多久,专业救援力量很快就主导了这里的救火工作。于是,蒋强和志愿者伙伴们赶到另一个着火点,在歇马街道山火爆发处当起志愿者,主要任务是扛灭火器。

由于连夜作战,体力严重透支,蒋强在24日回家休息两小时后又赶到缙云山。彼时,缙云山火情愈发严重,最紧迫的任务无疑是砍伐隔离带。

此时,一支由数十名退伍老兵组成的救援团前来支援,但后勤保障工作无人负责,蒋强便加入这支队伍中,现场协调、筹集调配物资,保障前线老兵的物资供应。

8月25日,与缙云山山火的决战正式打响。下午6时许,志愿者将装有灭火药剂的喷雾、灭火器、头灯等物品由摩托骑手运到隔离带附近,再通过接力的方式运送到山顶着火地点。

来自云南、甘肃、四川等地的消防指战员、武警官兵到达隔离带,从志愿者手中领过手套、头灯等物品,向山火发动总攻。

当天消防队员采取的战术是“以火攻火”,这是一种传统的灭火方式,又被称“反烧法”,其主要原理是由人工点燃火头(火线)与相向烧来的林火对接,使结合部骤然失去燃烧条件,最终达到灭火的目的。

不过,这种灭火战术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派上用场,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是根据气象预判,当天缙云山的风向非常适合“火攻”;二是救援力量与志愿者建好了狭长的隔离带,能阻挡山火蔓延;三是专业消防人员、救援队及志愿者人手众多。 

现场救援人员向《中国慈善家》介绍,当天晚上9时左右,缙云山半山腰的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半小时以后,由于风向突变,山顶上隔离带附近又突燃大火,让现场所有人都非常紧张。

又经过近3小时的奋战,晚上11点多火势再次得到控制。此时,有些消防人员和志愿者已经连续3天没有合眼了。

26日凌晨,蒋强在缙云山山顶巡查,发现北碚区与璧山区交界火场已烧穿隔离带,他第一时间向指挥部报告,消防力量开始集结力量前往那里灭火。

8月26日8点半左右,经各方救援力量奋力扑救,北碚区与璧山区交界火场明火全部扑灭。 

重庆山火中,志愿者参与救火的画面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是砍伐工、转运员,或是现场秩序的维护者。 

王强(化名)是一位志愿者,也是这场志愿行动的组织者之一。他在微信群里发布招募信息后,短短一刻钟内就有数十人报名。

刚开始,由于现场缺的是有使用油锯经验的志愿者,最后王强只挑选了9人上山砍伐隔离带。但随着火情越发严峻,这些人手无法满足需要,王强放宽了条件,“男的,身强力壮的就行”。

志愿者们到现场现学油锯的使用,不过出于安全考虑,新手只能在白天作业,晚上的工作以搬运砍倒的树枝为主。

由于山势险峻,救灾物资输送也成为一大难题。

“陡坡处需要用绳子牵着往上爬,不带任何东西的情况下,到山顶需要一个小时,如果运送物资和带有伐木设备,一趟需要至少两小时。”王强告诉《中国慈善家》。

于是,社区开始招募有越野能力的摩托车手当志愿者。很快,外卖小哥、专业车手、摩托车爱好者,以及许多家里有摩托车的市民纷纷自发前来,顶着40多度高温,汇集到山火救援一线。

25日,灭火指挥部从缙云山景区内打通一条羊肠小道,由越野摩托车队将大量物资运送至山顶。

这个山城骑手们自发集结成立的摩托大军,利用摩托车灵活、轻便的优势,24小时持续不断地将物资送往救灾前线。

骑手们不光运送物资,还接送从兄弟省份赶来支援的消防人员,将他们安全送到救灾现场。

山路十八弯,尘土飞扬,大家迎面路过时,都会摁两声喇叭,大吼一声:“ 兄弟,注意安全哦!”

一位骑手告诉《中国慈善家》,25日当天,有超过1000名摩托车志愿者为救援人员运送物资,帮忙砍伐隔离带,他们当中还有来自山东等外地的志愿者。

“我也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救火场面,作为一名重庆本地人,如果火势蔓过隔离带,缙云山森林公园可能就保不住了,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他说。

重庆山火发生以来,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先后出动736名指战员,穿越滇、黔、川、渝4省区,最远行程1300余公里,跨区增援重庆。

从四季如春的云南到达42度的重庆,温差有些大,云南森林消防总队一位消防员调侃了一句:“山顶上好热,有冰的吃该多好。” 

这句话传到志愿者群里,很快,冰块和雪糕就被送到了山顶。

“这是我活了半辈子第一次在火场吃到雪糕……”一位消防人员这样说。

在40多度的高温天气中,加上山火的炙烤,雪糕如何被送到山顶?一位志愿者告诉《中国慈善家》,大量的工业冰块被运送到山火现场,在高温环境中,即使在山顶,也有冰镇的矿泉水供救援人员饮用。 

不过,大量志愿者聚集救灾现场,也带来一些问题。

“现场太混乱了!”王强说,25日那天,缙云山火势最严峻的时候,山项的志愿者多达数千人。

“到处都是志愿者,但缺少统一的调配,没有人出来组织协调,很多人上山并没有太大意义。”王强告诉《中国慈善家》,虽然上山的志愿者要向指挥部报备,但因为火情紧急,很多人并没有报备。

现场的大部分“指挥人员”也是志愿者充当的,实际上多数人都没有组织经验。

“需要一台摩托车送东西上山。”王强在志愿者群里刚发布一条信息,一下子就来了几十辆摩托车。

“现场不缺志愿者,事实上是人满为患;也不缺物资,但物资很多卡在山脚或半山腰,无法及时运至山顶。”王强说,混乱局面导致山顶救援人员需求和下面的协调工作脱节。比如,消防人员需要食物补给,而最终接到的是个灭火器。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林火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白夜在接受《中国慈善家》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次重庆山火的发生和蔓延,和连续高温干旱天气有关。

根据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发布的信息,今年重庆最高气温达到历史极值,北碚区最高45度。截至到8月25日,重庆超过40度高温天气达到15天,而今年重庆的同期降水少了7成,高温干旱超过40度的区县达到了31个。

白夜认为,高温干旱导致自燃现象,很可能是引发这次山火的直接原因。“一些腐烂的杂草产生可燃性气体,一旦温度高于40度,就可以自燃。高温会导致可燃物含水率下降,遇到星星之火,就可以形成燎原之势。” 

白夜说,在高温天气下,要对重点区域进行排查,尤其是对一些高压线下面的枯枝落叶进行清理,提示市民不要在林区乱扔玻璃、矿泉水瓶等容易产生凹凸现象的物体,也不要乱扔打火机、各种化学物品等易燃物,以及一些低燃点的垃圾等。

“管好火源和可燃物,就可以大大降低山火的发生机率。”白夜指出,在提高全民防火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装备、救火队伍建设,加强预警的精准性,对极端天气及时作出预测研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