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照抄美国成立对华“战略班” 意欲何为?
文 | 任孟山
据日本共同社5月29日报道,日本外务省有关人士表示,外务省在亚洲大洋洲局新设了负责制定对华外交战略的“战略班”。日本外务省认为,有必要从中长期视点分析中国。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也表示,一方面在安全保障方面加强与美国的合作,另一方面以经济方面的联系为中心构建与中国的“建设性关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语)”。
日本外务省此次专设的对华“战略班”,无疑就是为了这种所谓的“建设性”。这看起来似乎是日本政府在对华关系上的一个新动作,但如果将拜登首访亚洲时日本的所作所为联系起来,就能够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是拜登亚洲之行催生了日本这个对华“战略班”。
拜登促成“战略班”
美国对华战略鼓舞了日本
众所周知,作为美国的亦步亦趋盟友,日本始终以美国马首是瞻。而美国方面也对此投桃报李,就像这次亚洲之行,虽然拜登首站去了韩国,但重头戏还是在日本。
比如,访日期间,美日举行了首脑会谈,启动了“印太经济框架”,美国承诺加强对日“核保护伞”,宣称准备支持日本“入常”,在东京举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宣布《印度-太平洋领海权意识伙伴关系》(IPMDA)。>>详情《拜登宣称,如实现改革,将支持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此外,双方还承诺促进关键和新兴技术创新、加强在地区安全方面合作等,这一系列旨在深化美日同盟关系的动作,同时让日本对美国的对华战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鼓舞了日本“有必要从中长期视点分析中国”。
在美国对华战略层面,拜登亚洲之行的重头戏是推进“印太经济框架”,美国、韩国、日本、印度等13个国家成为初始成员。这是一个路人皆知其所指的战略框架,企图在产业链、供应链上避开中国,另起炉灶。
为此,日本也必须以美国对华战略审视和调整其自身的战略。事实上,日美这方面的合作,要早于此次“框架”。在2021年4月发布的《日美有竞争力和弹性的伙伴关系》中,日美双方就承诺分别提供20亿美元、25亿美元,启动全球数字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就在今年5月,双方还在半导体领域的合作进行了专门工作会议,目的就在于提升日美在数字领域的竞争力。
当然,安全问题也在日本“中长期视点”范围内。为此,在拜登此次亚洲之行中,日美领导人会谈、日美联合声明及日美印澳“四边机制”峰会上,日方都有涉华消极、错误言行,借此机会向美方积极表态的意图明显。
紧跟美国“中国组”
是日本向美国的积极表态
拜登亚洲之行后, 当地时间5月26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发表对华政策演讲。而这个演讲本该是在5月初,也即拜登出访亚洲之前。
在演讲中,布林肯提到,“中国带来的挑战的规模和范围将对美国外交构成前所未有的考验。作为我提出的现代化议程的一部分,我决心为国务院和我们的外交官提供必需的工具来正面应对这一挑战”。
而这个“工具”就包括成立一个“中国组”,是一个由美国国务院各部门组建的综合团队,可以跨越不同问题和地区来协调和实施美国的对华政策,而且,必要时还将“与国会合作”。
此次,日本设置对华“战略班”,无疑是对美国“中国组”的紧密相随,二者的具体内容也异曲同工。首先是方便在外交系统内进行对华政策制定和协调,突出中国议题,也方便与国会之间进行协调和合作,寻求外交系统之外的支持。
而且,在日美双边联系中,这种“战略班”与“中国组”机制也便于机构间协调,以及盟友间的信息及时互换,协调共同行动步调。
事实上,一直以来,日本在对华关系上都遵循了这样一种模式,即最大程度地保持与美国战略和行动同步,并以此在对华关系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因此,设置对华“战略班”,不过是日本在美国所谓亚太战略、印太战略之类构想中再次身先士卒的一个积极表态。其既是日本主动设置,又是对美国对外战略的跟随行为,更多着眼于日美同盟,而并非日本对华政策有了什么本质变化。
撰稿 / 任孟山(专栏作家)
相关报道:
拜登结束首次亚太行,美国“重塑中国周边战略环境”恐难如愿(澎湃新闻)
从“亚太”到“印太”:一字之差折射美国“狼子野心”年近耄耋之年的美国总统拜登5月24日结束了其上任以来的首次亚洲之行。虽然欧洲安全危机和俄乌冲突仍在持续,但美国5月以来围绕“印太地区”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吸引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拜登此行之前,美国已经为启动“印太经济框架”这一松散的新经济集团做了相当程度的外交准备和铺垫。
5月12日至13日,美国与东盟特别峰会在华盛顿举行,美国面向东盟在诸多领域提出了合作倡议和设想。5月19日,拜登在白宫会见来访的芬兰和瑞典领导人,表示全力支持两国加入北约。同一天,民主党人敦促参议院通过对乌克兰的400亿美元援助,使美国过去两个月对乌克兰的援助计划达到540亿美元。拜登在欧亚两线的战略布局向国际社会发出信号,即美国有着足够的战略资源和精力经营“印太”、聚焦中国,同时有效应对俄乌冲突。
美国当前外交重点围绕所谓的“印太战略”展开,“印太经济框架”是核心之一,其背后理念和具体举措都明显带着针对中国的色彩。美韩联合声明虽没有提及将中国排除在供应链之外,但从拜登访问首尔时的表态可以看出,美国正在推动供应链重组意图使其盟友和伙伴摆脱对中国的依赖。韩国总统尹锡悦表示“经济就是安全,安全就是经济”,这暗示了在美韩全球全面战略联盟关系下首尔可能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也印证了印太经济框架是美国在经贸层面对冲中国地区影响力的最新尝试。
访问日本期间,拜登宣布正式启动“印太经济框架”。该框架的13个成员国除美国、印度、日本和韩国外,还包括澳大利亚、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
“印太经济框架”不是包括关税减免等实质性内容的传统经贸协议,在美国不提供市场准入承诺的情况下,亚太国家很难以牺牲本国经济质量为代价,制定符合其条件的更加严格的经贸规则。出于减少美国国内政治障碍的考虑,“印太经济框架”回避了市场准入条款,但仍无法克服美国所谓“印太战略”的不足,即缺乏系统、务实的合作理念和经贸领域可行路径,难以与地区国家国内发展战略有效对接。
亚太地区目前存在多种合作机制。美国现在提出了另一种新选择,但这也可能导致地区国家在评估这些机制上出现更多困惑。拜登任期即将过半,美国将在几个月后举行中期选举。拜登任期结束后,“印太经济框架”的走向和前景可能充满不确定性。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应该不会忘记几年前特朗普政府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留下的深刻伤痕。
5月24日,美日印澳“四国机制”举行首脑峰会,四国未来在先进技术领域的合作引人注目,对其会否人为制造供应链脱钩仍需保持警惕。“四国机制”标榜维护国际秩序和开放自由,但其最显著的特点仍是排他性和对抗性。作为美国同盟体系的补充,“四国机制”在设置议题、塑造地区秩序等方面为美国介入地区事务创造了更多的着力点,也提供了更多机制化保障。
在所谓的“印太战略”发展脉络中,“中国威胁”一直被华盛顿作为议题设置的关键话语。正因如此,中国与一些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议被涂上了强烈的地缘政治色彩。当前美国正在故意制造“民主国家对修正主义国家”“守规矩国家对破坏秩序国家”的假象,这着实让人忧心冷战思维在本地区的回潮。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日前表示,“印太战略”本质上是制造分裂的战略、煽动对抗的战略、破坏和平的战略,也是终将失败的战略。这种中国官方对印太战略的强烈批评和直接否定,在近年来的中美关系中相当罕见。
拜登政府为重塑中国周边战略环境所采取的各项举措并非是彼此孤立的。在“印太战略”下,拜登政府推动美国主导的小多边机制更具实质性合作内容,日渐强烈地反映出美国按照自己意图建立地区政治经济安全秩序的紧迫感。在安全领域,美国认为中国在东海、南海和台海“破坏现状”,中国为维护领土主权、海洋权利和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被美国视为对现状和秩序的“破坏”。但此种判断完全不是基于对现状本身的历史经纬和是非曲直的客观认识,而是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和霸权思想。
在经贸领域,美国在不少场合指责中国对周边国家进行经济胁迫。但纵观这些年的国际实践,不难发现,正是美国频繁以税收和金融为武器,不时对他国实施单方面制裁,或将苛刻的政治条件附于经济援助之下。
当今世界正处于艰难时期,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供应链危机开始凸显。任何地区合作框架都应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增进地区国家间互信与合作。正如王毅外长5月22日会见记者谈到“印太经济框架”的评价标准时指出的,标准应是“三个应该三个不应该”——应该推进自由贸易,不应该搞变相保护主义;应该有助于世界经济复苏,不应该破坏产业链稳定;应该促进开放合作,不应该制造地缘对抗。
中国不排斥周边国家同美国深化经济合作,但如果“印太经济框架”成为美国制造经济脱钩、技术封锁、产业链断裂、加剧供应链危机的政治工具,可以预见,这条道路绝不会给地区国家带来真正的繁荣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