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秦怡:13张杂志封面照,见证一代女杰的精彩一生

澎湃新闻

关注
听新闻

编者按:

中国百年电影史的见证者和耕耘者、“人民艺术家”秦怡今晨4时08分在华东医院病逝,享年一百岁。秦怡1922年出生于上海,曾饰演《铁道游击队》中宁死不屈的芳林嫂、《马兰花开》中性格坚毅的马兰、《篮球5号》中饱受苦难的篮球运动员林洁等许多经典的女性角色。

让我们通过秦怡的十三张张杂志封面照,探寻她的人生轨迹。这些老照片见证了她的精彩一生。

秦怡,原名秦德和,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高邮,著名的影视与话剧女演员、表演艺术家。

曾经,她被文化部誉为22大明星之一,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获选第7届中国十大女杰,荣获第1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终生成就奖。图为《电影》杂志封面上的秦怡。

她的美丽曾感动了影坛,她的角色是淳朴自然的,她的个性是淡定真诚的。

她凭着坚定的信念和豁达的性格,从容地对待着每一个挫折。图为秦怡在1956年第12期《大众电影》杂志上的封面照。

这位美丽的跨世纪老人将她的美与爱献给了充满荆棘的人生。她出生在老上海的一个封建大家庭,是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的33代后人。

她的伯父是家里的权威,不让女孩子进学堂,天气再热也不允许她们不穿袜子。但她的父亲还是很开明的。图为1957年第1期《上影画报》杂志封面上的秦怡。

秦怡和她的姐妹都是反对封建家庭的进步青年,还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商科的时候,她就曾参加了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

16岁时,她来到重庆,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实习演员,同行许珂把她的原名秦德和改为秦怡。图为秦怡在1959年第1期《上影画报》杂志上的封面照。

在此期间,秦怡在《保家乡》、《中国万岁》等多部电影和话剧中担任角色。后来,她进入“中华剧艺社”,演出过《大地回春》、《茶花女》等20多部话剧。

长时间的舞台实践,使得她的演技不断进步,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演员。图为1959年第5期《上影画报》杂志封面上的秦怡。

72年前的一部影片《遥远的爱》,是她银幕生涯的代表之作,她把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生动,富有时代的气息。

影片放映后,引起了评论界极大的重视。这部影片以清新的手法,奇特的构思,歌颂了妇女在抗战中的觉醒和成长。图为秦怡在1959年第10期《上影画报》杂志上的封面照。

被观众誉为“东方维纳斯”的秦怡,在当年的上海滩,她是个另类。对于风尘和风月,她全部抛弃。正因为这种美的品质,她才能塑造那么多美丽的人物。

正是基于这种内心深处的美,她成为上海滩众多红颜里最厚重、最醇香的一抹。图为1963年第12期《大众电影》杂志封面上的秦怡。

演好艺术家角色,谱写银幕之歌。对待表演事业,秦怡永远充满着激情。从艺80年来,她渴望着演绎普通人,唤起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

她忘我地工作,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于银幕。图为秦怡在1964年第7期《大众电影》杂志上的封面照。

《女篮五号》中的林洁,《青春之歌》中的林红,《铁道游击队》中的芳林嫂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激励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

由此,也让秦怡看到了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家的人格力量。瞿宇辉。图为1979年第1期《电影新作》杂志封面上的秦怡。

在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秦怡从来不疏待任何配角,在多部电影中,她甘心为了整体的成功而“跑龙套”。

因为她知道,如果每出戏的群众演员都很认真地把自己作为“重要的一部分”的话,这出戏的整体质量肯定能提高。图为秦怡在1980年第6期《电影介绍》杂志上的封面照。

秦怡演了一辈子的戏,她一直追求着自己的艺术理想,追求在艺术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虽然日月变更,年华流逝,但她仍然在追求。

当她把自己对艺术的热情与执着,体会与经验同他人分享时,她得到了更多人的尊重和爱戴。图为1982年第11期《电影故事》杂志封面上的秦怡。

她在银幕上留下了很多光辉的“母亲”形象。然而,为了生活中“母亲”这一角色,她花的时间最长,耗费的心血也最多。

数十年如一日,她悉心照料着患有重症的儿子,这份细致,这种入微,令人感动,催人泪下。图为秦怡在1983年第12期《上影画报》上的封面照。

秦怡把苦难熬成了美丽。虽然从影几十多年,但家境并不富裕。当年汶川大地震后,她先后捐出了21万元,这个数字对于这位老人而言,几乎就是她大部分的积蓄。图为1984年第12期《上影画报》杂志封面上的秦怡。

这就是秦怡,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是影坛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家。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