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每周一药之桂枝

北京中医药大学

关注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


桂枝的故事

相传,在清朝的时候,有一户富贵人家,他的妻子得了伤寒,便请当时名医金慎之治疗,金慎之一搭脉,又问起病情,知道这是外感风寒,体表亏虚,所以患者有恶风,汗出,脉浮缓等症状。于是打算便选用《伤寒论》的群方之首桂枝汤,但是由于患者素来体弱,身体不耐药力,因此金慎之只给她用到五分的桂枝。

这富翁拿到了方子,便到当地的药房按方配药,谁知患者服用了以后病情却恶化了,第二天就一命呜呼。富翁很生气,于是向当地衙门告状,名医金慎之只能被迫对薄公堂。金慎之心中想:自己名字叫金慎之,就是警示自己一辈子行医要小心谨慎,我用药都是再三核对,反复思量,怎么会错呢?于是他就叫富翁把药渣拿回来,一盘查,发现桂枝用量数量远超不止五分,最后查出是药房里新来的学徒配错了药,学徒看到五分的桂枝,却以为是五钱,大手大脚把药抓好,却误伤人命。

富翁在妻子的坟墓旁修建了一座亭子,就起名为“桂枝亭”,以此悼念亡妻和警示世人。金慎之还根据这件事写了一幅对联解嘲:“时来砒霜救人,运去桂枝丧命。”

小试牛刀

1.桂枝原植物属于哪科?(单选)

A腊梅科

B金粟兰科

C木兰科

D樟科

2.中药桂枝选自原植物的什么部位?(单选)

A干燥的根茎

B干燥的嫩枝

C全草

D种子

3.桂枝的功效不包括下列哪项?(单选)

A发汗解肌

B平冲降逆

C清热解毒解表除烦

D助阳化气

4.下列图片中的哪一副是桂枝的饮片图?(单选)

A

B

C

D

答案

D B C A 

饮片辨识解析

A 桂枝  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时可见点状皮孔或纵棱线。切面皮部紅棕色,木部黄白色或浅黄棕色,髓部类圆形或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昧甜、微辛。

B 桑枝  为椭圆形的斜薄片。周边灰黄色或黄褐色,有细纵纹。切面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呈放射状纹理,中心有髓,白色,海绵状。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C 甘草  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或斜片。周边棕红色、棕色或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表面黄白色,略显纤维性,中间有一较明显的棕色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有裂隙,传统称为“菊花心”。

D 首乌藤  本品呈圆柱形的段。外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切面皮部紫红色,木部黄白色或淡棕色,导管孔明显,髓部疏松,类白色。气微,味微苦涩。

药典之言

【性味与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群经见智

【功效】

《药征》:主治冲逆也,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

《本草从新》:温经通脉,发汗解肌,治伤风头痛,伤寒自汗,调和营卫,使邪从汗出,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风胁风。

《本草害利》:用桂枝发汗,乃调其营,则卫自和,风邪无容,遂自汗而解。故用治风寒、咳嗽有奇功,非桂能发汗也。汗多用桂枝者,调和营卫,则邪从汗解,而汗自止,非若麻黄之开腠理发汗也。

《本草求真》:桂枝系肉桂枝梢,其体轻,其味辛,其色赤,有升无降,故能入肺而利气,入膀胱化气而利水,且能横行于臂,调和营卫,治痛风胁风,止烦出汗,散邪,为解肌第一要药。

《长沙药解》: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医学衷中参西录》:桂枝非发汗之品,亦非止汗之品,其宣通表散之力,旋转于表里之间,能和营卫、暖肌肉、活血脉,俾风寒自解,麻痹自开,因其味辛而且甘,辛者能散,甘者能补,其功用在于半散半补之间也。故服桂枝汤欲得汗者,必啜热粥,其不能发汗可知;若阳强阴虚者,误服之则汗即脱出,其不能止汗可知。

【配伍】

《药征》:

桂枝加桂汤证曰:气自少腹上冲心。以上一方,桂枝五两。

桂枝甘草汤证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桂枝甘草附子汤,证不具也。苓桂甘枣汤证曰:欲作奔豚。苓桂五味甘草汤证曰: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桂枝附子汤,证不具也。以上五方,桂枝皆四两。

桂枝汤证曰:上冲。又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苓桂术甘汤证曰:气上冲胸。以上二方,桂枝皆三两。

上历观此诸方,桂枝主治冲逆也明矣。头痛发热之辈,其所旁治也。仲景之治疾,用桂枝者,居十之七八,今不枚举焉。

《本草易读》:

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治头痛发热,汗出脉缓。(诸方第一)

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炙草、白术、干姜治因数下后,下利,心下痞硬。(第二)

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治发汗过多,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第三)

柴胡桂枝汤,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白芍、桂枝、生姜、大枣治心下支结,微呕,肢节烦痛。又治心腹猝痛。(第四)

桂甘麻附汤,桂枝、甘草、麻黄、附子、细辛、生姜、大枣治心下坚如盘,症脉虚者。(第五)

桂枝茯苓丸,桂枝、白芍、丹皮、桃仁、茯苓治妊娠宿有症病,胎动漏血。(第六)

桂芍知母汤,桂枝、白术、知母、防风、白芍、生姜、麻黄、甘草、附子治肢节疼痛,脚肿头眩欲吐。(第七)

【禁忌】

《药笼小品》:阳盛之人,或挟暑热,下咽生灾。

《本草从新》:桂性偏阳,阴虚之人,一切血证,不可误投。

《本草新编》:太阳病,头痛而身热,此邪入于卫,而未入于营,桂枝虽是太阳经之药,但能祛入卫之邪,不能祛入营之邪也。凡身热而无头疼之症,即非太阳之症,不可妄用桂枝。即初起身热头疼,久则头不疼,而身尚热,此又已离太阳,不可妄用桂枝矣。且桂枝乃发汗之药也,有汗宜止,无汗宜发,此必然之理也。然而有汗之时,仍可发汗;无汗之时,不可发汗者,又不可不辨。伤寒汗过多者,乃用他药以发汗,以至汗出过多,而太阳头痛尚未解,故不可不仍用桂枝以和解,非恶桂枝能闭汗也。伤寒无汗,正宜发汗,乃发汗而竟至无汗,此外邪尽解,不止太阳之邪亦解也,故不可轻用桂枝,以再疏其腠理,非防桂枝能出汗也。知其宜汗、不宜汗之故,辨其可汗、不可汗之殊,用桂枝祛邪,自无舛错,又何至动辄杀人耶。

【桂枝、桂心、肉桂之争及“去皮”一窥】

《本草便读》:桂枝即桂树之枝,故性味与肉桂相同,而主治略异,药之为枝者达四肢,故能走四肢,通经络,解散营分风寒,由汗而出表,较肉桂轻清气味为薄耳。

《本草害利》:肉桂在下,主治下焦,桂心在中,主治中焦,桂枝在上,主治上焦。桂之气味最薄者为桂枝,亦称桂木,或密炙用。

《药征》:桂枝气味辛辣者,为上品也。李杲以气味浓薄分桂枝、肉桂,遂构上行下行之说,是臆测也,不可从矣。桂枝也,肉桂也,桂心也,一物而三名也。桂心之说,陈藏器、李时珍得之。

《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论》用桂枝,皆注明去皮,非去枝上之皮也。古人用桂枝,惟取当年新生嫩枝,折视之内外如一,皮骨不分,若见有皮骨可以辨者去之不用,故曰去皮,陈修园之侄鸣岐曾详论之。

1.开篇故事来自《讲故事学中药》张健

2.饮片辨识解析来源:2020版中国药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