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2022年新冠肺炎大流行会终止吗?吴尊友这样说

红星新闻

关注
听新闻

原标题:吴尊友:2022年终结新冠肺炎大流行有挑战

两年。从发现不明原因的肺炎开始算起,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有余。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国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在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中国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极力守护国民的生命健康。但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点爆发并快速蔓延,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面临极大挑战。

人类与病毒的战斗还在继续,一头是疫苗和药物的快速研发和使用,我们期望筑牢免疫防线尽早祛除疫情的阴霾;另一头,“狡猾”的新冠病毒在不断发生变异。

两年来,中国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从预防到救治,极力守护国民的生命健康。在此基础之上,中国更是积极与其他国家沟通协作,数度为世界贡献中国抗疫经验。面对“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和社会经济生活恢复的需求,中国确立了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思路,并制订了大量精细化的疫情防控政策。面对散发疫情,全国各地严格执行全链条精准防控,坚持“动态清零”,高效处置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快速切断疫情传播链,以最小的社会成本获得最大的防控成效。

当保持社交距离、佩戴口罩成为生活的常态。这两年间,新冠肺炎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国家,以及这个世界。

疫情既有来处,亦有去处。这场至今未完的,关乎全人类的战斗还要持续多久?2022年,我们有可能终结这场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吗?病毒持续变异阴影之下,疫苗和药物的不断研发成功会带来更多希望吗?

带着这些问题,在2021年年末,红星新闻专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全面解读疫情下我们关注和困惑的问题。

2022年新冠肺炎大流行会终止吗?

红星新闻:谭德塞博士在世卫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要在2022年终止新冠肺炎大流行。如何评价这一目标?目前来看,人类是否已经做好了终结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准备?如果要做到终止大流行,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吴尊友:谭德塞博士的这句话,首先是对全世界人民的期待,最近刚好临近岁末,这可以代表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全世界人民的新年祝愿。

从技术层面来看,控制新冠在每个国家的流行,我们目前的防御措施是具备的。包括我们说的非生物性的公共卫生措施仍然有效,比如保持社交距离、积极佩戴口罩、不聚会、保持手卫生、打喷嚏时要遮掩等等。

此外,我们的疫苗也是有效的。虽然病毒在不断变异,但是疫苗仍然能对变异的病毒产生效果,特别接种加强针以后,疫苗效果还是能令人满意的。在治疗方面,近期也捷报频频。目前全世界已经有多种生物和化学药物问世,前不久也有媒体报道中国的抗新冠药物上市,这些药物都将成为控制疫情的新武器。特别是在中国,中药在治疗新冠方面也起到了很多重要的作用。

将这些技术措施整合在一起,落实到细节,让每一个措施都能落实到位,就能证明这些措施是有效的,中国的实践也证明了新冠疫情是可以控制住的。有部分国家在短时间内按照中国做法去做,也成功控制住了疫情。所以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或“倡导”或“祝愿”,是有理论基础的。

世界卫生组织作为一个全球卫生领域的技术权威机构,本身也有义务倡导各成员国肩负起控制自己国家新冠肺炎的责任。所以它进行这样的发声,旨在倡导各个国家的政府要把控制新冠肺炎当做一个重要的事来抓,要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红星新闻:目前各国的防疫政策力度相差较大,随疫情形势变化而产生的政策变化也比较频繁。如果各国无法在疫情防控上达成共识,那实现终止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目标是否会受阻?

吴尊友:控制新冠肺炎,一个国家应该是一盘棋,而对于全世界来说,全球则是一盘棋。如果各个国家不能步调一致、各行其是的话,那么要实现这个目标(2022年终止新冠肺炎大流行)还是有很大的挑战。挑战在于这个地方控制住了,但是那个地方没控制住,那么没控制住的地方又会回过头来影响控制住了的地方,甚至全局。

客观来看,各国的政治制度不一样,各国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性的认可也不一样。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联合国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充分发挥全球影响力,倡导各国按照统一的步调和号令来行事。

“动态清零”如何准确理解?

红星新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国目前执行的“动态清零”政策?这一政策背后所代表的是否是对传统公卫手段的坚持?

吴尊友:应该说是一个综合应用。对于一种传染病,尤其是急性传染病来说,把疫情控制在萌芽中,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动态清零”政策,实际上就是把疫情控制在萌芽当中,不让其扩散开来。这里面包括了公共卫生的措施,也包括了生物学的措施,比如疫苗的应用。

我国2021年6月份以后国内散发的这些境外输入导致的疫情,疫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钟南山院士团队对广东6~7月份由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疫情进行了研究,那起疫情是新冠变异毒株德尔塔引发的。他们的研究证明,如果只接种一针新冠疫苗,其保护效果只有13.8%;但如果接种了两针,疫苗的保护效果就能接近60%。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的生物疫苗在预防输入病例,包括变异毒株引发的疫情方面,还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在北京、新疆、黑龙江这些发生过疫情的地方都现场工作过一段时间。对感染的病人,特别是轻症的病人给予治疗处理,这些治疗手段则体现了我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在对轻症治疗,防止轻症转为重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它是公共卫生措施、生物学措施和临床中中西医结合等措施综合应用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包括了社会治理、社会支持等方方面面。“动态清零”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靠公共卫生措施就能解决问题。“动态清零”政策背后,需要的是非常综合的,从公共卫生到临床以及社会整体的知识。

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如何变化?

红星新闻:如果让您总结归纳武汉疫情以来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您认为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这体现了我国在疫情防控政策制定层面的什么思路?

吴尊友:我们也在研究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在武汉疫情发生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就已经开始制定恢复生产生活的一系列政策。

2021年4月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重要的“常态化防控措施”。这说明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不会突然消失,世界各国只要有任何一个国家有疫情,就会对中国造成影响。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制定了常态化防控措施,并将这样一个策略坚持至今。而且,这些策略还在不断完善细化,变得更加符合我们对新冠肺炎的认识。现在各个省都有了健康码,这也是精准化、精细化防控措施落实得非常重要的完善和改进。

自武汉疫情以后,国内发生了40多起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疫情。这些疫情我们都能在最长两个潜伏期左右,也就是4周以内控制住。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基于常态化防控,根据在防控措施中积累的经验、很快通过发现病例管理密切接触者、治疗病人、划分风险区域进行管控等综合措施,使得疫情能在短时间内,在局部范围内,只影响最小数量的人群,从而控制住了疫情。

除此之外,根据对新冠疫情的认识,我们不断完善防控措施。像对冷链系统的工作人员,和涉及到境外运输入国内的港口、码头、机场的工作人员,都会进行定期的检查,进行局部内循环(闭环)的管理。这些都是不断完善防控措施的表现。应该说,我们现在的防控措施非常完善,只要应用到位,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疫情发生。

即使发生了疫情,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控制住。这些都是中国常态化防控,不断完善防控策略,使得我们取得防控效果的重要保障。

新冠疫情发展可预测吗?

红星新闻:您认为目前新冠疫情的发展是可以预测的吗?疫情变化的复杂性体现在哪里?在您印象中,新冠疫情有哪些情况颠覆了认知,或者与原本的预测不相符?

吴尊友: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本身来看,新冠病毒确实非常狡猾,和其他的病毒很不一样。虽然几乎所有的病毒都有可能出现变异——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像我们已经消灭的天花病毒就不存在变异。但新冠病毒的变异规律性不是很明显,会让我们很难去总结,也很难去预测。

现在全球已经出现了几波全球大流行。第一波大流行发生在2020年的秋冬季,这个时候的流行我们认为它符合呼吸道传染病的特征,也就是呼吸道传染病确实会在秋冬季出现流行高峰。尤其是在欧洲,因为欧洲当时已经比较寒冷了,大家都在室内活动,通风效果可能又不好,还容易出现人员聚集,所以出现大流行这种情况我们能够理解。

但是次年4月份,在印度,变异毒株德尔塔又引发了第二波流行。这第二波流行是到目前为止,全球感染人数最高的一波。再到七八月份,又出现了第三波流行,这个时候日本正好在筹备奥运会,大家都能从新闻中看到,其实当时全球特别是日本的疫情还是很严重的。而按照呼吸道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在夏季也出现流行的现象,在呼吸道传染病当中很少见。

第二个方面,是从社会角度来看。一种传染病的流行,它取决于人们的活动规律。一般来说,人员聚集的时候,它就更容易造成传播扩散。从这一点来说,新冠肺炎还是符合这一规律的。实际上,每当出现传染病大流行的时候,都会伴随着人员聚集。

除此之外,新冠肺炎其实还有一些地方我们仍然不能够理解。像印度和日本,在经历几次大流行以后,最近几个月突然疫情下降了。从能获取到的信息来看,这两个国家似乎并没有采取什么特殊措施。那么像印度和日本这种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分析的机会。

再举个例子。这次新冠大流行,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封控、居家办公等限制社交距离的措施。然而我们注意到,像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欧美国家的疫情比发展中国家更严重,这种现象应该怎么解释?能不能简单从人口密度、人员交流等角度来解读这种现象?这些都有待于专业技术人员去分析数据才能给出回答。

所以说,对于新冠的流行,在我们目前认识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想要做出一个准确的预测是非常困难的。

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为何病毒总在不断变异?

红星新闻:奥密克戎变异株引人注目。从阿尔法到贝塔到德尔塔,再到现在的奥密克戎,新冠病毒一直在发生变异。我们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另外,有数据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病情显著相对更低,这是否验证了病毒变异“传染性越强,毒力越低”的规律?还是说这种现象本身与疫苗接种有关?

吴尊友:病毒变异的发生有几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是病毒本身的因素,它只要在人间传播就会发生变异。第二个则是和人本身有关,那么人的因素又有两个,一个是个体的,一个是群体和社会的。

个体,指的是所有感染新冠的病人。虽然我们通过医疗辅助让他康复了,但真正让病人康复的还是他自身的免疫力。而当一个人免疫力比较低下时,病毒在他身体里停留时间就会比较长。病人不能及时把病毒清除出去,那么病毒在他身体里不断复制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变异。所以说,病程越长的病人体内就越容易发生病毒变异。

再从群体角度来看。如果发生了病毒变异,但是把它控制住了,不造成传播,这种变异毒株其实就消失了。所以说,病毒变异以及变异造成的传播,其实也受我们疫情防控政策和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如果我们把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是可以减少和控制变异毒株发生的,能够在变异毒株出现的早期就将其遏制在萌芽中。

新冠肺炎的变异毒株其实有不少,比如有一些变异毒株,我们担忧它可能会造成大范围传播,但实际上后来它并没有引发更大的传染。世界卫生组织从全球收集数据以后就在持续监测病毒的变化,其中有些变异毒株被叫做Variants of Interest(即VOI,“需要留意的变异株”),其中有些逐渐变成了Variants of Concern (VOC,“需要关注的变异株”),现在VOC一共有五个。但是在VOI的表格里面,还有好多变异株慢慢销声匿迹了,或者变成很不重要的、非主流的变异株了。

总而言之,病毒的变异既受到病毒本身的生物学特征影响,又受到我们人的社会活动影响。特别是个体的免疫力情况和感染时长,群体的则是我们的防控措施是不是及时落实到位,防止变异毒株的传播扩散。

关于奥密克戎的致病性。有一些病例经过媒体报道以后引起了讨论,大家在猜测这个变异株的致病性是不是减弱了?其实目前还是没有特别详实的科学数据能够证明。目前南非的数据只是一个初步的、区域性的数据,但是病毒传到了英国,传到了美国,它的情况是不是还是这样?最新的报道似乎又不完全支持这一点。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科学数据来理解这个变异株的致病性。衡量致病性的话,主要看住院率和病死率这两个指标。但是研究者要获得住院率数据的话,就需要知道有多少人感染,然而现在这一基数并不十分清楚,有些感染者没有症状或者症状比较轻,他们没有进行检测,所以这些数据还不一定完整。另外,局部样本的一些数据有时候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在进行人群研究的时候,常常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来验证一些科学假设。

从目前观察到的现象来看,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临床症状的严重性似乎确实不像我们现在观察的德尔塔这样,但是这个结果还有待于更多数据来作为证据,只有通过更详实的数据,才能进行相对全面的分析。现在我们对奥密克戎的理解还非常有限,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做任何结论,都需要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