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在国家二级保护物种蒙古口蘑保育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原标题:吉林农业大学在国家二级保护物种蒙古口蘑保育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吉林农业大学
蒙古口蘑,也称蒙古白丽蘑Leucocalocybe mongolica (S. Imai) X.D. Yu & Y.J.Yao,是我国内蒙古高原特产的著名珍稀野生食用菌,其分布依赖蘑菇圈,专生于草原上,对生存环境有极其严苛的选择性。随着草原生态退化与掠夺式采摘等原因,该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状态。2021年7月,蒙古口蘑与冬虫夏草、松茸、夏块菌一同被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名录。
吉林农业大学图力古尔教授课题组多年关注蒙古白丽蘑的保育研究,在国家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应急项目的资助下开展蒙古白丽蘑保护生物学研究,近期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Brazil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Biotechnology & Biotechnological Equipment上连续发表3篇研究论文,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1. 公布蒙古白丽蘑高质量基因组信息,揭示其致危的遗传机制
通过基因组与转录组研究,课题组基于全基因组水平进化树,巩固了白丽蘑属成立的分类学证据。通过基因家族分析,课题组发现蒙古白丽蘑存在大范围的基因家族收缩现象,呈现出基因缺失现象。课题组还基于转录组研究讨论了子实体形成的分子机制,发现并验证了10个与子实体形成相关的碳水化合物酶合成基因。
2. 发现蘑菇圈是草原生态中的微生物多样化中心
通过实地考察,课题组深入调查了蒙古白丽蘑特有蘑菇圈(Fairy rings)栖息地,对6个位于内蒙古东部草原的蒙古口蘑蘑菇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基于扩增子组、宏基因组与实施荧光定量PCR技术系统研究了蘑菇圈的3个环带土壤真菌与细菌的微生物多样性。最后,课题组发现8个参与蘑菇圈形成的细菌与真菌科级物种,其中高丰度物种有7个位于蘑菇圈代谢区域;此外,发现蘑菇圈枯草环中蒙古口蘑菌丝体的富集会催化土壤细菌的数量增殖;发现蘑菇圈现象代谢区具有显著的基因多样性优势。基于以上发现,课题组提出蒙古白丽蘑蘑菇圈是草原生态的微生物多样化中心的重要学术观点。
3. 优化蘑菇圈生态研究中的土壤采集技术措施
蘑菇圈分布于偏远的大草原,因交通不便,采样时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在此背景下课题组做了优化蘑菇圈采样成本的研究。基于携带液氮就地采样、干冰保存与烘干保存三种方式,课题组发现三种方法会对蘑菇圈土壤样本的测序结果产生明显差异,并且以液氮就地保存土样为最优方案,基于差异幅度提出三种保存方式各自的合理应用场景与保存方法进行科学研判。该研究为包括蘑菇圈在内的特殊场景采样研究提供经验支持。
本项研究是在李玉院士提出的“一区、一馆、五库”保育理念指导下开展的原创性研究,为珍稀濒危大型真菌的保育提供立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以上3篇文章第一作者为菌类作物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段明政,导师、课题负责人图力古尔教授为通讯作者。相关研究得到国家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项目”No.2019HJ2096001006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No.31870014)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