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河畔要崛起300平方公里香港新城!林郑施政报告颠覆想象!
原标题:深圳河畔要崛起300平方公里香港新城!林郑施政报告颠覆想象!
深圳广播电视台-直新闻 消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天(6日)发表2021年度《施政报告》,这是她任内的第五份也是最后一份。外媒视角下,这也是香港特区完善选举制度、实现政治生态拨乱反正之后的第一份政府《施政报告》。
行政长官的必答题
没有恶意拉布,没有恶毒口号,立法会议事厅里秩序井然。3.3万字的《施政报告》,用时140分钟,林郑月娥侃侃而谈,数度哽咽。笔者全程听完,第一个感受便是:香港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正如林郑特首在《前言》部分所讲的,在香港国安法及完善特区选举制度的双重保障下,香港迎来了良好局面,是砥砺前行、重新出发、谋划未来的时候。而这份《施政报告》正是在香港由乱及治之后、由治及兴之初的历史性转折关头诞生的。
《施政报告》一共分为十个部分,从布局谋篇上看,“一国两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被放在了显要位置。作为中央任命的地方官员,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政策,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首要职责,“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则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首要任务。今后无论谁当选香港的特首,这都是绕不开的“必答题”。
新界北的出头天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看似抽象,实则破题处就在于给香港一个北上的“渡口”。天时地利人和,一河之隔的深圳,“摆渡人”的角色就此凸显。“政策过河”、“红利过河”、“繁荣过河”成了国境之南两座“特区”需要共同写就的新文章。
在《新气象 新未来》章节,《施政报告》向大家展开了一幅“倾城北望”的全新规划图景。在前天的评论里《吴蔚:这两个关键问题是香港最迫切需解决的》笔者提及:土地潜力巨大的新界北将是一个能有效解决香港市民居住问题以及香港产业对接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双赢之地”。如今悬念揭晓,这个占地300平方公里、名叫“北部都会区”的全新城市规划布局将为香港拓展居住面积与产业发展用地,将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北上桥头堡”。
“深圳”是这份《施政报告》的高频词,这在以往并不多见。关键词“双城三圈”值得关注,“双城”即深圳与香港,“三圈”即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这是一个涵盖经济合作、基础建设、科技创新、民生福祉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一揽子综合规划。付诸实现后,深港两地“相互过河”的区位优势就能形成1+1>2的合力,土地开发与配套建设带来的发展红利让深圳河两岸会心一笑。“北部都会区”的拔地而起也将改变香港“南重北轻”的城市布局,为这座城市释放更大的民生效能与发展空间。
“小政府”的大调整
《施政报告》的另一个大动作就是围绕提升管治效能,对特区政府架构的重组。这个重组方案的雏形主要体现在:第一,增设“文体旅游局”,承接此前民政事务局与商经局的部分职能,做大做强香港的文化体育旅游事业;第二,分拆“运输及房屋局”,将这个“兼职”部门一分为二变为“专职”部门,让相关司局长级官员能够更好地推动相关政策落地;第三,研究独立后的房屋局是否能够更好地协同负责土地开发及工务的发展局,加快房屋土地的供应;第四,将原先的创新及科技局扩大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打通科研项目向市场转化的全链条;第五,重组民政事务局为青年及地区事务局,以地区问题为抓手,服务广大香港青年。
回归以来,香港特区管治团队部分继承了港英时期所谓“小政府”的思想,这些年却逐渐暴露出“小政府并不小”、部门职能交叉重叠、行政效率低下、“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作为一个行政主导的管治团队,香港特区政府也确实到了该“动动筋骨”的时候。
持份者的“获得感”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规划的生命在于实现,再宏大的规划若得不到落实,那也只是一张好看的图画罢了。如果说本届特区政府昨天画了一个美味可口的饼,那么外界更关注的当然是香港市民什么时候才能吃到这块饼。
在香港,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有两个关键角色,一个是负责施政的特区政府,另一个则是负责监督施政的立法会。过去几年香港遭受颜色革命冲击,社会纷乱,政治生态紊乱,错失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当香港由乱及治重拾稳定之后,这两个攸关香港发展前景的关键角色已然失去了“互相推脱”的借口。
开发新界北,无异于再建一座城。事关破立牵动多方利益,须知“触碰利益比触碰灵魂还要难”。如何制定出合乎香港市民根本利益并且兼顾各方利益的发展政策,不光要做“切蛋糕的人”更要当好“做大蛋糕的人”,凡所种种直接拷问特区管治团队。
另一方面,作为财政预算案、各项基建方案的“把关人”,是否真的“懂行”,能否看出方案的利弊,能否监督好政府把纳税人的钱用在刀刃上,直接拷问立法会的议员们。
从这个意义上看,即将进行的新一届立法会选举和行政长官选举将会是一场“问政水平”与“施政水平”门槛均高于以往的大考。
香港语境里,市民是城市发展红利的“持份者”。《施政报告》昨天出台后,笔者问几位香港朋友“怎么看”,他们不约而同地聚焦一个关键词:时间。
“苏州过后无艇搭”余音绕梁,对于许多住在笼屋与劏房里的香港同胞而言,每多等一天都是煎熬;对于许多即将毕业却苦于出路有限的香港青年而言,每多等一天都是彷徨。所以笔者认为,这份《施政报告》不能是“解不了近渴的远水”,必须是一场年年都有新气象、有盼头、有着数的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