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京师红迹 | 三·一八,纪念“真正的勇士”

北京师范大学

关注

原标题:京师红迹 | 三·一八,纪念“真正的勇士”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百年奋斗路程中,留下无数先辈们奋斗的足迹,流传着感人的故事,传递着信仰的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我们推出“京师红迹”系列栏目,回顾光荣校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京师风范。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本期“京师红迹”带你走近北师大校园内的三处雕塑。

“三·一八”惨案

天津大沽口事件后, 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于3月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撤除津沽防务的所谓最后通碟,激起中国人民极大愤慨。

1926年3月18日, 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北京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60多个团体和80多所学校共约5000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军舰侵入大沽口、炮轰国民军,声讨英美日等八国无理通牒中国的罪行。大会决定:通电全国一致反对八国通牒,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军舰,电请国民军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战。

会后,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当队伍来到段政府国务院门前时,遭到埋伏的军警排枪射击和大刀砍杀,当场打死47人,伤200多人。师大学生范士融、刘和珍、杨德群牺牲,13人受伤。

京师红迹+|+三·一八,纪念“真正的勇士”

他们的鲜血,既是对国家主权不容践踏的宣示,也是对不畏强权奴役的拼死力争,他们被称为“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正的勇士”90多年来,大家以各种形式来纪念他们。北师大也在校园内不同地方为他们树立了纪念标识。

京师红迹

“三•一八”殉难烈士

范士融、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

纪念碑记文:为纪念烈士,爱国学友曾于和平门外师大院内建范士融纪念碑,在石驸马大街女师大院内建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现重建此碑,冀我新中国青年,继承烈士精神,发扬革命传统,为振兴中华贡献青春。

位于北师大学六楼、学七楼的中央。1985年3月建成,为汉白玉方锥形,碑座正面镌刻着启功先生写的“碧血丹心”四个字,还刻着三位烈士的生平。

刘和珍,女, 江西南昌人。一九零五年生,一九二三年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预科,旋升入英语系。急公好义,学业优良,为师友所赞许,被推为学生自治会会长。

范士融 ,字子任 ,男, 云南昆明人。一九零一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九二二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学业优良,勇于伸张正义。曾任中国国民党北京市第七区党部书记。

杨德群,女, 字先哲, 湖南湘阴人。一九零四年生,中国国民党党员。曾在向警予主办的溆浦小学任教五年至一九二五考入师范大学国文系。为全系优秀高材生。 

三位烈士的事迹早已载入北师大的史册。北师大校史馆里,有启功先生写下的“三•一八殉难烈士范士融、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的手书展览,展板上有三位烈士的生前照片。

他们曾经和我们一样,徜徉在校园小径,埋首于各类典籍。满腔的爱国热情,燃尽了他们的生命,闪耀了中国的历史。“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正是他们,用生命支撑起苟活者的希望,用信念引领了猛士的前行。

“刘和珍”浮雕

在北师大五四纪念广场,刘和珍浮雕默默矗立。旁边卧石上刻有鲁迅先生撰写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名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刘和珍,1923年秋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语系。学习期间,她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回校后广为传播。她也是鲁迅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她曾带领同学发动“驱杨运动”,后在“三·一八”惨案中壮烈牺牲,鲁迅先生为此写下《记念刘和珍君》。在她身上,表现出的是“中国女子的勇毅”和中国青年不甘国家沉沦、受压迫的爱国之志。

“先师”鲁迅

鲁迅先生的一生,和北师大有密切的关系。从1920年秋季开始,直到1926年8月26日鲁迅离开北京南下为止,整整的6年时间,鲁迅分别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任教,这几所大学都是今天北师大的前身。而从1920年3月到1926年8月的6年时间里,鲁迅在日记中提到北师大就达304次之多。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冒着危险,亲自参加了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的追悼活动,并在几天之后的4月1日,写出了《记念刘和珍君》这一不朽的文章。刘和珍的同学、女师大学生会总干事许广平,正是在这种血与火的斗争环境下,和鲁迅走到一起,他们是真正的战斗友谊。按照鲁迅的话说,就是“曾共患难,相助既久”。

他在北师大所作的告别北京、定居南方前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讲道:“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鲁迅的这种硬骨头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北师大人,直到今天。

缅怀之“歌”

唁 词

闻一多

没有什么!父母们都不要号咷!

兄弟们,姊妹们也都用不着悲恸!

这青春的赤血再宝贵也没有了,

盛着他固然是好,泼掉了更有用。

要血是要他红,要血是要他热;

那脏完了,冷透了的东西谁要他?

不要愤嫉,父母,兄弟和姊妹们!

等着看这红热的开成绚烂的花。

感谢你们,这么样丰厚的仪程!

这多年的宠爱,矜怜,辛苦和希望。

如今请将这一切的交给我们,

我们要永远悬他在日月的边旁。

这最末的哀痛请也不要吝惜。

(这一阵哀痛可磔碎了你们的心!)

但是这哀痛的波动却没有完,

他要在四万万颗心上永远翻腾。

哀恸要永远咬住四万万颗心,

那么这哀痛便是忏悔,便是惕警。

还要把馨香缭绕,俎豆来供奉!

哀痛是我们的启示,我们的光明。

《唁词》一诗,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发表于《国魂周刊》第十期,是闻一多先生为纪念“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烈士而作。

这喋血的诗句,隐隐的哀鸣,慷慨的挽联,不仅抚慰了那些大无畏的英灵,也让今天的我们,穿过历史的洪流,哽咽于这代代流传的颂歌。

资料来源:人民网、《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图志》等

排版:孟硕

制图:吴劲慧

责任编辑:张壹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