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桂林路100号校门,梦想从这里出发

上海师范大学

关注

原标题:桂林路100号校门,梦想从这里出发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

桂林路100号,是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的正门所在。校门朝东,呈典型的“门”字结构,高约10米,宽约30米,以米黄色花岗岩贴面。入口空间用两根柱子隔成三个通道,人行两侧,居中为双车道。门两侧以白色立体菱形为构件排列装饰,门楣上以黑色大理石作底,镌有“上海师范大学”几个鎏金大字。整体风格朴素简约,却不失庄重大气。

历史的印记

校门,不仅是校园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为学校标志性建筑,它见证了学校的沧桑巨变。

我校最早的校门在虹口区西体育会路441号。1954年8月16日,学校举行挂牌仪式。校牌由书法家舒同题写,当时名为“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新建的第一所地方性高等师范学校。从筹建到挂牌不足半年时间,暂借原华东速成实验学校的校舍开展教学。校园是用竹篱笆围起来的,校门口由两根竹竿擎起一块写着“欢迎同学们来校学习”的匾额,匾额上方立着五枚五角星,每枚五角星上又各塑一只振翅高飞的燕子。校门虽然简陋,但寓意深刻,佩戴着“上海师专”校徽的师生们意气风发地走进这所充满朝气的学校。

位于虹口区西体育会路441号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校门、校舍。

与此同时,我校紧锣密鼓地在漕河泾港以南、上澳塘港以西建设新校舍。当时这里是一片农田,1954年冬天,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务局在漕宝路和冠生园路之间新建了桂林路。为了基建运输方便,我校在今天大致数理学院楼所在的位置铺设了一条东西走向的煤渣小路通到桂林路,此路被命名为岑溪路。1955年夏天,学校整体迁入新址,校门设在岑溪路10号。

左:195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务局就开辟桂林路致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函。

右:征地近320亩建设校舍,图为当时我校征地工作组成员。

1956年5月8日,教育部决定在上海师专的基础上成立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并撤销原有建制。从此,上海地方开始培养大学本科师范生。一师院培养中等学校文科师资,校址在闸北区明晏路150号;在师专原址的二师院培养中等学校理科师资。1958年第一、第二师范学院又合并为上海师范学院,校门仍是岑溪路10号。

左:上海第一师范学院校门。

右:两所师院互相交流。前排左一戴帽者为时任一师院院长廖世承,前排右二为时任二师院党委书记刘芳。

岑溪路的校门,左右各一根用砖砌成的门柱,中间是两扇铁丝门。现在的学理中路是当时进入校门后的主干道,也是学校的中轴线所在,教学楼、办公楼等建筑均以此对称排列。据老教工们回忆,岑溪路10号校门使用时间并不长。坑坑洼洼的桂林路很窄很短,南端只到冠生园路附近,再往南走到尽头就是我校。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校在路的尽头用毛竹建了一个朝北的拱形门楼,初建时门也用毛竹编成,文革中改为铁丝门,后来又用石砌块、水泥等材料给门楼做了加固,形成顶部水平、门洞呈拱形券样式的门,但门洞里毛竹、铁丝等材料裸露在外一览无余。门牌号为桂林路10号。进入校门,向右走是西部校区,向左走过小木桥便是东部校区。岑溪路10号的校门逐渐停止使用。

20世纪50年代末,岑溪路10号门口,欢送高年级学生下乡办学。

1972年至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五所高校合并为“上海师范大学”,总部设在华东师范大学。桂林路10号的校牌为“上海师范大学分部”,在“分部”的单位有外语系、革命文艺连队、体育系(体训班)以及后来搬回来的中文系等。

1978年4月28日,教育部批准上海师范学院恢复原有建制。5月13日,桂林路10号的校门口重新挂上“上海师范学院”的校牌。

1978年4月,教育部恢复上海师范学院原有建制的文件。

1978年5月13日,桂林路10号门口重新挂上了上海师范学院校牌。

为迎接建校30周年校庆,朝北的桂林路校门被拆除,崭新的西部校区大门拔地而起。号码仍为桂林路10号,此门担负起上海师范大学正门的重任,直至今天。1984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成为全市第一所“学院”更名为“大学”的学校。10月16日上午,喜气洋洋的人群把校门口挤得水泄不通,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见证刘振元副市长为我校新校名挂牌剪彩。鼓乐声,鞭炮声,欢呼声,汇成令人难忘的乐章,学校开始了新的征程

1984年10月,大家聚在校门口见证更换校名牌这一激动时刻。

1984年10月16日,刘振元副市长为我校更名剪彩。

时代的见证

从档案馆目前保存的老照片来看,1960年,我校已有今天桂林路上的东部校区、西部校区校门的雏形。这两座校门均为顶部开敞式,左右各两根两米多高的门柱,以石块为基座、用砖砌成,四个门柱隔出三个通道,两侧通道有木门,传达室在门内。校门两侧是竹篱笆围墙。多年来这两座校门一直是东西校区各自的主要通道。

1960年的西部校区大门。

1960年1月3日,58级中文系二年级一班部分同学在东部校区门口合影(校友李昌海捐赠)。

1977年,庆祝党的十一大胜利召开的游行队伍走出校门。

那时的桂林路,是“我们”的桂林路(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

围墙和大门是紧密相连的好兄弟,有围墙的地方必然有门。在建校后的近三十年间,我校周围都是农田,河浜纵横交错,天然的河道和竹篱笆构成了学校的屏障。围墙和大门隔开了外界的喧嚣,墙内自成一个书卷气浓郁的小世界。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80年代,学校的围墙外逐渐热闹起来。原本“听取蛙声一片”的校园四周,开始响起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见推土机、大吊车忙碌的身影,上海教育国际交流中心、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以及各类商品房陆续成为近邻。周围的交通也日益发达,1986年筑虹漕南路,1988年建钦州南路,而被称为“断头路”的桂林路,也终于在1992年和钦州南路胜利会师并继续向南延伸。当年9月,经徐汇区公安局批准,我校的门牌号码改为桂林路100号。从此,100这个吉利而又响当当的数字和师大人紧紧相连。

与此同时,我们的学校也在慢慢长大,长高,长结实。

80年代初,学校收回岑溪路以北、漕河泾港以南约35亩土地用于基建,这些土地在建校初就已被我校征用,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曾一度退还给农民种地。理科实验大楼拔地而起,岑溪路失去了原来的使用价值,成为校内道路的一部分,岑溪路上的校门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学校更名后发展尤为迅速,80年代中后期,又抓住“世界银行贷款地方大学发展项目”的机遇,在硬件、软件两方面催化了学校的重点建设和内涵发展。理科实验大楼的北面又相继建起了实验中心大楼、电教中心大楼等楼宇,这里一度成为校园中新的制高点。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岑溪路及其北面的地块上,实验楼、教学楼拔地而起。

为了缓解广大职工的住房困难,80年代以来,我校在西部操场南面又新建了不少家属宿舍,慢慢地,形成了师大新村。1994年8月28日,位于西部校区东南角的两栋18层楼的“教苑公寓”正式开工,这是我校利用计划外资金,开发学校周边土地资源的一次尝试。此后,西部校区西南角的“科技园”、东部校区东北角的“文馨苑”相继开发上市,成为住宅楼盘中的“香饽饽”。

《上海师大》第311期,1994年9月15日出版。

学校的规模慢慢扩大,不知不觉,我们的校园就身处闹市商区中了,校门越发显得重要。校门不仅仅是守卫校园的第一道关口,更是成为连接外界的通道。除了桂林路100号校门,东部校区的校门几经修缮,拓展了原有的格局,而且还华丽转身为“桂林路81号”。此外,学校因地制宜开了“偏门”“旁门”“小门”,它们也发挥着通行功能,给人们带来便利。东部校区东北角的门虽说小,但是通往音乐新村、文馨苑,给住在那里的教职工节省通勤时间;西部校区医院旁的铁门被称为师大的“南门”,尽管简陋,但住在师大新村的退休教职员工能直接由此进校园就餐、晨练;虹漕南路校门对面是市委党校,两所学校来往频繁,市委党校的礼堂是我校举行会议、活动的一个场所。而党校用作两会会场时,我校南门通道两侧被临时征用为停车处。礼尚往来,互通有无。近几年来,我校又新开了冠生园路门、国教中心门,极大缓解了桂林路校门的通行压力。

20世纪80年代初,东部校区大门。

东部校区大门口,经常能见到老校长杨德广和他的“坐骑”(摄于2006年)。

四通八达的校门应蓬勃发展的时代而生,校门也渐渐向社会敞开,校园不再是与世隔绝的桃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师大校园吸引了周边众多居民。在校园里,你能见到晨练的老人,天真烂漫玩耍的孩童,甚至还有对师大美食慕名而来的市民,抑或也会碰上利用校门抄捷径的路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生在校门口筹集善款。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校门见证了“史上最严”的安保措施。学校关闭了一部分校门(或出入口),加强力量守好各类校门。想要进入校园,除了体温正常,口罩、健康码、校园卡或者邀请短信一个都不能少。如今又改用刷脸进校门模式,站在校门闸机前,摘下口罩对着闸机上的小屏幕露出脸,认证成功,方可进入校园。想浑水摸鱼?门儿都没有。

2020年6月,东部校区门口,特殊的方式迎接学生的到来。

2020年6月,西部校区门口。

2020年9月,“刷脸”进校门。

永远的情怀

大门是“门面”,深刻的第一印象十有八九来自不容小嘘的门面。近些年来,随着不少大学改建、扩建,新的校门风格几乎都呈现高大宏伟的气派。我校自1984年以来,桂林路100号的“正门”几经修缮,样式基本未变,延续至今。尽管如此,它依然是我校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

门楣上“上海师范大学”几个遒劲大字在岁月积淀中为朴素的校门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校名为郭沫若手迹。1964年春天,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颁布《简化字总表》,使用简化字逐成趋势。建校时校名是繁体字,更换校牌被提上了日程。1965年10月,我校写信给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恳请郭老能拨冗题写校名,并特意恳求“字体最好用简体行书”。没过多久,收到郭老的复信,郭老用毛笔在信纸上写了两款校名字样,在第二款右侧画了个圈。

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重量级的人物,郭沫若才华横溢、学广识深,在文学、历史学等领域影响深远,在书法艺术方面同样成就璀璨。郭沫若所写的“上海师范学院”六个字既有魏碑宽博敦厚的字形特点,又有行书的飞扬洒脱,气韵流畅,动静有致,刚柔并济,充满了书卷气,以此作为校牌与学校的历史风骨非常吻合。1984年我校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在郭体原校名中,去掉“院”字,加了个“大”字。2004年五十周年校庆之际,选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的“大”“学”二字,组成现在的校名字样。作为师大人,路过宏伟校门抬头仰望由郭沫若书写的校名,心中充满自豪。

开学时,各系纷纷在校门口设立新生接待处迎接新生的到来(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

以校门为背景拍一张照片,是很多人乐此不疲的事情。国外不少大学没有校门,校园与街道、商店融合在一起,你想站在校门口以校名牌为背景拍一张“到此一游”照,似乎“没门儿”。我们学校有“门”,但要拍一张与正门同框的照片,在30年前易如反掌,如今却非易事。从体量上看,西正门可谓高大宏伟,然而随着桂林路的不断拓宽,校门前越发局促,连所谓的广场也没有,与川流不息的马路直接相连。若想与整座校门合影,对摄影师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要么站在马路上迅速按下快门,要么站在马路对面不断调整焦距。尽管如此,都抵挡不住师大人与校门合影的热情。如把校门当作镜框,映入眼帘的是长长学思西路上的惊艳,一直通往校园深处,枝叶茂盛的两侧梧桐树延展出一条顺畅的绿荫大道,红砖瓦墙的教学楼隐约可见。校门是有温度的,师大人是有情感的,咔嚓、咔嚓,与校门同框,成为入学和毕业的精细功课。踏进校门,一段美好的校园生活拉开帷幕,校门见证我们的欢欣喜悦;离别时驻足校门口留念,带着满满的收获以及对母校的念想,踏上人生新征程。校门,注定成为铭刻于心的地标。

上世纪60年代,57级物理专科学生在校门口合影

(校友何惠芬捐赠

20世纪70年代,

几个年轻人在“上海师范大学分部”校牌旁合影。

1982年,学生在校门口拍毕业照。

20世纪80年代,学生在新建的西部校门口留念。

一群年轻人走出校门(摄于20世纪80年代)。

穿梭于东部和西部校区是师大学子的日常。(摄于上世纪90年代末)

弦歌不辍,薪火传承。校门,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也目睹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的成长。这里,走出了上海基础教育界70%的中小学校长和中小学教师,走出了20余万名各类人才。如今的西体育会路441号早已湮没于恢弘突变的市政改造中。谁想到,东海之滨的奉贤区海思路上,又一个100号的校园横空出世,日新月异,不断发展。师大人以勤奋、智慧和力量书写着辉煌而永续的校史。

供稿:陆建非、洪 玲

编辑:新闻中心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