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全面参与雄安高铁站设计

国资小新

关注

原标题: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全面参与雄安高铁站设计 来源: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12月27日,京雄城际铁路实现全线贯通,雄安站正式投入使用。

雄安站,是雄安新区开工建设的第一个国家级重大工程,总建筑面积47.5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它既是实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和节点,也是提供城市服务功能、带动城市集聚发展的门户。

据了解,2017年,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院”)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铁设”)、法国AREP建筑设计咨询公司、北京市政院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组成的设计联合体(方案投标阶段包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功中标,承担雄安站的设计工作;2018年,雄安站于年底进入施工建设阶段;2020年,雄安站于年底如期建成通车。

如莲叶般展开的主体建筑

在项目设计和施工配合过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作为首席设计师,对整体设计理念、建筑造型、室内空间、主要功能布局、绿色材料和技术应用等关键性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对项目价值取向和整体效果控制起到决定性作用;中国铁设作为设计总牵头单位对项目全过程进行整体把控和协调,对项目顺利推进起到关键性作用;中国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负责站房整体造型设计,站台层、高架候车厅、东西进站广厅、南北换乘通廊等关键部位的建筑室内一体化设计,并和中国铁设共同确定总体设计原则、专业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组织研究重大技术方案和投资控制,为达成高标准高品质的建筑设计起到重要作用。

蓝绿交融的生态之心

引领发展的规划理念。雄安站椭圆形屋盖形如清泉源头,温润圆满,中间结合高架候车厅自然隆起,形成三重梯度变化。椭圆形屋顶上的材质由通透的阳光板渐变为深蓝色的光伏板,如粼粼波光,晶莹闪亮,在蓝绿交织的城市组团中又似荷叶上的露珠,是依托高铁而生的新兴城市的组团之心,也是蓝绿交融的景观廊道上的生态之心。在建设伊始,站房实施方案的迅速确定,极大地推进和稳定了枢纽片区、枢纽核心区、昝岗高铁片区的规划设计,使车站建设引领城市发展的最初规划构想得以实现。

灵活多样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

站城融合的设计典范。雄安站内功能空间与东西两侧城市通过地面城市通廊和城轨地下空间进行连通和融合,打破了车站对城市功能的割裂,形成了开放、自由、连续的城市公共空间。随着雄安站四角的片区集中和混合商业项目的落地实施,实现了该枢纽片区站城、产城、绿城的融合发展,构建了枢纽与城市交通一体化、站城空间一体化、站房内外功能一体化。

线下候车厅

高架候车厅

便捷高效的综合枢纽。针对站台标高位于地面以上16.4m的设计条件,本着集约建设、方便旅客的设计原则,项目部采取站桥一体的线下候车厅和高架候车厅相结合的双层立体候车形式面对不同旅客群;结合出站夹层和南北侧车场在站房中央设置联系通廊,实现南北联通;结合十字立体交织的地铁和轻轨线路,设置横纵立体的双向换乘通廊。

采光通廊将天光引入室内

生态创新的绿色建筑。无论是最初“绿色大地上的露珠”的设计理念,还是后来口口相传的“清莲滴露”的建筑形象,都清晰地揭示了雄安站作为绿色生态车站的特质。椭圆形屋顶上柔和滤光的阳光板保证站台的通透明亮;4.2万平方米的光伏板年均发电量可达580万kW·h,不但能够满足照明用电需求,还能像素化的排列宛如水波泛起的涟漪波光,体现了雄安的水文化;京雄车场和津雄车场之间上下贯通的“光谷”,将自然光线和景观引入室内;从光谷中穿过的联系天桥两侧设置有机种植绿墙,形成了极具生态示范意义的“绿谷”,承载着雄安大地的农耕记忆。

主进站厅的巨幅网屏

精细巧妙的营造技术。雄安站“高级灰”的混凝土开花柱和闪银色的钢结构一次成型不作多余装饰,展现出自然有力的结构美;借用H型截面钢柱对排水管系统进行精心组织,并以榫卯形式获得的“宫灯柱头”展示了传统和现代技艺的巧妙结合;获得国家专利的双向滑动支座解决了大跨度屋盖钢结构与下部混凝土结构分缝不对应的技术难点;西立面高25m、宽120m的大跨弧形幕墙采取单竖索结构,点驳接件无多余构造,通透明亮简洁大方;东西立面站名标识牌创新性地采用亚克力无痕构造技术,将标识和幕墙有机融合在一起;主进站厅高10.2m、宽77m的巨幅网屏将信息展示、文化传播、室内装饰、艺术装置有机结合,成为面向城市的独特风景。这些独具匠心的技术设计体现了中国院对“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的持续追求。

继苏州火车站和拉萨火车站之后,雄安站是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院在我国高铁站项目上的又一精品力作。未来,雄安站将成为我国新一代高铁枢纽站城融合建设的典范之作,也预示着新时代中国城市建设的新起点。

【责任编辑:赵艺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