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真,一个人的爆红与一座城的机遇
原标题:专访丁真,一个人的爆红与一座城的机遇
来源:环球人物
专访丁真,一个人的爆红与一座城的机遇丁真只是一个契机,最根本的原因是,理塘准备好了,而且从很多年前就开始准备了。
作者:余驰疆 杨学义
如今要采访丁真,太难了。记者要坐飞机到成都转稻城亚丁,然后再坐上2小时汽车,到达海拔超过4000米的理塘县——这是个比拉萨还要高的地方。
到达不是终点,因为采访的媒体太多,要见到这位每天都霸占热搜榜高位的“新晋顶流”,还需要强大的运气加成。在我们与丁真定下采访的前一天,某家媒体“闯入”丁真老家,私自拍摄并发布了关于丁真家人的画面,使丁真和理塘县政府都颇为受伤。
那个晚上,理塘县委宣传部的所有人都彻夜加班,保护丁真和其家人——尽量减轻媒体和大众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成为县宣传部和丁真团队的重点工作之一。
如今的丁真,已经不仅仅是那个放牛、骑马的藏族少年,他被众多国内外媒体报道,被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华春莹点赞,入选2020年十大旅游事件,成为理塘县、四川省甚至中国的名片。
19岁的丁真,用另一种方式,讲述着不太寻常的中国故事。
不寻常的爆红事件
采访前,丁真特地去剪了头发,刘海变短了,配上藏服、皮靴、牛仔裤,淳朴又利落。
前两天,他去了趟成都,第一次玩了密室逃脱,他说这是最近最开心的事情了。
“这么多媒体、粉丝来看你、采访你,会觉得困扰么?”记者问。
“有点乏,有点困。”他说。
一些声音认为如今的丁真被“过度消费”,他自己倒觉得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真正的烦恼是汉语不好,学得不够多。现在,他每天有两小时的学习时间,描红、写字、学拼音。
就像理塘旅投总经理杜冬说的:“漩涡的中心,反而是最平静的。”
丁真之红,源于一条不到10秒的短视频。
11月11日,摄影师胡波拍摄了四川甘孜州理塘县藏族男孩的视频。男孩纯真无邪的笑容立刻引发网络热议,丁真就此成为连续多天登顶热搜的“甜野男孩”。
原本,大众以为这将又是一次流星般的素人爆红事件,却不曾想因官方的介入而成为另一则故事。丁真被理塘国资委下属的理塘文旅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约,成为一名月薪3500元、有五险一金的国企员工;紧接着,理塘县政府宣布丁真成为当地的旅游大使,一条《丁真的世界》宣传片刷屏网络。
因为丁真,理塘的搜索量一周内猛增620%。
就这样,从地方媒体到中央媒体,一波波记者赶赴理塘,理塘宣传部的人员说:“我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记者。”
疯狂而至的不止媒体,还有全国各地的粉丝。在丁真工作的仓央嘉措微型博物馆门口,每天都会有人前来蹲点,女孩居多——她们甚至已经把丁真一天的行程打听得一清二楚。
博物馆内有一间仓央书房,里面堆满粉丝寄来的书。丁真的“老师”,理塘文旅体投资的副总经理高小平向记者透露,平时书房里是理塘及附近的孩子来看书、学习,最近天冷人少,则留给丁真练习写字、直播。
高小平说:“丁真有三个愿望:不想被外界打扰,不想影响家人;希望对理塘、甘孜州的旅游宣传有所贡献;他也想学习。”
丁真的美好,在于朴实无华,也在于自由浪漫。在他之前,理塘县最大的“IP”便是仓央嘉措的诗歌。理塘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仓央嘉措的诗句:白鹤啊,请借我一双翅膀,我不会远走高飞,只到理塘转转便回。这是仓央嘉措传世的最后一首诗,相传,他有位心爱的姑娘桑洁卓玛便来自理塘。
丁真藏文写得好看,也读过不少仓央嘉措的诗,他说这些诗都记在心里,并用藏语向记者背诵起来: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
国企里的浪漫推手
从丁真走红到签约国企,有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杜冬。就在各大资本力量对刚刚爆红的丁真“虎视眈眈”时,正是杜冬将丁真签入理塘文旅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他的一番话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不管他,让他自己搞的话,肯定被人签走。如果他的实力不足以支撑做网红的话,把他包装成搞笑就很尴尬了。要不然就为了一些很便宜的事情出卖自己的形象。万一哪天要是不红了,不要他吗?我们有信心把这个孩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旅游企业员工。”
当记者在理塘走访时,关于杜冬的故事不绝于耳,逐渐拼凑出一个既脚踏实地又理想浪漫的人物形象。遇见理塘前,南京人杜冬是译林出版社的一名翻译,他大学就读于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却一心弃工从文,最爱莎剧和科幻小说。工作后,他相继翻译了伊丽莎白·威尔逊的《波西米亚》和安东尼·伯吉斯的《发条橙》。
2007年,杜冬在理塘见到了正在跳舞的藏族姑娘,一见钟情。从此,他来回于东南沿海和川西高原,写下14万字的情书。2011年,杜冬辞去翻译工作,前往拉萨学习藏语、宗教、历史;2018年,他入职理塘文旅体投资公司,组建起一个特别的“文化团队”。
理塘文旅体投资公司的副总经理高小平同样有着丰富的经历。在进入公司前,他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法学硕士,曾担任理塘县残联主任。早年,他就是一名致力于文化交流的藏族青年,写博客、配音广播剧、研究古代服装。去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他和公司团队还为剧组复原藏式甲胄。
高小平对记者说,理塘文旅投里基本都是“90后”的藏族青年,从一开始连打字都有些生涩,到如今可以熟练操作短视频、社交网络,还能团队开发旅游产品、策划宣传。
当熟知高科技“90后”藏族青年遇上朴实无华的“00后”丁真,造就了如今的网络奇迹。
丁真背后,
是一个县城十多年的努力
采访时,高小平开玩笑,丁真的火是偶然加必然的结果。丁真只是一个契机,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理塘准备好了,而且从很多年前就开始准备了。一路走访,记者发现理塘县委,不论哪个部门,都展现出了极为专业的工作能力。
这座高原上的县城,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般“超凡脱俗”,反而处处可见高科技和现代管理意识。
理塘县分管扶贫的副县长向阳向记者展现了当地的新型农业,从大棚种植到电脑监控,从智能分拣到出口海外,得益于高原的日夜温差和充足阳光,这里种植出了极高品质的蔬果,直接空运各大城市的生鲜超市。
旅游业同样如此。这里有活佛故居,也有飘香咖啡馆,地处318国道和227国道交界,无数背包客来来往往,许多年轻人甚至会留在各大博物馆、民宿志愿工作。
我们与丁真的采访就在一间名为“G318旅行记忆微博物馆”内。一楼是藏族阿妈用传统的纺织机制作妮热,二三楼则陈列着关于康巴、关于藏族文化的资料和物件。
博物馆发起人孔二小姐是山东人,她见证了理塘全县在这些年对文化、旅游的投入。在理塘县城仁康古街的核心区域,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微型博物馆就超过10个;每年的赛马节更是成为全县向全国推广的活动,如今更因为丁真备受关注。
对理塘人而言,丁真是一扇窗口,他打开了人们对理塘全新的认知,也让我们看到了地方发展的另一种模式。
因为丁真的走红,理塘县政府所有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每天连轴转,尤其是宣传部,所有在外培训的人员也都被叫回“支援”。他们跟记者说:“网友都说理塘政府得花多少钱买丁真热搜啊?事实上,我们真的没有花一分钱。”
许多人担忧丁真还能红多久?公司和理塘县却不为此焦虑,高小平说:“丁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丁真自己则更是坦然,在他看来,如今的采访、拍摄都是工作,也都是自己为家乡做贡献的一部分,明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汉语学好。
暂时,他的最大目标,仍然是当明年8月理塘赛马节上的“赛马王子”。
责任编辑:武晓东 SN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