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张伯江:如何看待一些人大量使用似是而非的文言文?

新京报

关注

原标题:张伯江:如何看待一些人大量使用似是而非的文言文?

撰文丨葛格

语言的使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语言学的知识,理解语言背后的规律。作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词典编纂等领域造诣颇深,著有《中国文法要略》等,同时也主编了早期的《现代汉语词典》及《现代汉语八百词》等辞书。除此之外,吕叔湘也对语文教学、写作等方面有深入、独到的见解,并著有不同主题的普及类小品文字。

近日,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著名语言学家张伯江在北京言又几书店与北京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高立志,以“跟吕叔湘先生学点语言学——我编《语文漫话》”为题,围绕吕叔湘所著多篇关于语言学研究及语文教育的小品文章展开对谈,漫话语文。

张伯江(左)和高立志在《语文漫话》阅读分享会现场。

文字和语言并不能回到过去

如何看待一些人大量使用似是而非的文言文?针对这一问题,张伯江引用了吕叔湘的话“做人要做现代人,做文要做现代文”作为回答。他认为,文字和语言随着

(时代)

发展,并不能回到过去。简化字难以回到繁体字,文体及词汇也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诸多变化。

张伯江以当下流行的“穿越文”中的内容为例,“一个人穿越到秦朝,说‘老板来一碗面’,老板说,那个年头面条还没传到中国来。他又说来一个西红柿,那更没有这个东西了。食品不能穿越,语言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看到秦朝要碗面吃的那个段子之后,我也可以做一个批注,他跟老板要什么食品所用的那套话,有的是明朝产生的,有的甚至是民国以后才产生的词语。”

吕叔湘,1904年生于江苏省丹阳市,原名吕湘,字叔湘。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1952年起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等职,是我国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泰斗。

在张伯江看来,现在的孩子们学习的是“假文言”,不可能地道。人们之所以能在阅读古文中获得愉悦,是因为这些作品是以当时最自然的语言写成。每个时代最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用当时最自然的语言方式、文体写成的,因此才能带来令人舒适的阅读感受。而这一点在当下现代的语言环境中是难以达到的,语言与文学不可分离。

因此,对于语言来说,每个时代都有当时的用法,而文言知识一个笼统的说法,是以现代汉语的出现为基准,将以前的语言称为文言。但张伯江也强调,年轻人喜爱流传千年的唐诗宋词及古文作品无可厚非,完全可以借鉴其中有益的成分,吸收到我们的语言里做精彩的点缀,但并不能从格式到词语全部回到过去。

网络语言已逐渐变成我们的生活语言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语言文学中的“规范”问题呢?张伯江指出,不同于拼写忠实记录读音的西方语言,汉语有着较长的言文分离的历史,同时我国又存在多民族、汉族多方言的问题。在语言运用中,由于每个人的方言背景、社会身份、文化教育、从事行业的不同,语言习惯千差万别。概括地说,语言规律应该符合一般人思维习惯、体现一种普通的逻辑心理就算正确,“除非不讲道理,正的说成反的,那肯定是语病。但一般来说,有些词语搭配问题,或者一些虚词该不该用,我们不主张对这些地方做硬性的规定。”张伯江指出,对“规范”的曲解和机械理解、执行,会将语言中的创造力、生动性抹去,并不是语文发展的正确方向。

《语文漫话》,吕叔湘著,张伯江编,北京出版社2020年6月版。

在回答网络语言对当下语言使用的影响时,张伯江表示,互联网发展的初期,用户主要集中于年轻人,这些文化水平和兴趣相近的年轻人创造了一些当时的网络语言,但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网络语言也已逐渐变成我们的生活语言。同样,现在人们不再将网络文学视为一种特殊的概念,网络文学也同样真实地反映我们的文学生态。作为交流使用的语言,在脱离了传播范围之后,就会失去活力,丧失交流价值。所以,人们无需过分担心部分网络语言对大众语言的影响。

另外,对于在特定场合中将成语中替换几个字,组成新词的现象,张伯江认为这属于人们生活中的创造力,“一些东西越是超出常规,它就越吸引人眼球,能够达到商业的目的。我觉得在一定范围内应该允许。”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碰撞,也是两种文化的碰撞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碰撞,也是两种文化的碰撞。那么,一篇拧巴的作文有可能翻译成很高妙的文学作品吗?张伯江给出的答案是不太可能,“原文不通,靠翻译,真是缪之千里。”《语文漫话》的最后一部分,收录了吕叔湘关于翻译问题的小品文章。在活动现场,张伯江分享了一个书中好玩的例子。

在《语文漫话》里,吕叔湘说一些号称中国通的汉学家,由于不理解“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含义及汉语的结构,将其翻译成“我突然找到他们,找到他们之后,我把我的书和我的诗打包起来”,惹人笑话。

在对谈中,张伯江也向现场观众们推荐了由吕叔湘翻译的文学作品,例如美国作家萨洛扬的小说。张伯江说,吕叔湘把中国文学里用的那些最俏皮的手段,精准地对应在英文中,因此他的译文特别生动,“比如他写一个纽约乡下的一个人到城里去,说的满嘴是纽约的土话,就是英文的方言,你从英文里面看都不是标准的拼法,美国人或者英国人读到那段都会会心一笑,说这是我们那边没文化的人说的。他就用四川土话翻译,特别逗。他用的那些字,你念出来就是四川话,好玩极了,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在张伯江看来,好的作家也是语言运用的高手,吃透了语言里面所有的内含、句子结构规律以及词语的选择规律,因此,好的翻译在选词择句的过程中,也能充分体现译者的学识。

作者丨葛格

编辑丨安也

校对丨刘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