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影音记忆
原标题:抗美援朝的影音记忆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抗美援朝的影音记忆
英雄儿女卫家国 舍生忘死保和平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焦翊丹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为纪念这段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老一辈艺术工作者用心、用情、用智慧,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经典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创作故事?展现了哪些艰辛却热血的奋斗历程?请跟随记者一起探寻。
电影《英雄儿女》:钻了4遍火堆才完成关键场景拍摄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在电影《英雄儿女》中,士兵王成在战地上喊出这句话后壮烈牺牲的画面,感动了无数人。而扮演王成的演员刘世龙,竟差点就与王成这一角色失之交臂。
最初试戏时,刘世龙本没有太大信心。个头不高,身材不魁梧,长相也不出众的他,与领导“找一个个子大的、气质能撑得住场面的人”的要求相去甚远。
“领导说我不行,个子这么小,怎么演这个角色,顶多能演一个战士,王成这个人物分量这么重。”而导演武兆堤却有不同想法:“我要的王成这个人物,在《英雄儿女》里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最终,导演力排众议,坚决让刘世龙上了戏。
在拍摄过程中,刘世龙深深感动于王成的感人事迹,带着“我是王成,王成是我”的想法演绎角色。拍摄王成坚守阵地直至牺牲的重头戏份时,在不大的拍摄地上,不包括烟火就有108个炸药点。刘世龙刚往阵地里钻,火苗一下子就扑过来,烈焰烧得他皮肤发烫,浓烟呛得他眼泪直流。
刘世龙下意识想让导演停机,“可那时候胶片很贵,一喊停就要损失。我就想我不能喊,要向英雄学习,顶多自己受点伤,不算什么。”他咬咬牙,闭上眼睛往火堆里钻,继续完成拍摄任务。拍完第一遍,刘世龙的眉毛、鬓角都烧着了,胳膊也烧伤了。最终,这个场景拍了4遍才通过,刘世龙也在火堆了钻了4遍,“真的很感人,为了把场景拍好,怎么都值得”。
纪录片《冰雪长津湖》:极寒之地洒热血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有许多重要战役。其中一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了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成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志愿军为这场胜利付出很大代价,第9兵团冻死4000余人,冻伤28954人,伤亡19202人。
这就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冰血长津湖》,记录了这段光荣历史。
为了分散敌人力量,依据地理位置及战略分析,志愿军认为将美军掉至长津湖对战事有利。但行动起来却困难重重:中美双方的补给力量差距极大,美军可以从日本、韩国等地送来食物和弹药,而志愿军由于武器落后,又受到火力牵制与恶劣天气影响,有的部队整个战役期间没有喝过一口热水、吃过一口热饭。
在零下30多度的极寒天气中,战士们衣着单薄,大部分人没有棉鞋棉衣,只能从被子里撕出棉花做成耳套,把玉米须扯下来放到胶鞋里保暖。
当时的长津湖冷到什么程度?志愿军老战士刘伯清回忆说:“一些战士的耳朵被冻得硬邦邦的,一碰整个就掉了,一点都没知觉!”
战士们的脚被冻烂了,不能停,战友滑下去,没法救。为了隐蔽,志愿军在零下40多度的夜晚行军,埋伏时,许多士兵长时间保持进攻匍匐状,却再也没能站起来。
古土里的水门桥,是志愿军阻击美军陆战一师的一道屏障。在通过大桥之前,美军派出侦查的先头部队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冰天雪地里,志愿军一个连的官兵呈战斗队形散开,卧倒在雪地里,人人都以手持武器的姿态注视前方,没有一个人向后。整整100多人的连队,全部冻死在山头上,化作了晶莹的冰雕。
面对极寒、饥饿等重重困难,战士们没有一人退缩。纪录片介绍了一位牺牲的战士宋阿毛,在他的上衣兜里有一张纸片,写着这样一段话: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京剧《奇袭白虎团》:从朝鲜战场挖到的生动故事
1953年6月中旬,正当朝鲜停战谈判将要达成协议之际,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却蓄意破坏协议,执意“单独北进”。为了争取对我方的有利态势、粉碎南朝鲜李承晚集团不合理企图,志愿军司令部决定对金城以南的地区发起夏季反击战役第三次进攻。我志愿军第68军第203师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仅以8小时50分钟的时间,一举歼灭了南朝鲜军完整建制的“白虎团”。
京剧《奇袭白虎团》就讲述了这段传奇般的战斗。
该剧作的创作要追溯到朝鲜战争时期。当时,志愿军京剧团成员在战地简报《志愿军一日》中看到了《杨育才带尖刀班深入敌伪军白虎团》的消息,遂执笔迅速完成初稿《侦察兵的故事》。经过排演,很快就拿出来给志愿军战士们演出——这是志愿军京剧团的第一部现代新编京剧。
之后,进过一系列打磨,70分钟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出炉。随着志愿军京剧团回国后并入山东省京剧团,该剧也在当地被不断完善:在演唱方面,唱段更悦耳动听,剧中的西皮流水《打败美帝野心狼》、二黄快板《决不让美李匪帮一人逃窜》等唱段均脍炙人口;在音乐方面,该剧采用了《志愿军战歌》和朝鲜民歌《桔梗谣》的乐调,极大的丰富了该剧的音乐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经过多次修改润色,《奇袭白虎团》最终定版。在1964年6月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上,作为抗美援朝主题剧目,《奇袭白虎团》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观摩大会结束后,周恩来总理将剧组留在北京,组织剧团在中南海礼堂多次演出,不仅亲自就剧目中的历史真实、政治思想问题等提出修改意见,还邀请朝鲜外宾观剧提供参考意见。
1964年8月10日,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奇袭白虎团》,并接见了全体剧组成员。毛泽东评价该剧“声情并茂”,还对剧中引用他的“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印象颇深。
从朝鲜战场到山东,再到北京、全国,京剧《奇袭白虎团》用感人至深的故事创作、台风扎实的舞台表演、文戏武戏皆好的戏剧编排,成为了一代国人的集体记忆。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这是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段。时间无声,光影留痕,在一幕幕光影中,今天我们仍能感受那段感人至深的历史,回望那段激情燃烧、保家卫国的壮丽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