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今日视点:蕴含在一沙一花一叶中的小康生活

青海发布

关注

原标题:今日视点:蕴含在一沙一花一叶中的小康生活

小康生活是什么样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在我心中,小康的底色是绿意盎然的,小康的成色是生动活泼的,小康的本色是安定富足的。

寻找小康生活、发现多彩人生,不一定要在宏大叙事中。一沙窥绿意,一花遇春色,一叶见天地。或许,一粒沙、一朵花、一片叶便可折射小康的丰富与精彩。

一粒沙折射绿色小康。贵南,在绿色的活力里;

一朵花折射魅力小康。贵德,在梨花的背影里;

一片叶折射前进小康。同德,在发展的诉求里。

一沙一世界,诉说绿水青山的魅力

夏末,站在贵南县治沙纪念馆的观景台上从高空俯瞰黄沙头,人的眼睛和心灵都会为之一颤,绿与黄两种颜色在这里较量、博弈,蓊郁苍翠的生命之绿在天地间蔓延铺开,一点一点“吞噬”曾经肆虐绵延的黄沙,这里已然“绿肥黄瘦”“绿进沙退”。

或许这里的每一粒沙都在诉说,诉说一代又一代治沙者克服艰难险阻、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更新技术手段,采用杨柳插杆、乔灌草结合、水稻草固沙以及雨季直播、容器育苗等多种治沙手段,让黄沙少几许,绿意多几分。

正是凭借贵南儿女敢于担当、勇往直前的治沙精神,从1996年开始,贵南县累计投资超过14.5亿元,总共治理沙漠化面积达到119333公顷,其中26666余公顷沙漠面积得到有效治理,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前的2.6%提高到14.94%。

随着防沙、治沙工程的不断推进,贵南县还将植树造林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求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多年的治沙历程激励着为之付出者的心,就像蚌将沙砾孕育成珍珠一般,贵南儿女用矢志不渝的奋斗与珍贵的心意,将黄沙头的粒粒黄沙孕育成了块块绿色珍宝。

贵南县绿化造林有限公司创始人看本加便是这样的一位付出者。他说:“我出生在贵南县沙沟乡石崖村,记得以前家乡总是被黄沙笼罩,严重之时,甚至会将整个县城掩埋。刮起风的时候,沙子会将门口的路堵住,就算能出去也看不清路,更别提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了。”也就是从那时起,“一定要为家乡、为当地贫困百姓做些什么”的想法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在他心间生根发芽、破土而出,而如今这些想法就如同黄沙头上那些呼吸阳光雨露的树苗一样,已然绿意盈盈、枝繁叶茂。

看本加说:“2012年,我成立了贵南县绿化造林有限公司。自从公司成立以来,我和员工们经常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沟壑、沙漠,亦或荒滩之中,年复一年地开展防风治沙、植树造林工作。目前,我们治沙造林近8000公顷,设置草方格沙障近2333.33公顷,拉设网围栏近80万米。”

除此之外,他的公司还从当地群众手中收购杨树约150万株,青杨苗20万株、乌柳苗55万株、柠条种籽3万公斤,每年吸纳县城周边贫困群众400余人参与运送树苗、植树造林,为他们支付工资达到432万余元。通过公司带动农户的方式,当地生态向绿而生,当地群众因绿致富,完美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花一绚烂,彰显文旅经济的活力

从挂在枝头、颔首低眉的累累硕果,到令人叹为观止、洁白芳菲的灿然梨花,到与清清黄河相依相恋的“梨花节”这一文旅融合的金字品牌,到在县城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如今在县城随处可见的带有“梨”字的一批农家乐,再到一朵花带动千万朵花,黄河少女薰衣草庄园、美地花田农场、瑰丽庄园等企业在贵德县拔地而起,“花田经济”“玫瑰经济”激活县域经济、带火乡村旅游,确实,贵德县是一座与梨花结缘的城市,可以说,“梨花经济”带热贵德文旅经济。

夏末秋至的时节,是贵德县尕让乡最美的时候,也是全乡迎来丰收的时候。每到这时,从贵德到西宁的公路沿线上,每隔数十米都会有尕让乡阿什贡村、黄河滩村、希望村、席芨滩村的村民打着小伞、摆起小摊做起梨子、水果生意。这条公路背靠阿什贡七彩丛峰,色彩绚丽的丹霞与金黄灿灿的水果成为了道路边别样的风景。

尕让乡党委委员曹洪娟告诉记者,阿什贡村位于两山窝窝里,气候比较热,这里的水果成熟最早,便可最先抢占市场,就拿杏子来说,刚开始1公斤能卖到40元至50元。阿什贡村地处丹霞地带孕育了七彩斑斓的土质,加之绵绵不绝的黄河水的滋养,阿什贡村水果品质在贵德县拔得头筹,而且逐渐形成了“阿什贡水果”的规模和品牌。只要说一句“这是阿什贡的水果”,大家就会抢着购买。

马长英是阿什贡村的村民,他就是靠着“瓜果经济”、贵德县的旅游发展脱贫致富的一位。马长英家有6口人,他的妻子年迈多病,儿子因意外事故导致一只眼睛受伤失明,儿媳妇得留守在家照顾一家老小而无法外出务工,他们只能靠家里的几亩薄田为生。由于因病致贫、缺劳力,2015年他们一家被评为贫困户。

后来,马长英看到其他村民在家门口摆摊销售自家水果,他便开了窍,觉得可以做好自家脱贫的“水果文章”。在果园里溜达一圈,看着家里的60棵梨树和17棵杏树也仿佛变成了棵棵摇钱树。

马长英说:“原来我的果园只有几棵老梨树和几棵李子树,2016年,我决定优化品种,种下了品质比较好的梨树、杏树。我们村附近就是阿什贡地质公园,游客特别多,在那里摆摊卖水果,每年收入1.5万元到3万元不等。经过几年的努力,2018年我们一家顺利脱贫。正是贵德的火热旅游和甘甜美味的水果为我们脱贫致富帮了大忙!”

一叶一关情,探寻产业发展的潜力

“你看,这是我们合作社生产的原生态野生荨麻茶叶,有特级茶,有一级、二级、三级茶,还有散装茶……”9月14日,走进海南州扶贫产业园的同德县特色产品展示区,切群杰正在向来自江苏、上海的顾客介绍一盒盒包装精美的野生荨麻茶叶。

2016年,现任同德县唐谷镇人武部部长的切群杰被当时任职的单位县市场管理局下派到尕巴松多镇斗后言村担任第一书记。

斗后言村是一个贫困村,有220户824人,其中贫困户占到37户157人。切群杰在挨家挨户调研、走访中,摸清了村民们贫困的缘由。

斗后言村处于牧区,人均草场面积少,只有4公顷。村里的群众不识字、文化水平低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技能,还有很多家庭缺劳动力,老弱病残比较多。

而要让群众脱贫致富,过硬的产业必不可少,切群杰利用职务优势,决定从发展产业入手。2017年底,饲料加工、牦牛养殖、藏系羊三个合作社在斗后言村逐渐兴起。2018年,这三个合作社在切群杰和群众的打理下渐渐有了起色。

越深入群众,就越善于发现、捕捉问题。切群杰发现当地妇女没有收入,大多都是操持家务,做饭、背水等,被杂活、琐事缠身。成立一个专门带动当地妇女脱贫致富的合作社的想法一点一滴在他心中勾勒。

合作社成立后,有82位贫困妇女参与其中。最初合作社只是出售一些酸奶、牛羊肉等当地农畜产品。无意中,村妇联主席尕玛措发现荨麻草也可以出售。

切群杰说:“在同德有用荨麻蒸包子的习俗,也有直接泡水喝的。小小的一片荨麻却给了我无限的灵感。向当地老藏医、老中医请教之后,发现荨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有降血压、帮助消化等药用价值。随后我们的茶叶合作社便应运而生了。”

最初,妇女们采摘下来、简单包装一下就拿去售卖,但却成果斐然。荨麻这一植物在当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好东西。2018年合作社挣了16万元,不少妇女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从82人扩大到了123人。

“2019年我们又购置了烘干机等设备,还邀请了西安和平茶厂的茶技师为我们研发荨麻绿茶,手把手为妇女们培训技术。今年,同德县又支持了20万元的扶贫资金用于产品包装。每到7月、8月采摘季,全村妇女都来采摘茶叶,每天能挣150元。妇女们的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啦!”切群杰笑意满满。

是的,一叶一关情。每一片茶叶上都是切群杰对乡村、对群众付出的真情,荨麻一叶也切实变为了致富金叶。(栾雨嘉)

 [1] [2]下一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