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李镇西:“教育的100种可能,是源于孩子的100种可能”

新京报

关注

原标题:李镇西:“教育的100种可能,是源于孩子的100种可能”

记者丨何安安

李镇西已经写了83本书。近日,李镇西的第83本书《教育的100种可能》经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这位被称作“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教师”的知名教育者说,“教育的100种可能,是源于孩子的100种可能。”

9月22日,李镇西(右一)在《教育的100种可能》新书发布会上。

在这本书中,李镇西写了36位学生的人生轨迹,这些学生有的来自他20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所带的第一个班,也有的来自他退休前教的最后一个班。他们之中有教师、医生、空姐、飞行员、艺术家、科研工作者、公交车司机、火锅店老板、足球教练、摇滚歌手等。他试图超越师生情感和教育技巧,深入学生内心,展示他们的精神成长,并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去展示他们的人生和当年教育的关系。他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包括家长在内的所有教育者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他个性的成长和成功。

9月22日,李镇西《教育的100种可能》新书发布会在三联韬奋书店

(美术馆总店)

举行。发布会上,李镇西将这本书称为是他和学生共同缔造的教育童话。书中的一位学生,成为了一名公交司机。为了完成这本书,李镇西特意乘坐了他的公交车,他对李老师说:“李老师,我没有出息,但乘客很喜欢我。”李镇西说:“这就是出息。”

教育的本质是陪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李镇西在书中表示,我们尊重眼前的这个孩子,不是因为他“很可能”将来成为杰出人物,而是因为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他都是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着丰富内心和独立思想的人。

在完成这本书时,李镇西有一个困惑,“因材施教”喊了两千年,为什么今天的教育依然把所有学生都往“应试教育”一条路赶,通过了的是成功者,被淘汰的是失败者?“那么多的家长、老师,都把学生往大学赶,往985赶,往211赶,可是很多学生永远达不到那个目标。”李镇西说,因为达不到,于是家长焦虑,老师急躁,整个社会焦虑不安。怎么办呢?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这本书,通过这些孩子的故事证明:无论这个学生现在怎样,将来都有无数种可能,“如果没有这些学生,我的好老师是空的。”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李镇西说,“使一个人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现自己,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来”,这就是真正的教育。学生在成长,李镇西也在成长,回顾自己的教师生涯,他说:“我的教育其实伤痕累累。”而在这本书的最后的代跋中,他写道:“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在从教三十多年的生涯中,他反思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情不自禁地对不喜欢的学生冷眼相待,不由自主地挖苦讽刺,或不公正地批评、惩罚……对中等学生

(“不起眼”的孩子)

的冷落……还有更让学生无法忍受的“老师偏心”。在发布会上,他说:“希望家长和老师通过这个书用另外一个眼光看自己的孩子,从容、欣赏、包容,和孩子一起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教育奇迹或者说教育童话。”

《教育的100种可能》(上、下),李镇西著,漓江出版社2020年9月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冉乃彦常年从事自我教育、家庭教育追踪研究。在发布会中,冉乃彦说,他和李镇西有过类似的经历,虽然他当班主任时,带的都是乱班、慢班,都是调皮鬼,但他依然引以自豪。他赞同李镇西的观点,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所有人都很出名,而是要教他们做一个真正的人,而这正是身为教师最幸福的事情。

中国陶行知学会求真教育实验研究院院长王旭明同样是教师出身,“我们人应该怎么活,有多种的可能。”在他看来,教育的100种可能,是哲学命题,也是教育命题,更是生活常识,教育常识和哲学常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一常识呢?王旭明认为,李镇西的这本书以及其他著作,最为重要的意义正在于对杜威、对陶行知教育思想身体力行的践行。

教育的100种可能到底怎么成为可能?这是资深媒体人、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理论导师沙培宁首先提出的疑问。沙培宁认为,好的教育,就是让我们不断地打开,而不是闭塞,要丰富,而不是窄化学生的生命可能性。沙培宁说,无论是李镇西,还是陶行知,他们对学生可能性的研究,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核心,基础教育对人的一生到底有什么影响?沙培宁表示,书中所讲的可能性,就是不确定性,而学生的不确定性,恰恰是以教育赋予他们的确定性为支撑、为内在的机制生长出来的。教育要找到贯穿学生一生当中的道,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是学生形成一个人格稳态的结构。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巨大的。

回到之前的问题,什么样的老师才能真的使“一百种可能”成为可能?沙培宁认为,这需要为师与为人高度统一,坚定积极的人性假设,具有超强的社会情感能力,坚持日常持久的输出以及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教育是人性的投射,一个人怎么做人就会怎么做老师。如何具有超强的社会情感能力呢?需要站到对方的位置,感受学生的感受,可以从孩子的眼睛望出去,“作为老师你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

作者丨何安安

编辑丨董牧孜

校对丨陈荻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