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李登辉、民进党异化的台湾历史教科书:还能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吗?
原标题:遭李登辉、民进党异化的台湾历史教科书:还能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吗?
从商周到隋唐,2400年历史用1600字讲完,只提秦始皇、汉武帝等寥寥数人,《史记》、三国、南北朝、贞观之治、安史之乱统统不见。这出自台湾9月开学使用的初二历史教科书。
近日,有历史教师投书岛内《中国时报》,称中国史教学已被简化到“令人发指”的程度。那么,中国史教育如何变成今天这番模样?背后又有当权者的那些算计?
一变再变的历史课纲
台湾历史教科书以前不是这个样的。
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蒋氏父子治台时期,台湾历史教科书体现的是大中华史观与中国人精神,客观上起到维护中华史观、导正人心、反对“台独”的作用。
待李登辉上台后,台湾的历史教科书开始调整。1999年历史课纲中,“台湾史”首次成为独立单元,但仍附属于“中国史”。这就是所谓的“同心圆史观”,以台湾为圆心,往外延至“中国”,再往外是世界。台湾是小圆,“中国”是中圆,世界是大圆。
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执政以来,台湾史开始脱离中国史而独立成册,中国史与台湾史被人为割裂,并开始使用教科书《认识台湾》,书中刻意淡化“中国意识”,强调“台湾主体意识”与“日本殖民统治有功论”。
马英九时期试图微调历史课纲,将“日本统治”改为“日本殖民统治”、“接收台湾”改为“光复台湾”、“多元文化发展”改为“中华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发展”,“慰安妇”改为“妇女被强迫做慰安妇”等。这番拨乱反正引发民进党不满,课纲微调成了马英九的“罪状”。
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立刻推翻前任的微调,主导推动“12年‘国民’教育历史新课纲”。其最大变化在于中国史不再采取传统的编年体方式教学,而是提倡“在东亚历史的脉络中讨论中国史”,企图把中国史推向区域史、世界史的范畴。
去脉络化、去政治化、去中国化
“12年‘国民’教育历史新课纲”自上路以来就非议不断。
以文首遭历史老师诟病的初中历史课纲为例。初中历史教学分上下两册,按原先课纲要求,上册从中国早期文明起源、夏商周、春秋战国一直讲到元明清。下册则从晚清变局、民初政局、中共崛起、北伐统一中国到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等。
在新课纲中,中国史虽然保留两册体量,但政治史内容大量减少。以上册“从商周到明清时期”为例,内容分为两个主题:一是“古代中国”从商周到汉唐,包括“从商周封建到秦汉帝国”“从魏晋世族社会到唐宋庶民社会”“汉晋之际不同民族差异与互动”“汉唐之间交通拓展与文化交流”等;二是“世界网络中的近代东亚”谈宋元明清,包括“宋元明清时期国际互动”“明清时期物种与技术交流”“明清时期西方文化传入”与“明清时期东方文化输出”。
只有一册的高中中国史,除解释“为何要在东亚历史脉络讨论中国史”外,只剩下“国家与社会”“人群移动”“现代化历程”3个主题。由此可见,在新课纲中,中国史演进由“一条线”被分割成”一块块”,去“去脉络化”“去政治化”意图非常明显。
至于当局教育部门所提倡的“在东亚历史的脉络中讨论中国史”,则直接将宋元明清归入“世界网络中的近代东亚”,以期“去中国化”。东亚史是区域史,中国史是国别史,这番操作是把中国史往区域史方向靠拢,甚至是指向世界史。显然,教育部门将东亚史当作“稀释”中国史的工具。
“溺爱台湾史,虐待中国史”
与此同时,台湾史在历史教育中的分量一点点增加。与中国史初中、高中各学一轮不同,台湾史是小学、初中、高中各读一轮。虽然台湾史内容少、中国史内容多,但新课纲下将历史教学均分为台湾、东亚、世界三块。如此一来,用岛内教师说,就是“溺爱台湾史,虐待中国史”。
更严重的是,台湾史教材基本延续《认识台湾》的史观,以“去中”为基调,将郑成功收复台湾称为“夺取台湾”;在血缘、文化上强调台湾与南岛(南太平洋岛国)的“渊源”;美化50年日本殖民统治,称之为“在社会、政治、经济或文化等各个层面上,接触到前所未有的新体验”,并刻意减少日本殖民时期掠夺岛内资源,欺压民众的内容。
与此同时,就是弱化文言文教学。2017年,当局教育部门课程审议会提议,把高中文言文比例从原先45%至55%降至30%,必学篇目由20篇减到10篇。通过网络投票选出的文章中,除范仲淹《岳阳楼记》、苏轼《赤壁赋》、陶渊明《桃花源记》及司马迁《鸿门宴》外,其余6篇文言文都与台湾相关,但无论从文字、内容与境界而言,都与大家之作相去甚远。
值得注意的是,连战祖父、台湾爱国志士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序》,过去长期收录于教科书中。此番由于文中提到“开山抚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等,被认为“不合时宜”,未能入围教材。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当飞机广播我们正飞越长江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下来了。这是我小学课本中一直存在的长江,我以为这辈子都不会见到。”这是一位台湾同胞述说他1990年首次到大陆时的感受。
曾几何时,台湾教科书中提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然而在一轮轮的修改课纲后,作为两岸纽带的中国史,在岛内年轻人身上的印记越来越少。
清代龚自珍提到,“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因此媒体称这是“失忆工程”。民进党一直认为,台湾年轻人与大陆感情淡漠甚至支持“台独”,是其天性使然,也就是他们口中的“天然独”。实际上,浸染在“去中国化”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青年,确实会对两岸定位有错误的认识。这些教科书越拖“独”害越深,台湾社会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我们常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这其中就有中华文化浸润之功。收到过岛内邮件,开头“敬启者”,文末“顺颂大安”,传统文化显示在点滴之间。因此,不管绿营人士是否愿意承认,中华文化、中国历史始终是台湾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也是长期以来联系两岸民众情感、关键时期能缓和激烈情绪的黏合剂。说白了,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因此,倘若民进党当局继续政治挂帅、以一己之私修改历史课纲,大陆民众对台湾文化亲近感将逐渐消失,而台湾在中华文化圈乃至世界舞台上的语言及文化优势,也将处在风雨飘摇中,这岂不令人遗憾?
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