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车优先”转变为“以人优先”,今后街道空间将这样设计
原标题:从“以车优先”转变为“以人优先”,今后街道空间将这样设计
街道是城市的客厅,也是城市的名片。7月15日,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已于近日印发。
街道空间既包括道路红线范围内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隔离带、绿化带等空间,也包括道路向两侧延伸到建筑等的扩展空间。《导则》立足大国首都站位和千年古都特色,全面认识北京街道,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准确定位街道价值:城市各类基本功能的载体、城市公共生活的客厅、国家首都形象的窗口和城市多元文化的界面。
天桥多、栏杆多、围墙多、架空线多,树荫少、座椅少、安全岛少……编制之初,课题组广泛征集公众意见,联合新媒体平台发布《北京街道行走体验调查》,回收2046份有效问卷,为《导则》编制提供方向、思路和基础。
《导则》认为,解决北京街道问题是要在理念上实现转变:从“以车优先”转变为“以人优先”、从道路红线管控转变为街道空间整体管控、从部门条块管理转变为协同共治。
为此,《导则》提出,在空间上,强调加强红线内外、地上地下和轨道站点扩大区域等的空间一体化设计,合理安排慢行系统、绿地林荫、城市家具、标识牌匾等;在功能上,统筹各类功能设施,尤其是加强市政设施的整合设置与集约设计,提高空间使用率、步行安全性及景观秩序性。
《导则》提出精细设计的要求,例如缩窄行车道宽度、减小交叉口路缘石半径、采用更严格的交叉口机动车限速要求、抬升式人行横道、全相位人行横道等理念,并建议优先使用平面过街设施替代立体过街设施、加强路缘空间精细管理等,以营造更安全的步行环境、更连续的骑行线路和更优质的街道林荫,并有针对性地打造祥和邻里路、宁静胡同、安静校园路和有序就医路。
在管理上,《导则》对街道7大类46项设施的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对相关事权划分进行了梳理,提出相关治理建议。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实现精细化管控,《导则》针对总规提出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结构,分别明确街道战略引导目标,针对“大型居住区、商业商务区、交通集散区、产业集聚区、国际交往区和政务保障区”分别提出街道空间要求。
《导则》将街道分类确定为交通主导类街道、生活服务类街道、综合服务类街道、静稳通过类街道和特色类街道5种,为各类街道制定针对性设计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