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由“衰萎”向“振兴”的嬗变 ——张北推进“空心村”治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注

原标题:由“衰萎”向“振兴”的嬗变 ——张北推进“空心村”治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来源:河北省政府网站

由“衰萎”向“振兴”的嬗变

——张北推进“空心村”治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记者 商棠 郑世繁 袁立朋 张建勋

7月2日,张北县57岁的孙志何开着面包车经过老家香杏沟,看着已经变成莜麦田的村庄,禁不住感慨万千。

香杏沟是典型的坝上农村,距张北县城24.6公里,水缺地贫,靠天吃饭,交通不便,特别是冬季大雪封山后,几乎与世隔绝。香杏沟户籍上有62户、130人,到了2019年,常住人口仅18户、40人,几乎全是老年人,空心率达到了70%。

像香杏沟一样,张北县18个乡镇、366个行政村、1107个自然村中,农宅空置率超过50%的达188个行政村、565个自然村,31万农村户籍人口中常年外出的就有17.78万人。这些村庄老态龙钟,一方水土已经养不活一方人。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空心村”治理是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也是实现高质量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为了让“老去”的村庄重新焕发生机,从2018年6月开始,治理“空心村”工作在张北全面实施。

因地制宜,“三种治理模式”接地气

“为群众服务,好事一定要办好。”搬迁、拆房,都要让群众说了算。张北县经过征求意见,确立了易地新建、联村并建和就地整治三种治理模式,以同意率达到95%以上确定为拆迁村。

安置方式也要群众说了算,张北县采取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到目前,已经有4077户通过货币补偿进行分散安置,6438户搬迁至安置区进行集中安置,733户通过联村并建进行集中安置。

易地新建是张北县治理“空心村”最主要的模式,对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空心村”,全部实施易地新建,原村庄拆除复垦。

从张北县城沿兴和东路东行,出城区后2.5公里,一座体量庞大的新社区拔地而起——义合美新居。这是张北县最大的空心村治理易地新建安置区,72栋楼房承载着全县12个乡镇、79个行政村6239户的安置任务。

7月2日,义合美新居14号楼2单位405的闫瑞在家里看网络电视,今年75岁的他从大河镇黄石崖村搬迁而来。“搬到这里好过多啦。不怕下大雪、不用劈柴、不用闻煤烟味,出门乘电梯,这是过上了神仙日子!”闫瑞说。

后大营滩是张北县为联村并建盖的新居,可安置274户600人。站在村口望去,几百套黄墙蓝瓦、带小院的二层小楼成排成行,在坝上高原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醒目。

联村并建,是张北县对距离县城和乡镇政府驻地较远的“空心村”提出的另一种治理模式:就近依托产业基础好、人口吸纳能力强的中心村或保留村,联合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实现“1+1大于2”的发展效果。

“水泉是一个有800来年历史的古村,泉眼不断流,文化有传承。你看就地整治以后,这村庄多漂亮!”台路沟乡水泉村一位干部说。像水泉村一样,张北县对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村民拆迁意愿不强烈的空心村实行就地整治。

如今,张北县安排资金2000万元,共对64个行政村进行了就地整治,通过拆旧建新、农宅置换等方式,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项目拆除残垣断壁,建设小广场、小游园、小菜园等,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管好新社区,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来自全县四面八方的6000多户、1.6万多人搬到同一个社区,地理上脱离了原乡镇,组织关系、户籍、社保、就业、医疗等职能谁来履行?群众的各类手续找谁去办?

7月2日上午,76岁的姚玉莲来到义合美新居卫生室拿药。从大西湾镇黄石崖村搬来的姚玉莲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卫生室是这些乔迁新居的老人离不开的地方。

群众搬到哪里,服务就得跟进到哪里。2019年11月,张北县义合美新居成立了党工委、管委会,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兼任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下设党政办、警务室、物业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对搬迁群众的管理服务工作,已经按照双重管理、接续服务的原则完整对接上了。

“义合美新居是个新事物,想管好就得创新办法。”义合美新居党工委副书记韩志麟感慨地说,“大约10天之后,管理中心大楼就可以启用了,到时候,更专业的社区医院、就业培训中心会敞开怀抱。各乡镇都会在这里设立业务窗口,搬迁群众只进一个门,就能办所有业务。”

人搬走了,土地的收益怎么办?张北县统一政策,明确群众搬迁后,原有的耕地、林地、草地等承包经营权不变,退耕还林、种粮补贴、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不变,农业生产、精准脱贫的后续政策不变。这“三不变”让群众吃上了“定心丸”。

“两区同建”,新家安居还能乐业

搬得出、稳得住,关键是就近就业能致富。张北县提出了安置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原则。

义合美新居的北面是张北县经济开发区,伊利奶业、博天糖业等多家食品加工企业已投产,东面、南面是大片的蔬菜种植园区,可提供几千个就业岗位。公会新区的北面,特色西瓜产业园区已经建成,800个白色塑料西瓜大棚一眼望不到边。西面,张北港会服装厂已经投产,吸纳就业12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

7月2日下午,张北港会服装厂扶贫车间内设备轰鸣,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34岁的熨工李爱萍正在紧张工作。李爱萍从公会镇杨十五村搬到公会新区安置点居住,在附近的张家口港会服装厂扶贫微工厂找到了工作。“我的腰椎不好,干不了重活,这儿的工作不太累,每月能挣两三千块钱。”李爱萍说。

“我们园区以种植麒麟西瓜为主,可以为集中安置区的建档立卡户提供400个就业岗位,日均基本工资100-150元,可为每户每年增收6000元。”公会镇特色西瓜产业园区负责人祁小勇说,他们公司按照每亩土地每年450元的标准流转了当地村民土地500亩,租期10年,共覆盖建档立卡户48户,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

“空心村治理,其实是一次新旧动能的转换,是一次乡村革命。我们将一个个衰萎老去的乡村,重新熔炼成充满活力和潜力的新农村,为决胜全面小康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张家口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北县委书记郝富国说,“这只是第一步,摸索搬迁安置区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让群众共享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果,才是根本目的。接下来,我们将在继续完善集中安置区配套工程建设,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方面下更大功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