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雪山下厚植“民生底色”——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调研报告之四

青海发布

关注

原标题:雪山下厚植“民生底色”——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调研报告之四

翻开果洛藏族自治州2019年的“民生账本”,一组组数据备受关注——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51元;8732套易地搬迁住房实现全部入住;4.7万人稳定脱贫、7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线;甘德、达日、玛沁、玛多四县以整县推进的方式高标准实施生态农牧业产业化项目63个;财政投入教育、医疗、“三农”等民生支出80亿元;810套城镇棚户区改造和869套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有序推进……

一直以来,果洛藏族自治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增财力大幅向民生工程倾斜,从道路修建、保障性住房到牧民群众切身体会的低保连年提标、城乡居民就业领域拓宽、社保覆盖范围扩大,果洛州的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热浪滚滚,捷报频传,雪域果洛正呈现出一幅斑斓多彩的民生画卷。

 医疗保障,让贫困群众治病不再愁

民生之计,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百姓。面对困难群众的安康之梦,果洛的医疗条件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发展到如今的“彩超、200MAX光机、整体实验室”;从“马背上的医生”到集综合门诊、藏医门诊、综合住院部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基层医院。

4月3日上午,甘德县柯曲镇迎来了一场降雪,穿着厚棉服、用围巾护着耳朵的牧民才保走进柯曲镇卫生院,成为镇卫生院第五位通过上海援建的“白玉兰远程医学网”接受专家远程会诊的包虫病患者。

包虫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因死亡率高被称为“虫癌”,包虫病病程长、病情重,已成为影响牧区群众奔向小康的绊脚石。

这位面色黝黑的藏族汉子面对医生时露出笑容,双手竖起大拇指说:“我10个月前做了肝包虫病手术,近12万元的手术治疗费通过上海援建资金和州政府资金的兜底保障,自己不用出一分钱。”

在镇卫生院一间算不上宽敞的家庭医生工作室,院长尼玛拉毛正静静倾听着包虫病人的陈述,不时用流利的藏语与患者交流。怎样转变牧民群众存在“怕看不起病”的就诊意识,是挡在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一座大山。

椰谢是安木掌村的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参加免费健康体检时被查出患有包虫病,当得知病情需要手术时,她犯了难。

“不用愁,政府有针对包虫病的好政策,手术产生的费用都可以报销,术后服用的药物也是免费提供,我还能成为你的签约家庭医生。”尼玛拉毛告诉患者。

椰谢这才放心地点了点头,尼玛拉毛立即开通转诊“绿色通道”,将她送往青海省人民医院治疗。椰谢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这次包虫病的治疗实现了全程“零”花费,并且在合理规划患者及家属“食、住、行”等问题上,尼玛拉毛也是尽职尽责。

“我现在是椰谢的家庭医生,平时会定期去询问她的健康情况、督导她服药。”尼玛拉毛说着拿出了一个本子,里面详细记录着包虫病患者的信息。

果洛州人民医院医务科主任兼包虫病诊疗中心主任才旦介绍,上海援青资金每年都会拿出50万元作为果洛包虫病筛查和手术室改造专项资金。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号角的吹响,该州仅去年就整合投资1.25亿元,着力实施州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州医疗卫生机构和设施日趋完善;深入推进综合医改工作,组建州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州藏医医疗集团,全面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质量稳步提升;狠抓以包虫病为主的重大地方病传染病防治攻坚,各类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减少、治愈率显著提高。

教育保障,让高品质教育惠泽学子

“确保边远牧区的每一个贫困生都上得起学,都能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安心学习文化知识,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绝不能让一个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久治县教育局局长朱海荣说。

进入夏季,经过3个多小时的砂石路颠簸,远处的雪峦下,一片全新的建筑群渐渐映入眼帘——久治县哇塞乡民族寄宿小学。

得益于近年来的教育政策保障,如今这所学校的总建筑面积已达到5700多平方米,多功能室、图书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计算机教室、班班通设备等一应俱全,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教师公寓、风雨(室内)操场、复合塑胶跑道等设施齐备。

今年23岁的才让彭措,就读于青海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2016年久病的父亲不幸过世,给他和56岁的母亲留下沉重的债务和生活负担。当时,家里只有40头牛的3万多元畜牧业收入和4200元的退牧还草补贴。他和16岁妹妹周拉、14岁的弟弟久哦加都在上学,而且成绩都在班级的前列。

作为哥哥,一时束手无策的才让彭措,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自己退学打工,帮助妹妹和弟弟完成学业。不幸中的万幸,依托三江源地区教育经费保障、异地办学奖补机制等国家补助政策,对不同学段的贫困学生实行减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提供公用经费等政策予以帮扶和久治县精准资助,才让彭措自己得到了5000元的就学资助,妹妹周拉每年有2400元学费补助和2000元的生活补助,弟弟久哦加免费就读于久治县民族中学。

“感谢党和政府,如不是精准扶贫的资助,我做梦也想不到,我还可以继续上学。”才让彭措说。

在玛沁县果洛航空班学生才让吉因为教育资源的保障,改变了她的一生。

“我已经收到了航空公司的录取意向书。真的没想到有一天我也有望圆梦蓝天。”才让吉兴奋地说。当才让吉父亲获悉女儿被东方航空西宁基地录取的好消息,他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现在这么好的教育,真的是改变了孩子的命运啊。”

在果洛航空班3年中已有19名学生实现了“航空梦”,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果洛职业教育的“职教联盟”模式。该联盟是上海市与果洛州为培养“靠得上、留得住、用得好”人才,将“输血式”培训与“造血式”培养相结合,实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城乡合作和东西部合作而量身打造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是果洛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专业对接需求、为职业教育提供坚强保障。

去年,果洛州整合投资4.78亿元,着力实施以“三区三州”、上海援青项目为主的教育基础提升工程,全面打造标准化学校,智慧教育大数据云平台项目全面推进,牧民的孩子从4岁开始,就可以送入当地寄宿制学校学习,直到高中毕业,全部免费,每年惠及全州3万多孩子。

同时,随着异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果洛先后输送2000余名学生赴北京、辽宁、上海、湖北等地就读初高中和中职学校,通过大力实施师资能力和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高考升学率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住房保障,让牧民群众搬进新居

从玛沁县城东行30公里,东倾沟乡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几排黄墙红瓦的新居格外醒目。

走进搬迁户才让闹日的家中,80平方米的新居干净整洁,客厅的茶几上摆满了水果、干果和零食,新购置的沙发、电器等摆放有序,一家人俨然已经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我们是2018年10月搬进来的,当时心情特别激动。现在用水、用电、用网都很方便。”才让闹日说。

才让闹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做草原管护员每年工资21600元;草补资金一次性每人给了2337元;闲暇时在工地上打工一天收入200多元,加上挖虫草一年至少收入1万多元,妻子还有残疾补助金,才让闹日一家的年收入接近5万元。

在玛沁县大武镇的久美家园小区,牧民旦巴坐在新家的沙发上笑着说:“搬家时,掏了近两万多块钱买了液晶电视、实木家具,政府给了这么好的房子,花点钱把家置办的像样点,以后要像城里人一样住得舒舒服服。”

此前,玛沁县周边牧民大多居住在生态脆弱的三江源核心区,村庄四周被高耸连绵的阿尼玛卿雪山环抱,天寒路远,气候恶劣,牧民们长期靠着草场、放牧牛羊维持生计,收入来源单一,生活不便,想走出大山很困难。

“过去放牧时,一家五口挤在20多平方米的帐房里,冬天烧牛粪取暖,现在屋里是集中供暖,家里再也不用穿棉衣。”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旦巴和邻居们都笑得合不拢嘴,“以往冬天水管就冻住,吃水困难。现在小区门口就能买到新鲜蔬菜,回家还能用热水洗,方便多了。”

搬迁安置让偏远牧户向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的县、乡政府所在区域集中,玛沁县政府修建临街商铺、市场,加强供水供暖、环卫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方便新迁居民的日常生活。

“这里总共安置了县上21个村的7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玛沁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多吉拉旦边走边说,“今年7月已全部实现入住。”

近年来,果洛州先后整合资金20.36亿元,集中力量实施完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房及水、电、路、网和综合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8732套易地搬迁住房实现全部入住,牧民群众的幸福感持续增高。(王湘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