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最后一次进入隔离病房,最后一次查房

澎湃新闻

关注

原标题:医护日记 |最后一次进入隔离病房,最后一次查房

2020年春节,寒风凛冽,病毒肆虐。

万家灯火团圆之际,有一群人他们“逆行”向前,放弃假期,放下家庭,坚守在临床第一线。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早日战胜疫情,守卫人民健康。

从1月26日起,澎湃新闻浦江头条栏目推出《医护日记》,记录那些在临床一线为人民健康而战的医护人员。

2020年3月26日

例行早交班,北三病区总共还有12个病人,今天会有4个出院、3个转科,还剩下5个病人暂时不能出院。

郑军华队长指示,今天的主要任务,是把病区内的2个危重症病人、1个重症病人安全转运到南六病区,其余病人争取后面几天转移到其他病区。病人转移结束后,要对病区进行大扫除,清理垃圾、整理物资,彻底消杀,把两个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病区归还给金银潭医院。

其中一位要转科的危重症病人,是我们重症一组的,这也是我们组仅剩的一位病人,把他转走后,我们组的病床上就没有病人了,今天将是我们组在金银潭医院的最后一天临床工作。

一大早,我们重症一组的六名队员倾巢出动,再加上专家组组长周新主任,总共七人,这是2个多月以来组员们首次齐聚一堂,足见大家对站好最后一班岗的重视。交班的时候,郑军华队长和周新主任反复交代转运病人的注意事项,落实具体流程,例如氧气钢瓶准备好了没有,人工呼吸气囊准备好了没有,呼吸机是否能随床移动,从北三楼到南六楼的最佳路线是哪条,走哪个电梯等等,每一处细节都考虑周到。医生和床位护士合理分工,有负责转运病人的,有负责电梯准备的,有负责移交病历资料的,有收拾整理病人个人物品的。

为了能让接班的医生快速准确地了解病人的病情,早在两天前,周新主任就要求我们制作PPT,把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过程和各项检查指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写出来,附加上患者典型的影像学图片、做气管镜时录制的视频,亲自交给南六病区的接班医生,确保医疗安全万无一失。

一切准备就绪,在周新主任的带领下,重症一组的全体队员最后一次穿防护服,非常庄重地在防护服上写下名字,最后一次进入隔离病房、最后一次查房。来到病床前,患者神志清楚,心电监护显示,生命体征平稳,呼吸机工作正常。看到这一幕,我们着实有点不甘心,病人情况稳定,如果还能在我们手上治疗一段时间该多好,我们都希望看到他拔管脱机的那一天。但是为了病人的安危,我们必须从大局出发,服从医疗队的安排,今天一定要把病人安全转移到南六病区。

病房里没有转运呼吸机,需要人工呼吸气囊接氧气瓶,在转运途中临时给病人做人工辅助呼吸。为了确保转运途中的安全,在周新主任的指导下,先给病人撤掉呼吸机,连接人工呼吸气囊,有节律的手动捏放气囊,观察病人有无危险。还好,观察了一会,指脉氧仪显示,病人的血氧饱和度一直是99%,可以转运。护士马上给南六楼打电话,通知对方准备接收病人。于是,大家推床的推床,推车的推车,拿药的拿药,拎东西的拎东西,医护人员协调一致,浩浩荡荡的队伍穿过长长的走廊,来到病人专用通道乘坐电梯。

下到底层,大家一起推着病床走过一段院内道路,一路上密切观察着病人的病情,生怕出现意外。幸运的是,指脉氧仪显示,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始终维持在98-99%,心率在100-110次/分,没有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一路颠簸后,顺利来到南楼病人通道口,早有护士在电梯口守候、无缝对接,把病床推进电梯,直达第6层重症病区,那边的护士已经等在门口了。为了避免搬动病人出现意外,我们干脆调换了病床,把空床拉出来,把躺着病人的床直接推到了床位上,马上连接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继续输注治疗药物,另有组员带着病人的资料,和接班医生进行交接工作。在整个转运过程中,病人的情况一直很稳定,交接班工作顺利结束,大家如释重负,推着空床返回北三病区。

在返回的路上,有人提议拍一张照片留做纪念,于是一位护士帮郑永华(右一)和全体组员拍了一张圆满完成转运任务的全家福

在返回的路上,大家轻松愉快、谈笑风生。有人提议拍一张照片留做纪念,于是一位护士帮我们拍了一张圆满完成转运任务的全家福。

回到北三病区,安置好病床,穿过走廊来到更衣处,严格按照消毒流程,最后一次脱下防护服,离开隔离病房,回头一望,居然有一点依依不舍。回到办公室,简单整理了一下我们第一组的办公桌,大家一起离开医院回酒店。至此,经过2个月的不懈努力,我们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重症一组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北三病区的医疗任务圆满结束。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整理)

责任编辑:郑亚鹏 SN23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