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武汉定点医院集中10家,坚守阶段重症病房再迎收治高峰
原标题:目击:武汉定点医院集中10家,坚守阶段重症病房再迎收治高峰
坚守危重症患者最后的生命防线
3月23日中午,正是武汉市肺科医院住院部13层重症监护病区(ICU)最忙碌的时候,交接班医生在隔离病房外的清洁区走廊穿梭,原本10张病床的ICU在疫情期间临时扩建了一倍,公共区域更显狭小。
科主任胡明刚结束上午的巡床,换上绿色短袖工作服和拖鞋,找到一间临时存放物资的杂物间,坐在纸盒箱上和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郑瑞强讨论病情,郑瑞强也换上了短袖,武汉当天的最高气温已经有23℃。
前几天还是“床等人”的ICU病房,在22日再次收满。“原本我负责的一病区,10张床,现在7个人在转ECMO(体外膜肺氧合),历史新高。”胡明说。对心肺功能衰竭的危重症患者来说,ECMO可以提供体外呼吸与血液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被称为ICU里的“终极武器”。
3月12日,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宣布,计划分期分批把武汉市50多家收治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集中转向10家。腾退医院立即开展消杀工作,逐步恢复正常医疗秩序,满足广大市民的就医需求。
继续开放的10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包括由军队支援的泰康同济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火神山医院,和国家卫健委专家驻点支援的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协和医院西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和雷神山等7家医院。
坚守危重症患者最后生命防线的各定点医院ICU再次迎来收治“高峰”。“现在压力更大。”胡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从元旦开始已经在医院连续工作80多天,现阶段不再有新发病例,但送来ICU的病人大多病程长、年龄大、合并基础病多,治疗难度大,还有部分患者病情仍在加重。
3月19日晚,肺科医院收到一名从武汉市第一医院转入的70岁男性患者,来的时候就带着VV-ECMO(静脉体外膜肺)。入院后,患者持续高烧,血压降至危险值,需要再给患者股动脉插管,升级为VVA-ECMO,据胡明介绍,仅有5%使用VV-ECMO的患者会升级到VVA-ECMO,在国内三甲医院,也很少有这样的操作。
3月21日晚,由北京、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内蒙古等10家医院的12名呼吸、重症、心外等学科的专家联手,经过3小时,完成了手术,患者的氧合指数终于从术前50%升到100%。
武汉协和西院区ICU也于3月20日接到了一位带着ECMO的转运患者,22日出现胃肠出血,当天上午,广州支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ICU医疗队队长张挪富赶紧召集多学科专家会诊。“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怎么把一个个濒临死亡的患者救回来。”张挪富说,到三月中旬,累计收治的68名重症患者已经转出16人,据张挪富回忆,几天前又有2名患者病情稳定后,从2层ICU转到了楼上12层的一般重症病区。
为降低病死率,国家卫健委分派8名重症医学专家坐镇7家定点医院,其中雷神山医院因床位较多,32个病区共计1400多张床位,派驻了两位专家,临床医生们称他们是“重症八仙”。
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组专家、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3月19日从金银潭医院转战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比我们前期还忙。”童朝晖说,现在管理的病人和医疗队都增加了,该院区2栋12层住院楼,每层都有东西两个病区,由20多个医疗队管理,“一方面要深入进去查房,了解病人情况,另一方面还要督导,该出院的患者安排出院,重点是重症救治,要降低病死率。”
“如果把ICU比作大炮,疫情早期无症状感染、轻症、重症都有,就像用大炮打蚊子,现在没有新增病例,剩下重症、危重症,就需要集中火力,发挥大炮的作用,不仅需要更多的医生,更需要有重症治疗、呼吸科背景的医生进驻到ICU的岗位,这样对最后一批病人会有更好的救治效果。”胡明说。
目前武汉肺科医院的ICU医生仍十分紧缺,在轮班的情况下,基本上1位ICU医生要负责3个病床。“越到最后阶段,更需要有经验的ICU医护人员。”郑瑞强说,目前各省支援队都是成建制来到武汉,包括各个专业、甚至来自不同城市的不同医院,理想状态是打乱建制,从各省队抽出组内ICU医护人员对口支援重症医学病房。
“最需要对口专业医生支援的定点医院主要是金银潭和肺科,已经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但这涉及国家卫健委、武汉市指挥部、各省医疗队和他们的前方指挥部,需要多方协调,还在沟通。”童朝晖说。
责任编辑:范斯腾 SN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