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香港淘大花园抗疫事件 对今天启示是什么?
原标题:17年前香港淘大花园抗疫事件,对今天的启示是什么?
文 |《财经》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从中国内地向中国香港特区蔓延。全城抢购导致香港的口罩、蔬菜、大米、肉类价格上涨或断货,各类消毒用漂白水亦在多种销售渠道告急。
究其用处,除加强清洁时使用之外,主要是被香港人稀释后倒入家庭卫生间内的厕所U型水槽/聚水器(内地称“存水弯”)。香港人的担心是:新型冠状病毒可透过粪便传播,为防重现17年前SARS疫情时淘大花园内因厕所U形水槽变成传播病毒渠道,必须早做准备。
《财经》记者所熟悉的多位居住在深港两地的朋友,近日则开始分享相关经验:为进行预防(特别是同小区内出现患者),可以用漂白水或者消毒水1:49兑冷水,每天早晚倒一些到家中所有的水槽(切记包括地漏),保证U形水槽存有水分,隔离病毒。
因类似情况太多,以至于香港大学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栢良近日开始公开呼吁称:“定期以肥皂及清水洗手,另如厕后须盖上厕板才冲厕。此外,每日倒清水入U形渠,相信已可预防病毒散播,不用倒漂白水,否则会严重污染环境。”
2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透露:在某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2019-nCoV核酸(新型冠状病毒)阳性,可能提示粪便中有活病毒存在;同日,中国生态环境部亦印发相关文件,安排部署医疗污水和城镇污水监管工作,规范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杀菌消毒要求,防止新型冠状病毒通过粪便和污水扩散传播。
U形水槽藏风险
让香港人养成每逢疫病期间便抢购口罩及消毒水的源头,是2003年非典时期作为重灾区之一的淘大花园堪称“疫劫”的经历:
淘大花园是香港特区一个大型私人住宅楼群,位于九龙观塘区的牛头角,因其前身是淘大食品的工场而得名。该屋苑陆续建于1980年至1987年,1981年开始入住。
2003年2月,一位刘姓教授在出现肺炎症状(实为非典)后自行服用抗生素使病情好转,其于当月21日协同妻子到港参加外甥婚宴,入住酒店后造成16位酒店住客和访客受到感染。其中一名26岁香港居民曾到其入住过的酒店访友,随后出现发烧症状,在28日到威尔斯亲王医院急症室求诊,被诊断为呼吸道感染后出院返家。3月4日返回急症室,并被安排入住8A病房,引致病房中多人被感染。
对于后来被称为“淘大花园爆发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事件”聚集地的淘大花园来说,经《财经》记者查询得到的香港特区卫生署调查资料显示:其源头病人是一名当时33岁、经常到位于淘大花园探访其弟的男子。该名病人患有慢性肾衰竭病,一直在威尔斯亲王医院接受治疗。2003年3月,他呈现严重病征。但在3月14日和3月19日仍曾到淘大花园E座一个由其弟拥有的单位,期间因肚泻而使用该单位的厕所。其后,他的弟弟、弟妇和两名在威尔斯亲王医院照料他的护士证实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
截至2003年4月15日,淘大花园共有321宗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个案。感染个案明显集中在E座,占累积总数41%。
“凌晨四五点钟开始人声嘈杂,打开监控一看,外面都是穿着白衣服戴着口罩的人,大门一下子被封,整栋楼的人全都不能离开,所有住户搬进隔离营。有家人受感染的到麦理浩夫人渡假村观察,没病症的则到鲤鱼门军营。”一位曾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居民对《财经》记者称。
E座与淘大花园内其余各座楼宇一样,楼高 33 层,每层有八个单位。而每座楼宇都有八条直立式污水管收集污水。这条污水管连接水厕、洗手盆、浴缸和浴室的地台排水口,它们各设有U形聚水器。
按照中国香港特区多个官方机构事后的联合调查显示:由于厕所、浴缸等经常使用,与其相连的U形聚水器大部分时间有水,并能发挥隔离作用。但由于大部分住户清洁浴室地面时习惯采用拖把而非用水冲洗,导致连接地台排水口的U形聚水器可能因干涸未能发挥隔离作用。按照相关调查,当浴室抽气扇启动后,空气会从污水管经地台排水口倒流进入浴室。推测是这些气流可能把存于污水管内的带病毒液散发至于室内及排放至相邻单位的天井,最终通过窗口进入相邻家庭。
因此,淘大花园相对完整的一条传染链条是:源头病人有可能首先通过E座的污水排放系统、人与人的接触以及大厦的公共设施(电梯及楼梯),使得单元楼内的一批住户感染病毒,然后再感染同座的其他住户。然后其可能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及受污染的环境设施把病毒传播给E座内外的居民。
淘大花园之后,为避免发生类似事件,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已制定指引,教育市民如何位家居消毒,包括如何清洁浴室和维持U形聚水器的隔气作用(住户应至少每星期一次用约半公升清水倒入排水口,以确保U形聚水器或隔气弯管维持隔气功用)。此外,政府还印制了相关的指引,提醒市民须妥善保养及维修水渠系统及卫生设施。该套指引被分发至物业管理公司及业主立案法团(类似于内地的业务委员会),有关资料亦可在相关政府网站上进行查询。
更明显的标志,则是香港亦出现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后,不少住宅及商用楼内的电梯按键均被覆盖上了透明塑料薄膜,并重新用标签标注:每两小时消毒一次。
今年防疫新压力
无形的制度经验相对容易梳理及总结,但香港从2003年起至今仍未解决的“人多房少”的客观现实,则令香港不少人士担心其在面临各类新型病毒时的防疫压力。
以淘大花园为例:因居住密度较高,其浴室面积也非常狭小(约3.5平方米),每当有人使用浴室时,关上的门及运行中的抽气扇能造成较强的负气压,驱使带病毒的小液滴通过地台排水口进入浴室,随后附着在各种物品的表面上,比如地毯、毛巾、洗手间用品等。
“所以新建的楼盘或者进行翻修时,下水系统必须符合要求,加装‘反虹吸气阀’,以避免将U形聚水器的水吸走,增加细菌传入屋内的风险。”香港某物业管理员对《财经》记者表示,“所以一般家庭还好,更多的是其他家庭。”
因人多地少造成的居住压力,亦造成了香港多年来存在大量居住在“房中房(㓥房,港称㓥房)”内的家庭。在过去十多年间,因种种原因限制,香港人烟稠密的市区旧楼内的㓥房总数比之2003年时有增无减。据中国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6年中期的人口统计:全港约9.27万个㓥房,居住近21万人,平均一个单位分间成3.4个㓥房。
曾于2003年任香港工程师学会“抗炎专责小组”主席的一位人士在多年前便曾表示:部分㓥房需升高地台以加建独立厨厕,或涉违规改建,难保证其喉管是否合规及装有U形聚水器;部分㓥房厕所更不设窗户,空气不流通下恐增加传播病毒机率。
曾经历淘大花园爆发SARS事件的前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屋宇署长邬满海也称:“最大问题是㓥得不合格的㓥房,以及政府如何跟进这类㓥房的排水系统”。
㓥房之外,高层建筑高密度设计产生的“烟囱效应”及香港的高密度人群聚集将会给抗疫带来哪些影响,亦正在成为香港相关各界正在担心的话题:基于人口密度而不仅仅是流通量计算,香港的疫情,可能将会比北、上、深、广,甚至重庆更严重。
按照人口密度计算,香港属世界上最高人口密度地区之一。按照2018年香港按区议会分区划分的陆地面积,年中人口及人口密度统计(修订于2019年3月4日)则显示:香港陆上每平方公里的总人数为6890人。
因香港不少地区为保育用地或难以利用的棕地,按实际的居住地区计算,“香港有700多万人口,现时居住的地方有267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达27 000人……与香港人口密度可以相提并论的大城市,只有孟加拉达卡和印度孟买。”原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曾在此前的一篇网志中指出。
从1月底至今,《财经》记者在香港特区几处热门购物区采访时发现:虽公共图书馆、泳池等公共设施已经暂停开放。路上的大量行人也已普遍戴上规格不一的各类口罩,但购物及餐饮的商铺生意仍相对兴隆。
截止2月2日中午12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香港特区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感染人数为14人,无死亡病例,亦无治愈出院病例。防疫压力犹在,但形势尚未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