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侠客岛:何必争论李子柒

侠客岛

关注

原标题:[岛叔说]何必争论李子柒

电影《食神》中,薛家燕吃完周星驰做的叉烧饭,流泪了;现实生活里,也有很多人(包括外国网友)说看了李子柒,恋爱了。

不是爱上她,而是爱上了她做的马奶酒、烤全羊,爱上了她的奶奶、她的马,爱上了她扎的竹灯罩、绣的蜀地山河。

本来,从2016年拍摄短视频至今,坐拥数千万粉丝的李子柒早已是“现象级网红”;不过这两天人们又突然发现,她俨然成了中国文化外贸的大宗商品、中国文化外宣“旗舰店”。

一个来自四川的90后妹子,凭借一己之力,用100多个短视频,就获得了CNN积40年之功力才能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收割到的流量(订阅量700万+)。

李子柒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山水田园梦

先说说李子柒的世界。

她的世界,是雨落屋檐,灶台炉火;是挥锄刨姜,石磙碾玉;是肩抗枯柴,黄瓜入怀,既满足了人们对山水田间生活的想象,也在喧嚣闹腾的人心中营造出一片桃花源。

有人说,某种程度上,李子柒把古人的山水田园梦具象化了。她的作品扎根在中国传统农家的衣食住行、行走坐卧。在光影流淌中,观者感受到了一股似乎非常熟悉、但又久未谋面的烟火气、生活味。

穿得朴实,气质干净,话不多,手脚勤快……李子柒能打通中西审美,靠的就是她传递出的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一种恬静的感觉。

有点说不清?对,文化软实力,怎么能说清?

也有人说,这太假了吧,中国农村哪有这种装了滤镜的美?李子柒怎么什么都会?又做女红,又做美食?她的视频怎么这么精美?一定是背后有团队,给她包装出来的。

对此,这两天的报道们已经给出了回应。但岛叔觉得,眼下所见的质疑并没有什么道理,谁说中国农村就一定要脏乱差?我们国家新农村建设这么多年了,山清水秀的村子多了去了。

嫌人家技能太多?那是少见多怪,是没干过农活的井蛙之谈。岛叔从来没有质疑过在农村生活的大姨:你怎么又会做床单,又会纳鞋底?又会养羊,又会养猪?又会种花生,又会种麦子?那是她的日常,那是她的人生。

至于说团队,也算正常。如果能让视频拍得更动人,能让传递出的信号更有感染力,在这个当代专业分工社会里,团队协作也是必要的。君不见一部电影结束后,荧幕上密密麻麻的全都是工作人员名单么,包括了茶水、司机、灯光、甚至订餐。

这不同于网红P图,因为她并没有让制作的精美干扰了真实情感内核的表达,相反却做到了有效烘托。

不要傅满洲

“她是如此美丽且富有才华,就是我想象中的公主。”

“哇,中国文化太令人震惊了,谢谢你分享给我们,你太令人震惊了。”

这是国外网友给李子柒的留言。他们看懂了李子柒,看懂了中国文化,文化隔阂似乎轻易被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化解了,这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李子柒能在海外收获这么多的粉丝和称赞?

首先,文化传播不是辩论赛,说得咄咄逼人,能服人之口却难以服人之心;实际上,它需要娓娓道来,润物细无声。

李子柒视频的一个特点是,慢。镜头里的她,十分从容,干什么都是慢条斯理的,都是一板一眼的,容易让人联想起木心的《从前慢》。

再者,文化展示不是秀肌肉,硬塞过来一把宣传资料,那是十字路口给车主发房地产广告的做法。

李子柒视频的一个特点是,小。她干的就是农村里的家务活,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没有豪言壮语,话都没几句,就是认认真真做自己的事,反而让人看着挺舒服。

第三,文化沟通不是写论文,非得面面俱到,特别严谨。有时候,抓住一点就够了。比如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都会功夫,都能做一手好吃的饭菜,所以成龙干脆拍了一部会功夫的厨师的故事——《一个好人》。

成龙很明白,要想让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必须把本民族的一两个特色发扬光大,所以“Jackie Chan”的作品才能远播。李子柒的视频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专,主打就是传统美食与生活。

我们虽然不喜欢给人、给事贴标签,但是传播规律证明,“标签化传播”确实有效。

中国人都会功夫吗?当然不是,但能说李小龙、成龙做错了吗?一个鲜明的标签,能让我们在与不同文化人群交往时,迅速在对方心中树立一个形象。这个形象,你们希望是傅满洲,还是李子柒?

更多李子柒

让我们把视野再放大一些。

从18世纪以来,西方人看中国,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起初,他们对中国充满敬意,康熙、乾隆被启蒙思想家认为是有道明君,路易十四、彼得大帝、腓特烈大帝皆奉中国为榜样,普通人也觉得,中国遍地是黄金。

后来,近代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路子,文化传统伴随国家形象一度遇上过弯路。“赢者通吃”的逻辑到处都是,一部《剑桥战争史》,几乎没有中国的位置。

那时的国人在西方人眼中,是落后、愚昧、不开化,是大辫子、裹小脚;进入20世纪,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虽然有所改观,但对于我们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有多少了解?

“全书充斥绝望的肉欲,主题是一个人的堕落和最后以皈依神秘来赎罪”——从博尔赫斯对《红楼梦》的评价可以看出,即便是20世纪的外国文学大师看我们的文化经典,也不过就是如是“深度”。

这种错位理解有着深刻的时代因素。而到了如今,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对外文化形象建设的理念和实践越发成熟,对外传播技巧的不断提升,从李子柒身上,一些变化已经可以见出——也许她是不自觉的,但时代的印记在她身上打下了烙印。

同时,“万象更新”的新媒体平台,也可以跨过西方传媒的过滤,直接抵达普通受众,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利好,将来也会助力李子柒一类的“中国印象”出现在世界舆论场中。

就像很多人是通过美国漫威、日本动漫、韩国偶像认识了这些国家,进而产生了希望认识和了解这些国家的想法一样,“印象”和“形象”的构建,本身就值得探索和实践。

围绕李子柒被热议不断的“文化输出”这词容易被外媒曲解,理解成国家行为、“组织预谋”云云。其实不是的,不妨用“文化影响”这个稍微中性一点的词。

如何产生影响?归根结底是要有好的东西、好的作品。正如金庸、动作片、武侠片、流行歌构建起了香港流行文化形象一样,前提是这些文化作品质量不错,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如果说没有作品又大谈特谈“输出”,那就是空中楼阁。这一点相信大家没有什么异议。

从李子柒的角度说,她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脑海中没什么“文化输出”的想法。影响打出去、赢得受众,那是市场和传播的结果。所以没必要争论她是不是“文化输出”,就像前些年我们早就达成的共识那样,每一个出国旅行的国民,其实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国人”的形象。

人和人的接触是具象而细微的,一部好的中国电影、动画或者几首音乐,都是“中国”;身体力行点友善文明勤劳,也会给其他人留下印象。

说到底,是每个个体构建起了我们的文明形象,正如我们的祖先用诗词、小说、壁画、瓷器、饮食为我们构建起的文明那样;我们以何种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可以有无数种个人实践。

在这个意义上,更加自信、更加忠于个体内心的一代,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无论是作为视频博主,作为文化从业者,还是投身科技与实业。历史已经证明了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多样和丰富,这种丰富和迷人,也一定会由更多当下和未来的中国人予以发扬光大。

所以,在尊重、包容的前提下,我们乐见更多人展示出属于自己的世界。

文/田获三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