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伟强:回顾香港漫改电影巅峰的衰败
原标题:专访刘伟强:回顾香港漫改电影巅峰的衰败
作为影视作品创作的重要来源,漫画改编作品一直备受推崇,除了美国漫威影业出品的漫改电影红透了全球,建立起超级英雄宇宙,日韩每年也有不少电视电影改编自漫画,在漫画迷中攒下了不少口碑。在中国,曾有着“东方好莱坞”之赞誉的香港,漫画曾一度成为电影圈的救命稻草,改编自本土漫画的本土电影更不在少数,风靡一时。追溯香港漫画改编成电影作品的历史,哪怕较之于日本、美国,香港漫画也能争一日之长短,再加上很多漫画因为十分贴近日常生活,在青少年间广泛流行,丰富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
近年来,“港漫已死”的论调频频见诸报端,港漫衰退的浪潮下,关注港漫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仍然有不少创作者在这个方面坚持并且默默耕耘,新京报记者专访刘伟强,由他揭秘港漫改编电影的酸甜苦辣,希望昔日港漫改编的经验可以给如今的中国漫画开发以启示。
上世纪80年代是黄金年代,港漫风靡
事实上,香港漫画有别于日本漫画,一直保持其本土气质:彩色画版、单行本发行,内容多以武打或玄幻为主,而且画风狂热粗放,并且在制作过程上吸取了欧美漫画的工业化流程,大多数作品商业色彩浓厚,题材多以武侠为主,兼及科幻、社会、励志等。
《古惑仔》漫画封面。
1980年代是港产漫画的黄金年代,“李小龙热”为香港漫画的蓬勃发展点了一把火,让香港漫画在八十年代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黄玉郎一统香港漫画书的出版,为了增加生产量,他将漫画分工成流水作业,每个步骤均由不同的专人处理。另一位大师马荣成崭露头角,他奠定的细节写实的画风确立了香港漫画的界定,他的作品《中华英雄》创下当时销量最高的每期20万册的惊人纪录,紧随其后的《龙虎门》《醉拳》及《如来神掌》等每期亦有7万到8万册的超高销量。在刘伟强看来,香港漫画是一种陪伴着一代代人长大的文化,“很多香港漫画的连载时间很长,有些甚至达到十几二十年,是我们年轻时就陪着大家长大的一种文化。那时候,在公交车上、在餐厅里,人人手执一卷,对年轻人的幻想力、通识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90年代的热门漫画反哺了港片
七八十年代香港电影产业的极度辉煌,给香港漫画提供了无尽的营养。到了九十年代,成型的港漫也走到了反哺电影的这一步,一时间掀起了港漫改编电影的风潮:由徐克、程小东联合执导的《财叔之横扫千军》,改编自许冠文抗日漫画《财叔》;由叶伟信执导、改编自黄玉郎一度在香港引起风潮的漫画《龙虎门》;由刘德华、林青霞领衔的《刀剑笑》则改编自冯志明的同名漫画……90年代后期,随着CG特效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人开始将原著漫画搬上大银幕。类型横跨武侠、动画、喜剧、爱情、战争,不一而足。
到目前为止,要论港漫改编作品,就影响力而言,很多人公认非刘伟强执导的《古惑仔》系列电影莫属。1996年开始,这个电影系列把牛佬的漫画搬上了大银幕,男主角陈浩南的名字也响彻影坛,港漫研究者彭志铭表示:“香港这么多套漫画里面,编剧最成功的就是牛佬的《古惑仔》,除其题材是江湖关系之外,它无疑是剧力和表达力方面最好的漫画。”编剧文隽也回忆,《古惑仔》的走红给当时陷入泥沼的香港电影业注入一剂新的力量。
《古惑仔》电影海报。
但在刘伟强看来,当年选择这个经典最难的地方也就是正确的选角,选到富有漫画角色气质的演员:“我们的组合阵容强大,导演王晶及监制文隽都是深得投资方熟悉和信任的制作人,资金并没有太大难度,并且我一直很注重筹备工作,事前准备充分,拍摄会很快,预算也不会太夸张。反而选择演员是较头痛的问题,要有漫画内角色的气质,有知名度,有档期,也要演员组合起来有化学反应。”
当时他相中郑伊健、陈小春等于漫画角色契合的演员,让这个系列成为郑伊健、陈小春等人影视生涯中难以逾越的高峰,陈浩南、山鸡、大天二等角色也成为定在他们身上的人物符号。刘伟强说,现在选角也是漫改电影一个很难的问题,演员会有他们自己的考虑,例如漫画人物是否跟自己形象适合,这真是需要时间去寻找和磨合的。
现如今故步自封,逐渐沉寂
《古惑仔》系列电影的大获成功,更是开启了漫改电影的先河,它的大卖让刘伟强与文隽这对拍档尝到漫改电影的甜头。于是,他俩又打起了马荣成经典漫画《风云雄霸天下》(后简称《风云》)和《中华英雄》的主意。《风云》是一部有里程碑意义的改编作品,在片中画面风格里植入了港漫的血液,它不再像《古惑仔》一样简单地插几幅漫画到电影中,特效的大量运用使全片充满了漫画色彩,原著中的掌风剑气、魔兽麒麟也几乎被还原。作为当年最走红、最卖座的影片,《风云雄霸天下》也挤进了港片十大卖座电影之列,之后《中华英雄》《老夫子》等漫改电影的超级卖座也印证着香港漫改电影迎来最好的时代。
《风云雄霸天下》海报,图为聂风(左)和步惊云(右)。
《老夫子》是港漫中被搬上银幕次数最多的作品,早于1960年代已拍成三部粤语黑白片。除了这些主打武侠、打斗的漫画,还有爱情题材的《百分百感觉》《向左走向右走》,另外由谢立文、麦家碧创作的麦兜,从1990年开始连载,至今为止被改编为7部电影。
刘伟强谈道,漫画经过长时间连载,故事线很长,主线人物、副线人物众多,每条故事线相互交织,而电影只有120分钟,选取哪部分结合成电影节奏是漫改电影导演最艰难的选择:“漫画有表现意境的独特方法,配以文字,可表达出作者在此情景的心意描述,可直白解释人物的心理状态,但不适合用在电影中。电影有声音、音乐及电脑特效来辅助推动气氛,这是漫画没有的。如何在不同的演绎方式中,把漫画的意境升华为电影语言、拥有电影的节奏、孕育出这部电影的生命,这是改编电影的困难部分。”香港漫画在取得辉煌后故步自封,认为它的风格是最好的,并没有改变既有的风格,新出的港漫作品也没走原来的老路子,一度沉寂在时光长河中。
独家对话刘伟强
新京报:作为漫改方面特别成功的导演,你认为国漫如何能从之前香港对漫画改编的操作中汲取经验呢?未来漫改影视可以走的创作方向是什么?
刘伟强:不论是我们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还是美国的《复仇者联盟》,我相信只要在改编中挖掘出人物的个性,能给故事设计出电影的节奏,这都是成功的起步点和关键所在。还有一点很重要,电影走向工业化每一个环节都由专业人士处理,从剧本、造型、美术、摄影以至后期特效、音乐、音响设计、调色,每一个环节都追求专业,也在普及专业标准,就连播放设备也要与时俱进。所以,未来漫改电影要注意商业化、专业化及艺术性,各个方面都做到相应水平,观众才能认同电影作品。
新京报:未来会尝试改编内地漫画吗?国漫会是影视作品改编新的风口吗?
刘伟强:每一个时期漫改作品都有不同的类型和内容去吸引大众的目光,不管是前不久大热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还是前些时候的《大圣归来》,包括《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没》,都有它们各自的观众类型和市场,我对国漫认识较少,不敢妄言。但不论什么类型,只要故事打动我,我都会考虑。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