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复兴16周年,我第一次穿上汉服│福利
原标题:汉服复兴16周年,我第一次穿上汉服│福利
每年11月22日,全国各地的汉服协会、高校汉服社都会举办汉服出行活动,他们互称“同袍”,衣裾飘飘,步履款款,走上街头展示汉韵古风的美好。
2003年11月22日,电力工人王乐天身穿汉服走上街头,成为见诸报道的中国现代第一位穿“汉服”示众的人。
“穿着由薄绒深衣和茧绸外衣组成的汉服,在河南省会郑州市区穿园走巷的,并不是什么时装模特儿,而是一名普通的市民,现年34岁的电力工人王乐天。”《联合早报》的这篇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推广汉服的举动得到很多人支持,并在全国掀起汉服复兴的浪潮。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为纪念汉族传统服饰重现街头,汉服爱好者们把这一天定为“全球汉服出行日”。每年11月22日,全国各地的汉服协会、高校汉服社都会举办汉服出行活动,他们互称“同袍”,衣裾飘飘,步履款款,走上街头展示汉韵古风的美好。
- 1 -
穿汉服的记忆,
还在学生时代的诗词朗诵
▲11月16日,“汉服复兴16周年”出行活动的圆明园队。石清宇 摄
今年,北京汉服出行活动纪念“汉服复兴16周年”,提前到11月16日。400余名“同袍”身穿汉服,行走在遍布城五区的32条路线上,以确保每条出行线路不超过15人,而后他们在故宫、天坛、三里屯太古里和世贸天阶等北京热门的新旧地标前拍照纪念。
16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人喜欢也敢于穿上汉服出街。随便走在北京的繁华街头,遇见穿汉服,持团扇,戴发簪的小姑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虽然有幸受邀与汉服爱好者们一起赏月登山,祭红叶祈福,参加此次“汉服复兴16周年”出行活动,但京蜜却始终好奇,在公众场合穿汉服,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穿上汉服前,京蜜的记忆还停留在学生时代诗词朗诵的演出服。而要成为一名“同袍”,要求其实挺简单,首先你得有一套汉服。
▲汉服爱好者走秀。新京报记者 余华尊 摄
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它并非汉代服饰,而是指汉族传统服饰。因为汉代的前身是华夏族,故而整个汉族的传统服饰可以溯源至周代,经过秦朝发展,到了汉代逐渐臻于成熟。汉服不仅指代一套服装,还包含一整套服饰系统,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就衣裳本身来说,也是两个概念,即上衣下裳,衣接近于我们今天的上衣,而裳则是裙裾。
▲汉服店橱窗展示。新京报记者 韩舒雯 摄
在汉服圈,“同袍”们讲究形制,尊重原创,最忌讳穿“山寨汉服”,也就是抄袭原版的服饰。京蜜此番作为“萌新”一枚,在大街上看到的汉服都是卖家秀,难辨真伪,谨慎起见,决定去一家老牌汉服店亲身挑选。
- 2 -
汉服讲究形制,
为求美观也有少数可混搭
▲汉服配饰。新京报记者 韩舒雯 摄
北京的汉服店并不多,最知名的两家都来自于南方城市,一家是东大桥写字楼的“如梦霓裳”,另一家是位于前门商业街的“重回汉唐”。
▲“重回汉唐”&“如梦霓裳”汉服店。新京报记者 韩舒雯 摄
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称“襦”,长度较短,一般不过膝;下身为“裙”。直到明末清朝前,襦裙都是普通女性的日常穿着服饰。而面对没有扣子、没有拉链的上衣下裙,京蜜反复尝试无果。
▲“如梦霓裳”店内的汉服。新京报记者 韩舒雯 摄
第一次穿汉服,最好有人帮忙才行,这也是去店面买汉服的好处所在。“冬天襦裙里可以多穿一些衣服,先系上衣的系带,再将一片式有孔襦裙从腰后往前包合,腰绳从孔洞中穿过,勒紧打结”,一位汉服爱好者一边娴熟地指导京蜜试穿,一边告诉京蜜,可以在线上店选好款式,到实体店后直接试穿。
▲汉服配饰。新京报记者 韩舒雯 摄
京蜜试穿几套后,自己也能穿了。不过时间有限,来不及请教如何梳妆,店员建议京蜜,系一条红色的发带就算头饰了。
- 3 -
“夏穿薄纱,冬披夹袄”
▲11月16日,“汉服复兴16周年”出行活动的三里屯队。图/北京汉服协会供图
11月16日,选好汉服的京蜜,终于要和“同袍们”见面了。京蜜所选的26队,路线在新潮时髦的三里屯太古里,大家约定在团结湖地铁口见面。忐忑于路人们好奇的目光,直到见到相识的“同袍”小静,京蜜才有勇气换上汉服。
小静是穿着齐腰襦裙出门的。她的这套汉服由网店购买,穿上后才发现裙子太长了。走在大街上,她笑称自己是一个“行走的扫地机”。因为磕绊了好几回,她决定做一点改变——把齐腰改成齐胸。想法和实操都很简单,把裙裾从腰部移到胸前,腰绳系紧,大功告成。
▲汉服爱好者在三里屯太古里拍照。图/北京汉服协会供图
小静帮京蜜刚系好红色的上襦,问询的目光就纷至沓来:“等会儿是有演出吗?”“这身衣服叫什么?”只有真正穿上汉服才知道,原来大众对汉服的了解还是很有限的。关于穿汉服是赶时髦,还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但是这一次穿汉服共同出行,为的就是向公众展示汉服之美。
尽管贴了暖宝宝,一早赶来的春夏还是在寒风中冻得直哆嗦。她郁闷地说,“我的斗篷,本来说昨天送到,结果今天还在快递集散中心,只好穿了夏天的汉服。”
“同袍”子墨要幸运一些,同样在“双11”入手的斗篷,当天已经到达配送站了。为了能马上穿上它,他跑到快递派送点蹲守到9点半,最终成功“截获”斗篷。
▲身披红色斗篷的晴寂在三里屯太古里“撸猫”。图/北京汉服协会供图
上午11点,十余位同袍陆续现身,年龄以90后居多。最亮眼的莫过于身披红色斗篷的晴寂,在她的斗篷里,还裹着一只可爱的小猫咪。晴寂说,她的家在杭州,这次专门来北京参加纪念活动。她骄傲地介绍,这身斗篷是“重回”家(“重回汉唐”)的,当时刚一官宣,自己就进店抢购买到了。
不同于旗袍包裹身体,汉服宽松百搭,受众面广,几乎人人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款式。如果说“夏穿薄纱,冬披夹袄”是最实用的汉服穿搭规则,那么“冬天穿汉服,斗篷最美丽”一定是不争的事实。
▲11月16日,“汉服复兴16周年”出行活动的陶然亭队。图/陶然亭队供图
“如梦霓裳”的店员告诉京蜜,很多“同袍”都知道一位小姐姐的故事。她一次去挪威旅游,在去往哈当厄尔峡湾路上,突然飘雪,温度降至0℃,“风大到人都快被吹走”,而刚由店内入手而带至机场的一件红色汉服大斗篷起了大作用,陪伴她在欧洲度过了温暖的十几天。
▲在北欧披大红斗篷的“如梦霓裳”顾客。图/知乎截图
- 4 -
入手汉服“量力而行”,自己开心就好
▲9月14日,北京汉服协会在月坛公园举办中秋聚会。新京报记者 余华尊 摄
汉服爱好者们相聚,都爱聊哪些话题?“双11”入手了谁家的汉服?”“这件汉服真好看”“刚才又有路人说我的汉服了”……而京蜜最关心的问题是——你的汉服花了多少钱?大多数“同袍”给出的答案都是:量力而为。
近些年,随着汉服受众越来越多,汉服厂家的生意也越做越好。少则几百,多则上万的汉服价位,都能在网店有所收获。而不少“同袍”都是在工作之后才开始入手汉服,原因之一就是经济独立了。
▲汉服爱好者绘丹亲手制作的发簪。新京报记者 余华尊 摄
来自张家口的小静,今年5月刚到北京工作。因为平时工作单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初来乍到,她想认识一些新的朋友。偶然参加了一次汉服走秀活动,她成为了忠实的汉服爱好者。尽管手头资金有限,她还是攒钱买了几件。“我要发个‘说说’,今天是个开心的日子”“汉服复兴十六周年”三里屯的纪念活动结束后,她高兴地对京蜜说。
今年入秋后,古北水镇举办了“二次元红叶祭”活动,汉服主题街区是其中的重头戏。在这三天中,北京首条沉浸式汉服快闪街亮相,20多家国风品牌店铺“开张营业”,从试衣、妆发造型、配饰选搭再到汉服巡游,为汉服爱好者带来一次难忘的“穿越”体验。
▲“汉客丝路”明制汉服。新京报记者 余华尊 摄
受邀前来的“汉客丝路”,是国内价格较高的汉服品牌,其服装多为定制,且动辄上千元。店长边喆告诉京蜜,“汉客丝路”的实体店开在南京,北京目前还没有店面。据她观察,北京地区的汉服圈,以学生群体为主;而在江浙一带,汉服文化更繁盛。浙江西塘的“汉服文化周”已经举办了7年,每年10月底至11月上旬举办,几乎成了国内汉服爱好者们的狂欢会。
▲北京汉服协会在月坛公园举办中秋聚会,汉服爱好者们正在梳妆打扮。新京报记者 余华尊 摄
“同袍”婧梦告诉京蜜,自己从事与科研相关的工作,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很枯燥。趁周末参加一些与汉服有关的活动,一整天心情都会变好。她向往有一天到成都和西安走一走,“听说那里的气氛非常棒”。
★京蜜福利★
关注并去京蜜微信公众号(XJBjingmi)在本文留言分享你对汉服的看法,或你与汉服的故事,京蜜将从中选出5位幸运读者,每人获得《郎朗:最爱与珍藏》CD碟一张。留言截止时间:2019年11月26日18:00,每人仅限参加一次。
注:奖品需到新京报社(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幸福大街37号)自取,领取时间为11月27日-11月29日17:00-19:00,逾期作废。)
新京报记者 余华尊
摄影 新京报记者 韩舒雯(除署名外)
编辑 李扬 校对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