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陀螺”,原来是这样玩儿的……
原标题: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陀螺”,原来是这样玩儿的……
比赛使用的是个头更大的北方陀螺。新京报记者 孙海光 摄
新京报讯(记者 孙海光)对很多人来说,陀螺是儿时难忘的记忆。如今,陀螺不单单是娱乐项目,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陀螺又叫打陀螺、打老牛,有着悠久的历史。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陶制小陀螺,故陀螺又有“中国最早的娱乐项目”之称。
史料记载,“陀螺”一词最早出现于明朝刘侗、于奕正的《帝经物略·二春场》,其中的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寥寥数语包含了陀螺、空钟(空竹)和毽子3种民间体育活动。如今,陀螺和毽球均已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空竹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颇受欢迎的表演项目。
攻方抛掷自己的陀螺击打守方陀螺。新京报记者 孙海光 摄
说起陀螺,大家都经常玩,但各地又有着不同的玩法。“咱小时候玩的都是抽陀螺,不是这个。”北京陀螺队队员李和庆表示,打陀螺多为南方省市的一种玩法,跟北京的截然不同。李和庆刚开始练陀螺时,别人看了都特好奇,这是什么陀螺,不应该是抽的吗?
1995年,打陀螺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项目,2003年更名为陀螺。陀螺比赛在平整的地面上进行,守方先旋放陀螺,攻方抛掷自己的陀螺击打守方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场外或比守方陀螺在场内旋转时间更长就可得分。
陀螺形状各异、玩法多样,深受彝族、壮族、佤族、瑶族、傣族、黎族的喜爱,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等地区广泛流传。本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使用的陀螺为北方陀螺,每个重1斤8两左右,陀珠比南方陀螺大一点,旋转时比较平稳。
“陀珠越尖,对技术要求越高。”李和庆说,像云南、福建等队员往往能把陀螺放在有利位置,攻方很难去打,“南方选手技术好,陀螺就扎边角上了,你很难去处理。别看你劲儿挺大,但有时连陀都打不着。”
新京报体育频道出品。
上午的比赛中,北京队22比30输给了福建队,全队只有李和庆打出了一个4分(满分),福建队全场则打出了5个4分。“我去南方比赛,人家说我们这儿有30万人打陀螺。咱这300人,不是一个级别。南方省市一年四季都能玩,咱这儿到了大冬天多冷呀,又没合适的场地,能玩起来的人也不多。”李和庆3年前开始练习陀螺,已经是北京队的老队员了,“你像民族大学这几个学生,刚练得差不多了就毕业了,又得重新找人。”
北京代表团与别的队伍不同,陀螺队是一支共建队伍,由中央民族大学和昌平陀螺基地队员共同组成。说是叫陀螺基地,但队员其实也就六七个人,大家都有本职工作,不忙的时候就凑在一起训练。
下午的比赛,北京队26比54输给了云南队。“确实跟人家没得比,咱跟云南队比赛就是学习。”李和庆现在用的陀杆就是在云南比赛时买的。从全国陀螺发展来看,云南是当仁不让的老大哥。据了解,云南的陀螺队员基本已实现职业化,并能以此为生。每年,云南都会开展一次陀螺王大赛,奖金达到10万元,这是其他省市难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