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慷卸任外交部发言人 网友:舍不得5颗星的男神
原标题:陆慷卸任外交部发言人 网友:舍不得霸气温柔都5颗星的男神
来源:中国日报 公众号
7月18日,陆慷作为发言人最后一次主持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他同时宣布,将不再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
目前,陆慷未来的去向还没有正式公布。
陆慷表示,
今天是我作为外交部发言人最后一次主持例行记者会,非常高兴过去四年多通过这个平台结识很多中外媒体朋友,对大家关注中国发展和政策的视角和思考有了更多了解,也希望大家通过我们的努力对中国政策有更好的了解,对我们努力同大家沟通、倾听大家声音的新时代中国外交官的开放态度有了更多了解。
霸气指数5颗星
“首尔PM2.5浓度比北京高”
2019年3月6日,有记者问:韩国总统文在寅表示,为了减少来自中国的雾霾对韩国的影响,韩方正向中方寻求协助。
陆慷回应称:我还没看到你所说的报道。但我不知道韩国方面是否有充分的依据认定韩国的雾霾就来自中国。我注意到这几天有媒体报道,首尔的PM2.5浓度已经高达147微克/米³,但北京好像没这么高。
“没有哪个国家有实力和能力重建中国”
2018年10月4日,美国副总统在演讲中妄称,中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在中国的投资所推动的”,“在过去的25年里‘我们重建了中国’”。
10月10日,陆慷在发言中说道:“世界上恐怕也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个实力和能力来重建中国。”
“无事生非”
2017年12月15日,针对“美再次呼吁中国停建南海岛礁”一事,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回应道,中国在自己的国土上开展和平建设活动、部署必要的防卫设施是非常正常的,这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当前,在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下,南海局势不断趋稳向好。我们还是希望域外国家和有关方面尊重域内国家的努力,不要无事生非,不要兴风作浪。
“日本没资格说三道四”
2016年7月24日,关于“日本外相称在东亚系列外长会期间同王毅外长将谈及南海问题”一事,陆慷回应:菲律宾南海仲裁案自始非法无效,中方不接受裁决。敦促日本不要炒作介入南海问题,日本不是南海问题的当事国,还有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更没有资格对中方说三道四。
言行令人不齿,可休矣!
2019年4月15日,回击蓬佩奥对华不友好言论,陆慷表示: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美国政客揣着同一个唱本,满世界污蔑中伤中国,到处煽风点火,挑拨离间,言行令人不齿。谎言就是谎言,说上一千遍还是谎言,蓬佩奥先生可以休矣!
温柔指数5颗星
解释为什么没有打领带
2019年6月19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网友发现一个特别之处:发言人陆慷没有打领带。
对此,陆慷是这样解释的: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没有打领带。这是因为今天(19日)蓝厅的空调冷气不像平时那么足,我们作了特意安排,调高了温度。同时,我们在这里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节能减排公益宣传的小电扇和宣传手册,欢迎记者朋友领取。所有这些安排,与外交部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积极参与“全国节能宣传周”有关。
回答日本女生恋爱苦恼
2018年12月19日,在大阪大学参加与日本大学生们的座谈交流时,一女生问陆慷:“朋友正和中国男生交往,可她父母不很同意。你能教教我们怎么说服父母吗?”
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拒绝掉这个与本职工作无关的话题,陆慷司长接受了这个提问,回答道:“你的朋友是对的,中国男生确实很温柔。比如你看到我身后担任翻译的这两个帅小伙子– 对了,他们已经结婚了,你就别想了……”
陆慷还耐心支招:“结婚关键是两个人感觉,国籍等等不是障碍…… 关键在男孩子,他需要证明给对方的父母看。”
网友:帅气指数5颗星
媒体报道称,陆慷出生于1968年,今年51岁,是一名资深外交官。网友留言亮了!
全英文直面美国记者
2017年1月24日,陆慷坐下来对话NBC News记者Richard Engel。更厉害的是,全程英文回答。
面对美国记者关于南海、中国台湾等尖锐问题,陆慷避开所有语言陷阱,坚定原则,每个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
陆慷的第一次亮相
2015年4月17日,陆慷第一次以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司司长的身份亮相。
当年6月15日,留着圆寸头、穿深色西装、打蓝色领带的陆慷第一次出现在了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主持台上,“下午的例行记者会由我主持。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是让各方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平台,我愿意像前任和同事们一样好好工作,实现这个目标。”
作为资深外交官,陆慷在担任外交部发言人之前曾在外交部国际司、军控司、美大司、新闻司四个业务司以及我驻联合国使团、驻美使馆、驻爱尔兰使馆工作,先后担任驻爱尔兰使馆首席馆员、政务参赞,驻美国使馆副馆长、公使等职位,拥有丰富的外交履历,他也是外交部自1983年3月1日正式设立发言人制度以来的第29任发言人。
网友:舍不得
不少网友在听闻消息后,表达了对陆慷的不舍,希望陆慷大大不要退团。
自6月底以来,此前由三人轮值的外交部记者会,耿爽已经连续17次主持发言,成为唯一留守发言人。
未来“中国第一天团”是否会出现新成员,让我们拭目以待。(记者: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