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两用的火箭海上发射 几大“首次”不同寻常
原标题:军民两用的长征11号海上发射,几大“首次”不同寻常
长征11号火箭不仅是商业航天发射的成熟工具,更是保卫国防震慑敌方的“大杀器”。
文 | 海上客
6月5日12时0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11号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了“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将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五颗商业卫星送上了太空。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我国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
仔细观察这次长征11号运载火箭的海上发射,从发射方式、商业模式到火箭本身,海叔都发现了几个不同寻常之处。
发射平台由陆到海
在本次试验前,长征11号火箭已经过6次成功飞行试验,技术成熟,可靠度高。此次别出心裁采用的海上发射模式,不仅是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平台的一次技术突破,同时也为将来的商业发射市场打开了遐想空间。
相比传统的陆地发射,从海上发射运载火箭,不仅新颖而且高效,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更加灵活经济。运用海上平台发射火箭,能够将运载火箭的发射场灵活地“搬运”到低纬度的赤道地区附近,最大限度地将火箭自身的速度与地球自转的速度叠加,从而节省火箭燃料的消耗量,也进一步提高了火箭的运载能力。同时,可以减少小倾角轨道卫星因为轨道倾角变化所消耗的燃料,从而显著提升卫星的使用寿命。
第二,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更加安全可靠。由于远离人口稠密的内陆,海上发射不仅能有效解决火箭航区和残骸落区安全性问题,大幅降低陆地发射人员疏散成本,还可以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落区,降低了火箭发射的经济成本和工作难度。
第三,海上发射开辟出新的不受限的发射场,有效缓解了陆上发射场日益紧张的发射需求。随着我国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航天发射活动日益频繁,据统计,未来十年国内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约为1700颗,国外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约为6200颗。海上发射,无疑打开了商业发射的新通道。
由于海上发射具有诸多独特优势,世界航天强国、大国很早就开始了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的相关研究与应用,但直到1995年才由美国波音公司、挪威克瓦纳海上钻井平台和船舶制造公司、乌克兰南方设计局和俄罗斯航天业的巨头能源火箭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唯一一个能提供成熟海上发射服务的公司,1999年3月成功发射了首枚运载火箭,但这家公司因为接连的发射失利以及债务问题,经历了破产、重组后一蹶不振,最近的一次发射已经是5年前了。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俄罗斯航天政策研究所所长伊万∙莫伊谢耶夫表示:“中国类似技术问世是世界级的成功。这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在外太空探索和利用领域能力的提升。”
此次长征11火箭虽然没有选择赤道地区进行发射,但试验任务的圆满成功证明了长征11火箭完全具备在赤道地区进行海上发射的能力,也展示了长征11这款全固体运载火箭在商业航天发射市场中巨大的潜力。将来,长征11火箭或将以更低廉的发射费用和更可靠的发射服务,打开自己的广阔天地。
商业模式实现创新
作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中的一枚“旗舰型”运载火箭,此次长征11运载火箭的海上发射还引入了更多的商业元素,打造出了新颖的商业模式。
自打62年前,苏联将首颗人造卫星送上天空以来,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射,背后均站着各国政府支持的航天机构,冠名这么商业化的事情,未曾有之。
网友们发现,这次发射的长征11号火箭,被命名为“CZ-11 WEY号”,箭体上有着醒目的“中国航天”标识与“中国豪华SUV”字样,据悉,这是中国航天首次与企业品牌联合命名运载火箭,而这家企业品牌正是目前在中国SUV汽车市场占据头部位置的长城汽车旗下的高端品牌“WEY”。
在今年4月,长城汽车就宣布,经过中国航天基金会的“牵线搭桥”和包装策划,长征11运载火箭开中国航天之先河,与中国自主汽车品牌WEY展开合作,以冠名的形式助力中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长城WEY还宣布将与中国航天围绕清洁能源、自主驾驶、移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共同建立创新研究院。
据悉,此次战略合作一举开创四个“中国首次”:汽车品牌首次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达成中国首次海上发射合作伙伴关系,国家级火箭首次与企业品牌联合命名,中国航天与中国汽车首次联手打造“联合技术创新中心”。当时签约的承办方负责人还表示,这是中国航天界最大的单项合作项目。
航天领域汇集的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成果,现随着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以往仅限于军事领域应用的航空航天技术逐步开禁,并很快转化为民用技术,而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在汽车领域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的。
无独有偶,在WEY品牌宣布此消息之前,即将在今年夏天择机发射的中国首枚民营轨道级运载火箭,也宣布与长安汽车合作,命名为“长安欧尚号”。有意思的是,还有网友发起两家车企“千万对赌”的争论和站队,颇有网络“约战”的势头。
具有前瞻眼光的汽车企业已经开始了与中国航天及民营航天领域的深度交流与探索,航天工业与汽车工业将迎来共生发展的新局面。中国航天开始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运用航天技术与资源服务民生产业的建设,有更多的资金、人才等要素愿意投入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这将创造商业航天更大的市场机遇和经济价值。
允许商家冠名,这意味着中国航天翻篇了,中国民营运载火箭获得官方认可,更是航天领域要实现商业化、民营化的标志。《三体》作者刘慈欣也曾公开表示,航天的民营化、商业化以及航天市场的启动,可能关系到航天的未来,也关系到人类的未来。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企业愿意加入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的队伍,将来的运载火箭,会不会像赛车一样,浑身上下贴满了花花绿绿的商标?嗯,这并非不可能。
军民两用随时切换
在长征11号于2015年9月25日首次成功发射之前,中国的大多数航天活动都是借助液体燃料火箭实现的。液体火箭的最大缺点是准备工作繁琐,机动性差。而长征11号作为长征系列火箭中唯一使用固体燃料作为推进剂的火箭,不用像液体火箭一样在发射前进行燃料加注,节省了大量的发射流程,发射准备的时间单位从“月”缩短为“小时”,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射,被誉为“快响利箭”。
固体燃料火箭的开发动力源于军事领域,因为导弹推进器使用液体燃料需要很长的发射准备时间,影响战斗力,而固体燃料推进器可有效提升导弹的快速反应和机动性。中国已经列装的战略导弹大多使用固体燃料,因此在很多专家和军迷眼里,长征11号从某种意义上可看成是“军转民项目”。
在2016年的珠海航展上长征11号的模型亮相后,就有军迷从其与“东风31”战略导弹极其相似的装载方式和发射方式上判断,长征11号火箭就是在远程战略导弹的基础上开发的“军民两用经济版”。
长征11号火箭具备快速响应、无依托发射能力,能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在不预设发射场地的情况下,择机选择公路或是小场坪进行发射。在海上发射前,只要把火箭竖起来,进行地面电缆的连接就可以了。
空气动力学家、航天技术专家、技术评论家、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黄志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上发射是陆上发射的重要补充,它的灵活机动的发射模式,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快响利箭”将成为“海上利箭”。“这次发射的火箭是长征十一号。这是长征家族现役唯一的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固体燃料火箭几乎不需要准备,近乎可以随时发射,对于国家在战时和灾害时的应急作用无可取代。”黄志澄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常规发射任务中,火箭的控制和监测信号通过有线通信系统传输,而在海射任务中,只能通过无线传输形式来实现,因此“CZ-11 WEY号”也成为国内首枚采用无线测发控技术实施发射的火箭。以往火箭的飞行安全控制需要地面人员监测和控制,本次任务则是由火箭自身根据飞行情况,实时自主判断,这是我国火箭首次实现自主安全控制。
前后端无线远控、箭上自主智能安控,包括海上动基座瞄准等多项关键技术,都在这次发射中得到了突破。因此,在实现海上发射之后,长征11号火箭的军民身份的转换将更加灵活,进入军民两用之间游刃有余的佳境。平时,可以承担商业发射任务,战时可以将卫星系统快速组网、补网,或者直接变成战略导弹,从隐蔽性更强的海上向敌发起攻击。
可以说,长征11号火箭不仅是商业航天发射的成熟工具,更是保卫国防震慑敌方的“大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