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喂饱”中国人造福世界 这位中国科学家让人敬佩

参考消息

关注

原标题:“喂饱”中国人 造福全世界 这位科学家怎能不让人敬佩

“稻米,在汉语中,不只是一个名称,在‘高产水稻之父’袁隆平看来,这个词的重要含义只有一个:生命。”

这段来自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话,道出了袁隆平这一生和水稻不可分割的关系。

1981年6月6日,38年前的今天,对视水稻如生命的袁隆平来说,是一个“大日子”。

这一天,当时的国家科委、农委在北京联合召开授奖大会,授予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

这个奖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对从1964年就开始杂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来说,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

近40年来,袁隆平对中国粮食行业的贡献和他获得的每一次成绩,除了每一位中国人牢记在心,同样还吸引着关心中国粮食问题的境外媒体的关注。

《参考消息》报纸把这些报道收录起来,今天就让我们一一回味。

“喂饱”中国人 

开篇提到的美媒报道来自1990年5月,当时中国凭借袁隆平在研究所种植的一种水稻培育出的良种,成为世界领先的大面积种植高产水稻的国家。

此举之伟大,美媒都不禁发出感叹:这使一半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了珍珠般的高产稻米!

来自洛杉矶的高级水稻培育员这样评价:“袁隆平和他的研究所使中国成了研究高产稻方面最先进的国家。”

2014年香港《南华早报》在报道袁隆平时,用到这样一句话:

“中国水稻亩产量从上世纪70年代的300公斤提高到2011年的900多公斤,袁隆平被认为功不可没。”

从1981年获奖的籼型杂交水稻,到2014年研究转基因大米,袁隆平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喂饱了”中国人。

但袁隆平的贡献绝不仅限于此。

2004年9月袁隆平获得了泰国的“金镰刀”奖这个来自同样是稻米大国的奖项,也是为了感谢袁隆平在这一领域的杰出贡献。

泰方认为,袁隆平在为人类提供充足粮食的同时,还推进了该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

造福全世界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印证了粮食对人类的重要性。

2011年,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当年9月,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又称“超级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

据香港《南华早报》记载,袁隆平培育的这种“超级稻”是世界平均产量的3倍。

2014年2月,俄罗斯之声电台网站这样评价袁隆平:

“在袁隆平的努力下,亚洲水稻产量大幅提高,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目前中国种植的一多半水稻都是袁隆平开发的杂交品种,他的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已被推广到20多个国家。”

当年12月,日本《日经亚洲评论》杂志网站又刊登了一篇关于袁隆平的文章——《中国水稻产量创纪录造福全球》。

日媒注意到,由袁隆平率领的团队种植的“湘两优900”当时又创造了纪录,每公顷超过18吨,远超日本平均水平。

日媒如此评价:中国的提高水稻产量试验表明中国立志于粮食自给自足,这有利于全世界的粮食保障。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袁隆平之所以频繁地被境外媒体关注、报道、称赞,不仅是因为他对中国粮食行业的贡献,更是因为他和他的水稻研究,实实在在地造福着全人类。

视水稻如生命

1930年9月出生的袁隆平,如今已近90岁高龄,但他的科研之路从未停歇,境外媒体对他的关注也仍在继续。

袁隆平的水稻研究不仅从未停歇,而且与时俱进。

2018年的时候,88岁的袁隆平又一次成为境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据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报道,已属耄耋之年的袁隆平又研发了一个“科学奇迹”——培育一种能够在咸水中高产的水稻。

加拿大媒体称,这项创新让袁隆平再次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科学家。

翻阅今年的《参考消息》,袁隆平的名字依然跃然纸上。2月16日,《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称,高级科技正在改变中国农业的面貌。文章中我们依旧能读到“袁隆平”这三个字。

中国人对袁隆平的感谢,深刻而真挚;境外媒体对袁隆平的报道,客观而准确。这个在喂饱中国人的同时还造福全世界的科学家,怎能不让人敬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