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魏凤和“香会”演讲 被指“碾压”美国代理防长

环球网

关注
视频-魏凤和:如果有人敢分裂台湾,中国军队不惜一战!

原标题:中国防长展示自信 既没渲染武力又表示不怕打仗

[环球时报赴新加坡特派记者 郭媛丹]每年一度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简称“香会”)2日闭幕。自2002年以来,“香会”渐成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防务安全论坛,由于其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最初几年中国没有派高级别代表团参会。但无论那时还是之后,中国都是该论坛不可或缺的话题。本届“香会”举办期间,《环球时报》记者在新加坡采访了一批中外人士,他们中大多数不止参加过一届“香会”。通过他们的讲述,可以看到中国参与“香会”的历程,中国对外交往思路的变化,以及国际格局的变迁。

如何发声、展示自我?

从中国防长再次参会说起

“这非常重要,对与会者来说可以感受到他的坦诚。即便是在回应敏感问题时,态度依旧平和,没有表现出被冒犯的语气。”这是新加坡《联合早报》副总编辑韩咏红的评论,这里的“他”指的是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韩咏红长期报道和观察中国事务,2日她在新加坡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防长说的话并不客气,该批评的批评,该反击的反击,但语言简洁,态度平和,并且非常自如。

在2日的主旨发言中,魏凤和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为交流而来,为合作和平而来”……各方评价魏凤和的讲话时,一致将其与前一天美国代理防长沙纳汉的答问进行比较,甚至有评价认为是“碾压”。

这并非客套。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胡逸山连续参加了8年“香会”,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答问环节,魏凤和对每个问题都给出具体答案,非常让人意外。相比之下,美国代理防长沙纳汉在答问环节的表现则是比较虚浮,多是泛泛而谈。

在“香会”这个大舞台上,很多人期待能与防长这样级别的官员近距离接触,因为细节可以让外界了解更多有价值的东西。《环球时报》记者在会场注意到,除了主旨发言,魏凤和这次的答问环节赢得外界高度关注,现场30余人举手,最终有22人提问。魏凤和在回答过程中数次问“还有没有时间”,表示如果有时间他还可以讲得更具体。

在不少观察家看来,这些细节背后,“自信”一词呼之欲出。正如胡逸山所说:“中国防长的发言充分展示出中国在当下国际环境中的自信,不卑不亢,既没有渲染武力,又表示不怕打仗。”

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安全合作中心主任周波大校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魏凤和此次率团参会对未来的意义很大,不仅对外展示出中国国防部长的个性,也对中国代表团今后更加积极参会有推动作用。中国要在多边场合讲好故事,就应该派更多的高级代表团参会。

这是时隔8年中国国防部长再度参加“香会”。上一次是2011年,时任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首次参会,当时恰逢“香会”举办十周年,国内对“香会”的关注度还不高。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外国军事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琳参加了那年的“香会”,今年再度出席,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那时中美竞争没有这么激烈,对中方施加的外部压力没现在这么大。现在安全环境发生了变化,在国际舞台上,中方如何发声,对中国构成了更大的挑战。

高调参会还是低调应对?

如何对待“香会”曾有两种思路

“香会”从2002年首次举办至今,中国议题一直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不同的是中国在这个舞台上的参与度。

最初,由于涉台问题,中方没有派官方代表参加。2006年,“香会”上出现了一位中国军官,虽然级别不高,却因为是唯一一名着军装参会的中国军人,引起包括美国国防部长在内的很多国家与会代表的关注。这名军人就是后来出任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的杨宇军。

“当时我刚晋升中校参谋,以国防部官员身份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香会,亲身体会到中国作为地区大国在亚太事务中的影响力。”杨宇军说。杨宇军当时肩负考察“香会”的使命,重点了解大会的主要议题、组织形式、与会代表、会议程序等,回国后他把了解到的情况向上级做了汇报。2007年,“香会”出现了很多中国军人,包括中国首次派出的高级将领——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章沁生。

从2006年到2016年,杨宇军七次参加“香会”,他认为当时派出高级别代表团是适逢其时。“会议的主题是亚太地区安全,而讨论亚太安全如果没有中国参与,就相当于一场大戏却少了一位主角,怎么演都无法叫座。因此会议主办方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和新加坡国防部都迫切希望中国国防部和军队能派遣高官与会。与此同时,中方注意到‘香会’聚集了亚太主要国家和部分域外大国的防务部门和军队领导,中方可以在此平台上阐述政策,释疑解惑,增强信任,多交朋友。因此,中方自2007年起连续13年从未间断派遣中将以上级别领导率团参会。”

这显示出中方对“香会”的重视,但熟悉中国体制的IISS却一直希望中国派出军委委员级别的将领参会。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解放军内部对于参加“香会”存在两种看法:一种是高调参与、积极引导;另一种是低调应对,甚至不去捧场。这种分歧随着中国防长的出席宣告结束。有知情人士说,“现在不同以往,中国体量像一头大象,在一棵小树背后躲也躲不过去”。

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何雷中将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的确存在两种声音。何雷于2017和2018年连续担任中国军方代表团团长。在他任团长时,中方代表团规格有所降低,主办方IISS和东道主新加坡甚至将此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我能理解他们希望中国派更高的高级将领率团参会的期望。我还知道IISS所长奇普曼为此不辞辛苦,做了不少积极的努力。”

何雷谈到场内场外对中国代表团的关注度。“我作为团长期间的两届‘香会’,美国防长大会发言之后,许多中外记者急切地要想知道中国军方代表团的看法和态度。记者们围堵、提问、拍照、摄影,道路被挤得水泄不通,甚至追到卫生间门口。”

不止媒体,其他国家政府官员也非常关注中国代表团。正因为如此,何雷建议中国积极参会。“国际舆论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的国家必然就会占领,毫不客气,毫无余地,绝不会出现空白和真空。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去争夺甚至占领这个舆论阵地,而不能拱手让出,主动放弃,使之成为美国及西方的一言堂,反华合唱的大舞台,无所顾忌、肆无忌惮地指责攻击我国的场所,我方却成为事实上的‘缺席被告’或受气的‘小媳妇’。”

当中国一旦确定高调发声、讲好故事的原则,国防部长的出席就变得非常有必要。这样一来,主办方的安排也有了变化,比如魏凤和长达50分钟的大会发言,更多进入会议主会场的中方名额以及更多提问机会等。但对于中国防长是否会成为“香会”常客,还需要观察。

何雷表示,未来中国军方代表团非常可能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有一个高规格、多部门联合、专家队伍组成的团队。还有与会代表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甚至可以大胆设想,未来会有级别更高的官员参会。

讲清50%的道理,需花费100%的努力

“中国故事”会越讲越好

韩咏红多次参加“香会”,得以近距离观察“香会”上解放军的变化,她的总体感受是:解放军越来越自信。以前只知道女将军姚云竹,现在多了周波以及其他更多的人。“哇,英语说得这样漂亮”——这些细节折射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变得现代化、国际化。“如果中国不参加,待在一个隔绝的屋子里,你的声音无法传递给世界,同时中国的力量投射又越来越明显,猜疑和怀疑必然会越来越多。”韩咏红说。

观察中方在“香会”十余年的表态、立场,无论是军队领导的演讲,还是专家学者的发言,主基调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军队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

韩咏红认为,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对中国并不了解,比如大家关注的中美两国电视主持人的辩论中,美国主持人翠西·里根对中国有很多误解,很多美国观众可能也没有与活生生的中国人接触过。“政策重复了一百遍、一千遍,多少都会产生效应。只是中国在重复这些政策的时候,如果用更生动的形式,用个人化的方式解说,效果会更好。”

杨宇军也给出类似建议。2017年底,杨宇军出任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他认为,中国在国际传播方面有值得加强之处,比如如何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逻辑去沟通交流,如何真实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这都是需要我们改进的。

在胡逸山看来,中国在国际维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做得很好,应该继续做下去。“联合国在世界各地的维和很大程度要依靠中国,中国要更好地对世界展示在这些领域的贡献。”胡逸山还表示,中国从这里发出的声音肯定会被世界听到,但外界更会去关注中国的行动。比如中国在南海岛礁上建设军事设施,周边国家无法理解和接受,“会引起担忧”,这种认识的差距一时无法消除。

对此,周波表示,中国故事是可以对世界讲清楚的,道理讲得再好,他们脑子里的固有观念一时是很难改变的。因此,中国只需要把50%的故事讲清楚就已经足够,但为了能讲清楚50%的道理,需要花费100%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主办的香山论坛升格为“一轨半”。升格之初,有分析认为中国力图打造一个多边对话平台和“香会”分庭抗礼。对此,担任香山论坛秘书处办公室主任的赵小卓表示,外界这种用新的取代旧的的理解方式非常机械,就像街上新开一家饭店,只是为了给大家更多选择平台,是相互弥补,不是相互取代;亚太安全有这么多问题,多边对话平台太少,中国搭建新的平台供各国相互对话。

赵小卓认为,“香会”和“香山论坛”风格不同,“香会”非常西方化,体现了西方意志,以美国和其同盟国家为主;香山论坛则为中小国家搭建平台,让亚非拉、中东、南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有发声的机会。毫无疑问,香山论坛使得发展中国家对外发声多了一个渠道,如果说“香会”是发展中国家的客场,那么香山论坛就是它们的主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