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人脸识别”能否进动迁房?上海:2020年底覆盖

上观新闻

关注

原标题:人大代表:“人脸识别”能否进动迁房、新建商品房?承办部门:2020年底全覆盖

“人脸识别”系统能否进动迁安置房、新建商品房,以解小区安全的燃眉之急?今年两会上,董曲琰和李华两位市人大代表不约而同都谈到了智能小区建设。日前,这两份建议均得到了承办部门“解决采纳”的最新答复。

市人大代表董曲琰提到,去年11月,在“人大代表集中联系社区”活动中,市、区、镇人大代表对某大型动迁安置小区的居民进行了调研。这个动迁安置小区人口达数千人,具有“老年人多、外来人口多、弱势人口多”的特点。居民们呼声最强烈的问题是小区安全问题。

据小区居民反映,由于小区物业费低,在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的物业公司,现有物业为政府指定的托底物业公司,而在管理上存在管理人员不主动作为、责任意识不强、保安人员不足、小区巡逻频率不高、安防设施缺失等问题,再加上小区面积大、人口复杂等原因,导致小区盗窃案件频发,居民普遍缺乏安全感。“此类安全问题在动迁安置小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需尽快加以解决。” 董曲琰说。

而在去年12月的“智慧公安”专项视察活动中,代表们也惊喜地看到,上海公安打造的“智能安防小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智能安防小区”通过布设基于物联网的各类智能感知设备,全域、多维、即时感知小区安全风险,而且通过人脸识别、车牌识别、手环识别等新技术应用,居民的日常进出体验良好。

据报道,截至2019年1月,全市已“智慧化”的2700余个小区全部“零发案”;建成智能消防感知系统的3500余栋高层建筑全部“零火灾”。

董曲琰认为,面对动迁安置小区安保人员不足、物业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通过加快“智能安防小区”建设在小区的落地,应该可以为小区居民解决小区安全的燃眉之急。

他建议,加快“智能安防小区”在全市的推广普及。在推进“智能安防小区”建设过程中,将动迁安置小区优先作为试点建设小区;同时,建立建设资金配套和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动迁安置小区安装和改造智能安防系统,确保建设顺利推进。

市人大代表李华也非常认同智能安防小区的建设。在他看来,“智慧公安·人脸识别系统”的创新运用,把新科技与现有工作体系相融合,促进了社区治安重点要素精细化管控的有效覆盖,有效解决了重点人员管控难题。

“这套系统有着如此显著的功效,归功于它的全覆盖。”李华认为,商品房小区虽有自己的监控系统,但是监控盲点极为常见,又没有与公安系统进行联网,无法满足事前有效预警的实际需求。

“商品房小区对于这套系统的需求不仅在于小区大门,也在于每个楼栋。”他建议不仅在小区大门安装,也应将该系统应用于每个楼栋;可以分步骤、分阶段的安装系统,从老到新,逐步做到全覆盖、不遗漏。

对这两位代表的建议,市委政法委表示, 2019年是重点推进封闭式小区智能安防建设、开放式小区及农居智能安防建设的关键的一年。动迁安置小区均在推进计划内。至2019年底,各区将完成不少于80%的封闭式小区建设,至2020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高清监控、可关联住户信息的门禁系统均系建设目标内容。

“目前,已经制定完成任务书、时间表和责任清单,有关各方协作推进势头良好。”市委政法委表示,人脸识别系统,作为“神经元”感知网络建设目标,是2019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已经纳入推进工作任务计划,明确在社区领域,对标《住宅小区智能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推进楼宇智能门禁系统等三项基本“神经元”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叠加烟感、温感、电弧等加强版安防设施。

“这是一项全新的破冰尝试之举、没有先例可循,各区、各部门在推进过程中存在建管标准不统一、有关平台和系统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等矛盾问题。” 市委政法委表示,市委、市政府已针对这些问题,就基层社会治理相关平台系统纳入“一张网”建设作出了全面调研及规划考虑。各相关部门将加快推进社区、楼宇等各主要领域的智能安防系统“神经元”的覆盖;指导各区在分步建设中优先推进治安状况不好、存在治安薄弱环节的小区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