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从矿区走出的高技能人才 身上贴满了“标签”(图)

海外网

关注

原标题:2019年表彰全国五一劳动奖状92个、全国工人先锋号797个——

“金蓝领”为“中国创造”添彩

一列列飞驰而过的动车,一项项布满世界各地的管道工程……“中国创造”高品质的好口碑已经传遍世界,而这背后离不开一个个蓝领 工人的辛勤劳动、大胆创造。新一代的蓝领工人正在向世界展示他们身上无穷的创造力。

“刷新世界速度”的组装班

2010年,CRH380A高铁列车在京沪线跑出了486.1公里/小时的世界速度;2016年,中国自主研制设计的两列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在郑徐高铁交会而过,相对时速达到840公里,再次刷新世界速度;2017年,“复兴号”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这些列车的“动力心脏”牵引电机,均由同一个组装班装配生产。

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轨道交通事业本部牵引电机车间动车电机工段动车组装班,是一支技术精湛的年轻队伍,共有20名成员,平均年龄32岁,其中1名高级技师、2名技师、9名高级工。

组装班班长欧阳享说:“我们的工作只是将上千个配件组装成一个合格的电机,过程很简单,却需要学习各种新理论知识,需要格外专注、仔细。加班加点,那都是常事儿了,没必要说!”

2015年“复兴号”标准动车组牵引电机刚开始进行试制生产,沿用了“和谐号”的轴承装配工序,导致轴承出现了高达30%的报废率。欧阳享作为组装班的班长,他明白高报废率的代价有多高,也明白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他找来研发工艺的同事,分析造成轴承报废的原因。原因找到了,解决起来却依然不轻松。那段时间,欧阳享时常只靠一块面包果腹,困了就在地板上眯一会儿。经过不懈努力,一个月后,适合“复兴号”的立式装配方式终于确认下来,解决了轴承报废的问题,节省了成本。

牵引电机,被称为“列车的心脏”。不仅是班长欧阳享,组装班里的每一位成员都身负重责,时刻将保证乘客安全作为自己的使命。

“组装班从事的事情看似简单,却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就拿装配一颗螺丝钉来说,如果没有拧紧,在时速两三百公里的列车上脱落,这螺丝钉就变成了潜在威胁,危及列车的运行安全。”欧阳享说。

秉持着“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理念,该班组以过硬的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创新了数十种新产品。到2019年,共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7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玩转数控机床的“铿锵玫瑰”

盖立亚,被沈阳优尼斯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同事们称为玩转数控车床的“铿锵玫瑰”。入行20年来,她从一名普通设计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更是独当一面成了i5T5产品线的“掌舵人”。

十年前,刚刚升职为技术部长的盖立亚遇到了人生中的重大机遇。她带领的团队承担了3个国家高档数控机床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任务十分艰巨。同时,由于当时的盖立亚不过33岁,团队的其他同事年纪更小,专项评审专家一度怀疑她们是否能够完成项目。除了来自专家的质疑,彼时的盖立亚家中还有一个刚刚5个月大的宝宝需要照顾。她顶住压力,从早到晚来往于家和公司两点一线,加班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盖立亚带领团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其中的HTC3250μn精密机床,实现径向跳动达到0.1μ。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即常人中等粗细的头发丝的七百分之一!该机床可用于加工航天精密转台,在中国数控车床制造史上开创了先河。

如今,已经成绩满满的盖立亚仍然身居一线。作为i5T5产品线经理,她每天都要到生产线上进行巡检,查看生产情况,查找问题。“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列兵,不仅要保证它们能打仗,而且还要能打硬仗。”盖立亚说。

与传统机床相比,i5T5系列智能机床的加工精度更高,轴类零件加工尺寸精度可达0.01mm以内,并且具有更好的抗震性和稳定性。盖立亚介绍,该机床目前生产的部件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航天、军工等行业。

“研发初期,我们只是单纯地把所有好的参数都堆积在一起,做出了一台通用型机床,但是与客户的需求并不是十分贴合。后来,经过不断研究,我们转变了思路,从客户需求出发,而不再是从研发产品的角度出发,寻找最恰当而不是我们认为最好的参数。”盖立亚说,通过对客户反馈信息的分析,她带领团队实现了机床的快速迭代。仅2016年,i5T5智能机床就迅速占领市场,实现了从十几台到上千台销量的飞跃,销售收入更是突破1.5亿元。

“从事机械工业很寂寞,但是我们作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就要耐得住寂寞,全身心投入到基础工作中,才能真正提高中国的工业水平。”盖立亚说。

从矿区走出的高技能人才

今年33岁的姚武江身上贴满了“标签”:山西阳煤集团一矿机电工区机电队技术员,山西省最年轻的人大代表,全国煤炭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第二届全国煤炭工业百名优秀青年矿工……

入行仅8年,姚武江就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长为一线骨干,“这一切都源于热爱,得益于实践、创新和坚持。”

虽然出身于煤矿家庭,大学学的也是对口专业,但刚参加工作的姚武江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回忆起第一次下井,姚武江说:“那里风很大、非常潮,逆着风走上8000多米、10000多米非常难受,上来之后整个脸都是黑的。”煤矿工作的辛苦一度让他想打退堂鼓。

“我总觉得自己对于煤矿有着一种天生的热爱和莫名的情结。”姚武江说。凭借这份热爱,姚武江坚持了下来,夜以继日地加强学习。他翻阅了大量的教材和图纸资料,总结出各种机电常用工具的快速使用方法以及检查机电设备的小窍门,甚至在家里搭建起机电设备模型,便于研究。

说到底,姚武江还是一个年轻人,身上仍然保留着年轻人的心气与创新精神。他在工作中时常搞点小创新,既为枯燥的日常工作带来活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拿点奖回来。

他先后独立完成了皮带集控装置改造、便携式停电报警仪、汽雾消尘装置、捞车器闭锁改进等10多项创新成果。

其中,他主持的皮带集控装置改造项目通过气雾消尘、逆序停皮带与双堆煤保护等方式,不仅提高了煤炭传运的工作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还有效减少了煤尘对人员及设备的危害。最终,该改造项目在2017年山西省煤炭行业创新竞赛优秀成果评选中斩获特等奖。

长期以来,“85后”姚武江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格外关注。2014年,姚武江大师工作室成立。自此,他带领着更多的年轻工人共同进步,目前该工作室里的10多名工人都已经获得高级工以上职称。“新时代赋予新使命,要建设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劳动者大军,培养人才很关键。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我认为青年人应该有担当、有作为。”姚武江表示。

独当一面的“85后”电焊工

王要飞是新一代工人的优秀代表。

2005年,年仅18岁的王要飞进入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第三工程分公司,成为了一名电焊工。

刚入行的王要飞,很幸运地跟着第五工程处参与了邳连支线管道施工工程。第一次的工作经历,就让他意识到自己从事的是国家能源动脉的焊接施工,是一项光荣且艰巨的工作。

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王要飞先后参与陕京三线、涩宁兰、印度管道、漠大线、兰成中贵线、中俄二线等多个国内外重点工程的建设工作。“我既经历过40度的高温,也感受过零下40度的严寒,正是这样的环境磨砺了我。”王要飞说。

在参与印度东气西输管道工程时,王要飞仅入行2年,刚刚接触下向焊,对他来说这项工作颇为艰巨。勤能补拙,王要飞虚心向师傅们请教,嘴上勤快,手上更勤快,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任务。“起点低不怕,只要嘴勤点、手勤点,比别人多付出一些,我相信自己肯定能成长得更快。”王要飞说。

到了兰成中贵项目,这时的王要飞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他将自己的技术和心得体会分享给其他工人,带领大家共同进步。他将RMD(短弧控制技术)气体保护焊工艺的技巧教会机组焊工,使得原本20分钟一道口的速度提高到10分钟左右,降低了焊道密气、内凹的缺陷,每天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近1/3。

每次带动身边的焊工为企业作出新贡献,都是王要飞最开心的时刻。“在别人看来,焊工很辛苦,但在我眼里,是苦中有乐。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我的技术和本领,教给有需要的工友们。”

王要飞认为,成功没有捷径,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作为一名工人,我认为,杂而不精,不如精于一法,因为精于一法,便成神通。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就是我认为最有意义的创新。学习和创新没有‘完成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