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嘴上喊着男女平等 就能解决女性就业困境吗
原标题:[观见]嘴上喊着“男女平等”,就能解决女性就业困境吗?
2月22日,人社部和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下简称《通知》),明确规定各类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招聘时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此外还详细规定了一系列保护女性平等就业的制度,并提供多项维权投诉渠道。
《通知》甫一发布,“招聘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这一话题就迅速攀登至热搜榜首,引来网友花式点赞。除了打中了就业市场中的痛点之外,这一《通知》也触碰了近年来舆论热点女权话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提倡女权成为时之风尚。但每每触及这一性别政治议题,总是能引起尖锐争执。有人坚持先锋的女权理念,大谈“精神独立”,却丝毫不关心女性生存中面临的真正问题。本质上,这并非真正捍卫女性权利。
如果不把女性放入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并不能有效解释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男女平等。当下的社会舆论,一方面将具有独立人格,自主追求事业的女性视为成功典范,另一方面,对剩女的嘲讽也从未停止。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本身是客观事实,但今天我们如何处理这样的差异,不仅仅关乎男女平等。
九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在一定程度对企业招聘中因为性别歧视,提供了管理办法。但具体到今天的现实社会之中,雇佣关系中劳资双方的不平等,很难以性别进行简单的二元区分。女性就业者所面临的困境不是或者不仅是作为男性的竞争者,不同社会层级的女性在就业市场的面临也大相径庭。
你很难将女明星、女高管、城市女白领、餐厅女服务员、流水线女工,在就业中面临的性别歧视情况统一处理。面对这些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但同样作为女性的群体,讨论女性权利时,就必须加入更为多元复杂的标准和视角来维护其权利。
很多人以为,男女平等来自于西方女权的思想。每每谈论起女性平权,我们总是先天地将这样的理念和高大上的理论相联系,动辄就要提波伏娃、伍尔夫,女权议题成为了书斋里、课堂上辩论的话题。殊不知,在中国从泥土里生发的女权早已走过了半个世纪。
男女平等始终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所坚持的基本国策,喊出“男女平等”的口号来自田间地头。早在1955年,贵州民主妇女联会刊物,针对当时妇女参与劳动“挣工分”与男性同工不同酬发表过《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酬》的文章,随后毛主席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
事实上,当时社会中,女性面临的困境表面上是男女同工不同酬,但本质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刚刚从封建社会如何迅速转变理念,鼓励女性走出家门,接纳女性作为平等的劳动者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生产之中。也正是这种从具体劳动关系出发的政策与口号,使得男女平等理念有效地和现实接轨,进而有效解决社会矛盾。
时至今日,尊重女性地位,早已成为新时代的基本常识。“独立女性”成为越来越多女性追求的人生目标。影视作品中常常将性格独立、事业有成,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都属于高端阶层的女性塑造为成功典范。但与此同时,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女性,却依然在企业的各类明面或暗箱的规则中,饱受就业歧视。
这样荒诞又矛盾的现实提醒我们,当谈论女权之时,并不能只谈论性别。我们不缺乏男女平等的理念认知,而就业市场中的女权议题,本质上是依托于男女生理差异的劳资关系矛盾。
有一句流传了很久的言论是,我们要求尊重女性,不是她们柔弱,而是因为她们中很多人是母亲。往前推一步,我们要求尊重女性,不仅因为她们很多人是母亲,更因为她们在被要求成为母亲的同时,被置于以生产力为唯一标准的就业价值体系中。
所以,西蒙娜·波伏娃的那句话或许依然值得回味:“女人不是天生而成的,女人是被社会建构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