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照顾中国学生?利物浦大学中文标“舞弊”被控歧视

环球网

关注

原标题:“照顾”中国学生?利物浦大学中文标“舞弊”被控歧视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 鹿文]谢谢,中国学生不需要这种“优待”!1月中旬,英国利物浦大学迎来考试季。经过半个学期的紧张学习,不少中国留学生考前却被一份考务通知气得不轻:校方专门针对中国学生做出特别提醒,还在“Cheating”(舞弊)一词后特意加上中文注释;接着,学校又以拙劣的措辞强行解释此举的“合理性”,再次给人“添堵”。校方系列不当之举不仅引发学生们的强烈愤慨,更招来网络舆论的讥讽。有推特网友讽刺称:“这都2019年了,怎么还有高校蠢到往种族歧视的枪口上撞?”

考务通知“照顾”中国学生

本月14日,利物浦大学学生服务中心依照惯例为学生发送考务通知。该通知大体上是告知考试安排、强调考试纪律,提醒考生不要因为升学或毕业压力而做出“事后抱憾”的不明智行为。据了解,这份通知本是面对校内全体留学生,但它显然对中国学生群体予以“重点关照”:邮件末端有一句“阴阳怪气”的附言:“鉴于我校中国学生往往不熟悉‘Cheating’这个词的含义,特此附上这个单词的中文翻译:舞弊。”

国际青年新闻网16日报道,发现学生对这则通知引起的反感情绪强烈,校方连忙进行“澄清”:“加入中文释义的目的,并不是说考试纪律的相关建议是在专门针对中国学生。有关‘Cheating’这个术语,我们曾收到过一些中国学生的反馈,认为此处有必要做出解释,以确保相关信息的明确传达。”在舆论看来,这份追加声明完全是在火上浇油。

留学生间激起愤怒

利物浦大学在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英国大学中名列前茅。该大学目前有2.2万名学生,2016年大约有3200名中国学生。经中国教育部批准,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与利物浦大学合作,在江苏苏州成立西交利物浦(国际)大学。

在学校的官方推特账号上,不少留学生对校方的表态予以诟病。一位名叫李文峰(音译)的学生讽刺学生服务中心:“‘作弊’(Cheating)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很难理解吗?照这么说‘歧视’(Discrimination)这个单词更难拼哦。”另一位学生凯文留言:“就读利物浦大学需要满足学校对英文水平的特定要求,如果有学生连‘作弊’这种程度的英文都看不懂,只能说明学校招生体系就有问题。”这场风波在中国国内的社交媒体上也引发了强烈反响,有网友模仿校方的口吻进行回击:“鉴于我校的英国教职工往往不熟悉‘种族歧视’这个词的含义,特此附上该词英文翻译:Racism。”

由于利物浦大学对这场风波应对不力,学生群体发起了一场集体请愿活动。截至16日,社会公益请愿网站“Change.org”上已经有逾千人参与投票,敦促校方对全体国际生进行公开道歉。据英国媒体了解,利物浦大学副校长雅内·比尔日前已经发布正式声明,就邮件的不当内容对学生及家长、以及该校的合作方表达“真心实意的歉意”。比尔在声明中承认“这是一个错误”、相关内容“极其不恰当”。不过她同时强调,这并不能代表校方对中国留学生的高度尊重态度。网络舆论对这番表态看法不一:一方认为还算中肯,另一方则认为“公关痕迹明显”。

在利物浦大学就读的陈姓中国留学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校长致歉值得肯定,但希望校方能从根本上理解,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在这所高校获取学位。陈同学表示,确实曾经在考场上看到有中国同学被抓作弊,因此感到很遗憾。“但这种行为毕竟只发生在少数中国学生身上,校方的通知只会增加当地人对中国留学生整体的误解。”同样在利物浦大学读书的当地英国学生托马斯认为,被发现作弊的学生,绝不仅只有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用英语来警示所有学生就够了。“事件也反映出,校方与中国留学生群体的沟通此前并不通畅。”

易造成“舞弊”误会的行为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这场风波发酵期间,无论是国外的推特、还是国内的微博,也都有不少声音批评确有个别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学习期间存在“劣迹”,如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等。比如有微博用户留言称:“尊重并非凭空得来之物,得自己奋力争取。”

虽然利物浦大学此次行为有欠妥当,但中国留学生确实需要注意易被判定成“作弊”的行为,有时甚至可能并非学生主观作弊。有中国留学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最常见的一种“误会”就是拿同一作业用于几门课,“这在有些学校可能被允许,但另一些学校就对‘一鸡多吃’严格禁止”。还有一种常见情况就是没有标明引用来源。“有时老师还会鼓励多引用,让学生在写文章时达到大量阅读、学习的目的。”但一些学生常常出于偷懒的心态,或者因不仔细忘记注明来源,结果造成作弊嫌疑。

如何避免被误会“作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1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光涉及学生个人品质,也涉及到教育体系的评价方法。比如SAT考试曾几次判定中国考生作弊,并非在考场上抓住,而是通过试卷对比,发现有一定比例的雷同。而这种情况可能出于中国学生在备考期间的“题海战术”,平时反复练习试题形成惯性,最后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出现雷同。

储朝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为避免发生类似误会,首先要改变中国学生和教师固有的教育理念,不要纠结于“标准答案”,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和体验推出结论。同时,应该尽可能改善学校的教育和评价体系,剔除有可能导致对方误解的因素,缩小中外评价学生的差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