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制“锅”青年张桦:自学成才的手碟匠人

广州日报大洋网

关注

原标题:制“锅”青年张桦:自学成才的手碟匠人


张桦在制作手碟。

大洋网讯 手碟是一种新兴的打击乐器,这个外形看起来像“UFO和炒锅结合体”的乐器,诞生至今也不过短短十八年,尽管如此,全球依然有不少玩家为之着迷。手碟的音色神秘、空灵,曾有人把它比喻成“最接近宇宙的声音”。而在国内, 80后青年张桦也通过自学制作出优质的手碟,成为全亚洲仅有的几位知名手碟制作者之一。

两次跌入低谷

2012年是张桦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年。那一年他解散了与合伙人投资的雕塑厂,没有了收入来源,又恰逢妻子怀孕,于是那段时间张桦什么工作都没有干,承担起“家庭主夫”的活儿:陪妻子产检,给她做饭,准备迎接女儿出生。

他庆幸自己存了一些积蓄,虽然不多,但足够支持那一年多来的“无所事事”。闲暇时候,张桦会一个人安静地思考人生,思索着接下来的路,“那一年寻思最多的是我的兴趣点在哪里,优势又在哪里”。

在此之前,张桦的人生算是一帆风顺:他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读研时成绩总是稳居专业第一。他热爱雕塑,也喜好画画,绘画课的成绩同样名列前茅。

但过硬的专业素养并没有让张桦走上当代艺术的道路,成为一名雕塑家或画家。他坦言自己的思考来得太迟,张桦觉得自己想法“太滞后”,他认为艺术生想要往当代艺术的方向发展,应该早在上学的时候就去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我认为当代艺术需要有共同体。如果身边人都不是从事当代艺术的,而自己又不去思考,还想往此发展是不太可能的。”

张桦打趣地说:“虽然没往当代艺术的方向发展,但我过得也挺好的。”毕业后,张桦便开始靠接活谋生,“就是甲方要求你雕什么,你就雕什么。”流水线工人般的重复工作让张桦感到了困惑,他觉得这样的工作和自己的多年所学似乎关联不大,“我主要的工作是和客户、开发商打交道,这些要的是交际和沟通能力,我的所学似乎成了价值最低的部分。”张桦觉得自己丢了最重要的东西,心情很低落,于是萌生了“干点别的”的念头。

后来,张桦与合伙人开了雕塑厂。但由于自己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最后工厂也关了,他的心情再一次跌入谷底。现实逼着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从无到有自制手碟

当无业游民的那一年里,张桦经常会打鼓,这是他坚持多年的爱好。“但我发现玩音乐并不能满足我,我想发挥自己所学去做点什么,从而获得满足感。”

有一天在网上浏览时,张桦无意中看到了手碟演奏的视频,这种新奇的乐器顿时引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我当时很想买,但发现手碟要去到国外摇号才能买得到,还得等很久。”按捺不住激动的张桦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一只手碟。

“我当时的想法是,这不是和雕塑挺像的吗?要不试试自己制作一只吧。”于是,张桦开始搜索资料,购买可能适合的材料,并规划制作方案。

由于没有实物样本,从无到有的制作过程对于张桦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刚开始很困难,全凭调动所有感官:视觉和听觉,好在我那点美术功底全用得上,也算学以致用。”起步的困难并没有让张桦打退堂鼓,他自嘲般告诉记者:“再难我也没有动过放弃的念头,不是因为我多坚定,恰恰是因为我一根筋、不懂得变通。”

由于那时候张桦已经没有了收入来源,另租工作室用来制作手碟显得不太现实。为了节省成本,张桦第一只自制的手碟是在自己女儿的婴儿床上完成的,“婴儿床刚好有两个横档,我就把调音台放在上面”。就这样,张桦误打误撞地自制出了这种外形如铁锅般的新兴打击乐器。

第一批“盲”制的手碟完成后,张桦忐忑地带着它们去北京,请国内的手碟玩家给予指导。“当时他们的反馈还不错,觉得我没有见过实物就能做成这样已经很好了。” 更令张桦惊喜的是,有一些玩家竟提出买下他的这些处女作。“从来没有想过能靠它们赚钱,只是找一个事给自己做,否则闲得发慌。”也正因这次在北京的经历,让长期迷茫不安的张桦开了窍,他深深地意识到:制作手碟不失为一种让他生存下去的方法。

重质不重量

从北京回来之后,制作手碟就变成了张桦的工作。据他介绍,手碟的制作大概分7个环节,经历制形、氮化、制作音区、退火、调音、黏合、精调,两个半球形的钢膜才会组合成一只合格的手碟。而要完成这样的一个过程,张桦至少要花上一个月。

由于手碟制作周期长,所以张桦的产量很低,然而他并没有扩大生产规模的打算。“未来也许会找助手帮忙,但我绝对不会把工作室变成生产车间”。他坦言,受到过去专业学习时的影响,早已形成做事时细细打磨作品的习惯,“量产这个行为本身不是问题,只是我已经习惯了我的干活模式。”

现在,为了寻找更合适的制作环境,张桦已经搬过4次工作室。虽然越搬越远,但张桦并不愁没有客人上门,“信息化时代,我基本都是在网上接单。通过各大社交平台也能够让中国的手碟爱好者们找到我。”唯一让他担忧的是,自己并不擅长经营,“我不懂经营,尤其是营销,这点就比较吃亏。”

在张桦看来,一只好的手碟是包含了制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在其中。每一只手碟的音色都是独特的,而决定手碟音色的主要因素是制作者的个人经验。“如同画家之于画作,作家之于文学、音乐家之于作曲,这完全是个人的经验、喜好和理解。以我的经验,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之所以好,是因为藏在技巧背后的东西,好的手碟有情感、有温度,有作者的理解和表达。”

曾是艺术生出身的张桦也坦言,做手碟最怕陷入机械的复制,为了生产而生产。虽然入行不算久,他却始终有着自己的坚持。“像手碟确实有一些技术层面的标准,比如音准与否、延音的长短、有没有窜音、共鸣的大小、泛音的比例、音量的平衡、音区的结实程度、敏感程度和稳定性等等。每个都很微妙,很难用语言来描述,我的经验是要多比较,多听,最好是现场演奏,以此建立对音色的概念,其实音色与画画无异,也论品,论格。”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 罗嘉妮 杜安娜

图/受访者提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