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市委书记被免职始末 督察组用了3个“杀手锏”

新浪新闻

关注

原标题:市委书记被免职始末

来源:长安街知事

日前,吉林辽源原市委书记王立平被免职,引发广泛关注。

昨天,中央环保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长根在接受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采访时,披露了王立平因辽源黑臭水体敷衍整治,而被吉林省委、省政府问责的始末。

今年,生态环境部两批环保督查“回头看”,累计公开典型案例103个,辽源黑臭水体敷衍整治就是其中之一。

因河道垃圾、粪污遍布,仙人河附近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督察组早在去年就督促辽源整治。然而“回头看”发现,当地花钱搞“花架子”工资,搞污染搬迁,却没有从根本上整改。

督察组是如何查实这些典型案例的?刘长根告诉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督察组用了3个“杀手锏”——卫星影像、群众举报、技术与司法手段。督察组大量借助卫星遥感资料,通过不同时段的卫星影像查清了敷衍整治的事实。

时间拉回今年11月14日,辽源市仙人河污染敷衍整改问题被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曝光——多年来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混排入仙人河问题突出,加之河道淤泥、垃圾长期未予清理,污染突出。

不到10天,吉林省委对辽源市委主要负责人作出调整,由市长接任市委书记的王立平被免职,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柴伟火线接任。火速问责,在当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刘长根披露,辽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针对该地水污染防治,今年4月份中央领导专门做了批示,去年第一轮环保督察也将辽河的污染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之一。

当时,环保督察指出,辽源治污项目长期未实施,要求辽源应于2018年12月底前完成截污干管迁移工作。

然而,“回头看”发现,该市控源截污进展缓慢,河道整治“光说不练”,敷衍整改问题突出,工作拖沓推进不力。比如截污干管迁移等一期工程所需的5亿元资金,仅拨付到位1000万元。

督察组公开曝光第二天,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和吉林省长景俊海分别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摸清情况、查实责任,对违法违纪者严肃追责,决不姑息。

按照省委书记批示要求,由吉林省纪委监委牵头,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生态环境厅相关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连夜赶赴辽源市开展调查工作。

经过8天的调查取证,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已经形成。除了问责市委书记,吉林省还将对辽源市一批责任人作出处理。

“王立平被免职的主要原因在于整改敷衍,而非如一些网友所认为的市里没钱整改。”刘长根透露。

原来,辽源在河上建了一个坝,将上游每天5000吨的污水截留下来,再用泵站抽到下游的污水处理厂。这本身是一个好事情,但实际上该污水处理厂已经是超负荷运转,截留运来的污水只能未经处理直排到东辽河。

结果,环保部门监测的那一段截污坝下游监测断面的数据得到改善,而整个东辽河的水质仍在继续恶化,相当于污染搬家。辽源市花了钱,却没有起到治污的效果。

至于迁移截污管的5亿元,实际上它是地方在整改方案之中主动提出的,谁知过了一年多只拿出1000多万。而且资金筹措是多方位的,新市委书记到任后,正在重新调整方案,目前也有社会资本进入,整治正在加快。

投入不到位,首先是思想不到位的问题。再者,地方财政有限是事实,那么更不应该搞建泵站将污水抽到下游的“花架子”。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典型的浪费财政资金。

刘长根表示,王立平被免职,对全省乃至全国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为吉林省委、省政府点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