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布什去世:中美建交前已在北京吃油条喝豆腐脑
原标题:还记得那个在北京“吃油条,喝豆腐脑”的老布什
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于11月30日去世,享年94岁,这是历任美国总统的最长寿者。作为第43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的父亲,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通常被称作老布什。布什父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本世纪的前九年,主导了美国政治的大部分进程。
老布什最引人瞩目的政治行动,多与冷战时期有关。1988年他代表共和党参加美国总统大选获胜后,他站到了最前排,见证了冷战时代的结束,并有机会为后冷战时期的美国要扮演的角色给出定义。老布什用1991年美国率领34国联军对伊拉克展开“沙漠风暴行动”给出了定义。这场战争似乎证明了美国是后冷战时期唯一的全球超级霸权,证明了福山所谓“历史的终结”。之后,小布什又通过2001年10月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的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的超级霸权加上了新的注解。虽然这些注解在今天看来并不成立,但不能否认,在很大程度上,老布什是里根主义的主要受益者。
当然,作为政治生涯超过40年的资深政治家,老布什不只有二战和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经历,还有其他经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老布什是唯一一个具有驻华使节经历的美国总统。老布什从1974年10月到1975年12月在北京担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他目睹了中、美、苏大三角战略的构建,他与第一代、第二代中国领导人多有交往,他对油条、豆腐脑、自行车有深刻记忆,在历任美国总统中,他访问中国的次数也足以排进前列。
在老布什在北京吃油条、豆腐脑的年代,中美还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但两国在1972年尼克松传奇性访华期间,已经找到了如何交往的方式:中美两国不需要回避分歧,可以各自阐明观点,然后寻求共识。这一精神在《上海公报》中得到了鲜明体现,也构成了中美关系的底色。虽然此后中美关系曾不断调整,不断经历峰谷期,先后出现了从“战略竞争者”到“建设性合作伙伴”等极化分布的不同定义,但有一点是不能动摇的,即《上海公报》所说的“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符合两国利益”。
老布什被认为是“在没有连任的总统中最被低估的一位”。部分原因是他没有足够的任期展现战争之外其他方面的政治才华,还有部分原因是他沉湎于里根主义的战略架构中,没有意识到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在他的四年总统任期内,美国的财政赤字比80年代初增长了3倍,美国经历了一次不大不小的经济衰退。所以,克林顿喊着“笨蛋,重要的是经济”的口号,战胜了老布什这位战争英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美找到了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定位,相互挖掘了市场潜力,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权重的加大,在老布什的北京岁月时期就已经形成的中美交往模式似乎正在面临新的转型。在中美交往模式中加入结构性的对抗因素,似乎正在形成潮流。中美关系出现了“竞争大于合作”的趋向。人们有必要从老布什北京生活时代中,找回中美关系的建设性精神。
在晚年,老布什非常不愿意人们对他的历史作用做出评价。他曾经对他的传记作者抱怨:“我迷失在了里根的荣光里。”他同时担心,对于他的历史定位,人们说不准“只能找到一摞空白卡片”。
今天的美国,是另一个向住着“里根的荣光”的人在执政。特朗普以里根为榜样,希望重新以里根的方式实现美国优先,享受到后冷战时代初期老布什享受过的红利。
历史事实不会是空白卡片,但历史定位确实有可能是。在今天,中美关系能否平稳发展,肯定是历史定位中的重要一项。就此而言,老布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他的政治生涯也可以为后来者提供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