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斌:那是一个底层民众能够与国家达成一致的时代
口述|李晓斌 整理|董淑云 马俊岩
编者按:
李晓斌是“文革”后中国第一个民间摄影组织“四月影会”的主要成员,被认为是中国新时期纪实摄影的创始人之一。他当过兵,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当过文物组修复工,从1980年开始在杂志社当了10年的摄影记者。四十多年来,他拍摄了近30万张底片。这些底片记录了“文革”后期的中国的“变革”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人政治、经济、观念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变迁。1985年,李晓斌曾在《中国摄影》上表达他自己对于历史记录的使命感:“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以它特有的面貌区别于过去与未来。今天,在生活中的那些司空见惯的,不为人们所瞩目的,但却是美的事物,如果不能及时地被我们的相机所捕捉的话,就会给历史留下空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四五运动”和“粉碎四人帮”
1976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这一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先后辞世, 10月,“四人帮”被粉碎。我当时是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单位就在天安门广场东边,对于广场上的事情我都看得非常真切。我正好有照相机,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经验告诉我,有些东西应该记录下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这年清明节期间,北京数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总理,史称“四五运动”,这一事件起初被中央认定为“反革命事件”,两年后平反。
那几天,天安门广场上,可谓人山人海,人们用泪水、诗歌、花圈、讲演等表达对总理的哀思,声讨“四人帮”的罪行。
我站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楼顶上拍照,后来发现旗杆那儿围着很多人,我赶紧下楼骑车往那个方向跑。有人演讲,演讲的人叫李铁华,当时是红旗粤剧团的一个导演。他一边演讲,一边挥泪。我站在两个人的肩膀上,拍下这一情景。后来,警察根据停留在广场上的自行车车牌查到我,幸亏父亲的老部下帮忙,我没有被抓。
9月9日,毛泽东去世。10月6日,中央政治局果断逮捕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文革”结束了。第二天一早,我在历史博物馆的同事、贺龙大女儿贺捷生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们。我们拉着“声讨王、张、江、姚反党集团反革命罪行”的横幅、敲锣打鼓上天安门广场游行庆祝。此后,各地都开始了庆祝“粉碎四人帮”的游行。
禁舞初开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实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人民大会堂自从1959年建成以后,对国人来说一直都是个神秘的所在。1978年除夕夜,也就是1979年1月27日晚上,首都群众春节联欢晚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央实验话剧院的演员们被邀请进人民大会堂跳舞。我当时是中央实验话剧院的美工,也跟进去拍照。我拍了演员盖晓玲和一个男舞伴跳舞的情景。交谊舞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很流行,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认为是“封资修”而中止。这一次首都春节联欢晚会上,人们又重新跳起交谊舞,很多人都羞羞答答的,更愿意选择同性舞伴,像盖晓玲这样选择异性舞伴、又跳得大方得体的,整个舞池里非常少。为了参加这次舞会,盖晓玲第一次穿上高跟鞋,还翻箱倒柜找出一件浅黄色毛衣。
在那之后,“跳舞”在广大青年中流行。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各地的公园里都有青年人聚到一起跳交际舞,有的是用录音机播放音乐,也有人自己伴奏。在北京,每逢星期天,一些文艺青年经常到当时还很荒凉的圆明园聚会、跳迪斯科、喝啤酒。
但是好景不长。1980年6月,公安部和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取缔营业性舞会和公共场所自发舞会的通知》。到了1983年,社会上开始严打,很多人因跳交谊舞而获罪,甚至没命。西安有位叫马燕秦的妇女,因为在家里组织朋友聚会、跳舞、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最后被枪毙。著名歌星迟志强也是在1983年因为和舞伴跳贴面舞等原因被判 “流氓罪”、入狱四年。
洋味进入中国
八十年代初,可口可乐等很多洋味都需要外汇兑换券才能买到。外汇兑换券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特殊产物,主要供外国人和华侨在中国大陆消费使用。当年规定,外汇兑换券与人民币等值,但外汇兑换券能在友谊商店、北京饭店等地方买到更多进口商品,比如柯达胶卷、可口可乐和进口烟。普通人拿不到“兑换券”,因此也催生了很多“倒爷”。外汇兑换券在中国发行了很长时间,直到1995年才停止流通。
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前门店正式对外营业。这是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门店,距离正阳门咫尺之遥。洋快餐进入中国,当年非常火,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外面排队,人们都以吃肯德基为一种时尚。当时一杯百事可乐加四五块炸鸡大概10块钱,那时,我每月工资40多元,在北京吃一顿简单的早餐2角多钱。
谈恋爱不再是禁忌 结婚买家具“凭票”
八十年代初,谈恋爱不再是禁忌,人们可以在公共场所拥抱。
1981年,我跟爱人在上海旅行结婚。那时,我去上海出差,她坐飞机从北京飞到上海,飞机票30元。我们在南京路一家饭馆吃饭,点了五六个菜,一共花了不到20元,其中鳝鱼段一盘只要2元。我还花198元给爱人买了一件澳毛大衣当作礼物。
当时上海比较时髦的,我记得是大白兔奶糖。我们买了七八十斤大白兔带回北京,给同事发喜糖。
我们领结婚证的同时还领到一张买家具的票。那时物资短缺,在城市里,各种生活品都是定额的,一切都“凭票”排队购买。凭家具票,再花上100多元,新婚夫妇可以买一个大衣柜或者五斗柜。那时也有不需要票证的高价衣柜,需要280元,相当于我7个月的工资。
八十年代的“民气”
1979年9月,“星星美展”是在中国美术馆外举行,主办人有黄锐、王克平、马德升等人,都是后来很有影响的一批艺术家。此时年轻人对艺术和美的见解,放在国际大背景中可能陈旧或可笑,但在当时的中国却非常难得。当时,中国美术馆内正在展出《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馆外的栅栏上却挂起了这些“民间艺术家”的作品。这件事惊动了北京公安局,展览被撤销。后来,经过艺术家们的努力和美术界领导的关心,展览在北海公园恢复。那时,人们充满了希望,有一种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到来了的感觉。
八十年代的人求知欲望特别强,全民掀起“读书热”。什么叫做民气?我想这就是一种民气吧。人们能够感到自己的不足,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充实自己。那是一个底层民众能够与国家达成一致的时代,人们从心底愿意去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
李晓斌简历:
1955年6月生于北京
1970年河南当兵74年复员
1975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特馆文物修复组工人
1976年参加“四五运动”拍摄大量图片
1977年—1978年参加编辑“四五运动”大型画册“人民的悼念”
1978年—1980年中央实验话剧院美工、摄影
1980年—1989年十年任“新观察杂志”编辑、记者
1979年—1981年北京“四月影会”创办人之一
1985年在日本大阪举办李晓斌个人摄影展
1987年3-4月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访华期间,希思邀请专职摄影师
1989年—2002年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
摄影作品:“上访者”1998年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做为文物收藏。
2004年1月出版“变革在中国”一书
2006年10月宋庄美术馆举办李晓斌个人摄影回顾展(1976-1989)
责任编辑:马俊岩 SN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