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难逃风暴眼?疯传破产重组ofo的内外两个世界

新浪新闻

关注

原标题:调查 | 难逃风暴眼?ofo的内外两个世界

来源:红星新闻

“我真的不明白,每个人都曾是共享单车的受益者,为什么现在都是踩一脚的心态。”面对外界疯传ofo破产重组的消息,作为ofo在职员工,格林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和无奈。

她不是唯一有此感受的人。共享单车行业处于舆论风暴之中,戴威及ofo更像是暴风中心。但事实上,暴风眼是平静无波的,这也很像ofo现在的状态。

ofo的内与外是两个世界。在外,层出不穷的负面传闻让其看上去命悬一线;在内,似乎没人相信将是终局。

ofo总部搬家  一年裁员三分之二

“共享单车寒冬将至”的话题持续一年,现在依旧如此。只不过跟背靠美团及阿里的摩拜、哈罗不同,今年的寒冬似乎只针对孤立无援的ofo。

10月31日,界面报道了《ofo开始准备破产重组方案》,文章发出不到20分钟,ofo官方迅速辟谣,称报道严重失实,破产重组是无稽之谈,是恶意抹黑ofo。

这距离上一次ofo官方声明过去还不足1个月。据统计,截至今年11月前, ofo在其官方微博上已经发了8篇澄清辟谣声明,所针对内容几乎都是关于其收购、合并的猜测。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对ofo不利的“坏消息”层出不穷——

7月,根据外媒报道,ofo已从以色列、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多个海外市场撤退;8月,上海凤凰发布诉讼公告,表示ofo仍拖欠凤凰自行车货款6815.11万元;10月31日,据日媒报道ofo正式从日本和歌山市退出。

外界对ofo的信心降至冰点,与其近期的动向也不无关系。

10月22日,ofo法人由戴威变更为陈正江,被解读为戴威交出控制权;11月初,继9月又被传出北京总部“人去楼空”后,ofo又被曝出办公场所腾退,员工已陆续搬离北京总部——理想国际大厦。继破产传闻出现后,这也被外界视为“小黄车快要倒下”的又一佐证。

理想国际大厦内的10、11、15、20层均为ofo北京总部办公区域。根据红星新闻记者近日的实地探访,该大厦目前10、11两层已清空,已有重新装修的痕迹。15层暂时未受影响,正常办公。同时门上还贴有通知,表示ofo与理想大厦的办公室租约已近终期,办公地更新为互联网金融中心。

与搬家一同传出的还有裁员的消息。今年以来,ofo屡次传出裁员消息,据ofo内部员工反馈,3、4月开始是5%-10%的小范围优化,属于正常的人员流动;7月开始至今,裁员比较频繁。目前总部工作人员不足1000人,而在今年初,这个数字是3000左右。

市场云谲波诡 消息真假难辨

尽管ofo试图通过辟谣挽回形象,但仍无力扭转每况愈下的口碑。而据内部员工反馈,很多传闻并不属实,比如说小黄车没钱、破产、要被收购等事。

每次看到不实报道发出来,格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朋友圈反驳。“就很抵触,很愤怒。”每当身边有人在说“你们小黄车快不行了吧”的时候,格林总是很无奈,她和同事们最不希望公司因为舆论而倒下。

此次破产重组传闻,格林说内部没有这样的说法,不知道从哪里传来。“周一时候老戴(戴威)还来公司正常开会,我们一切都在照常进行,只是现在到了淡季没有之前工作量那么大。”

今年9月,有媒体曝出ofo只发放部分员工工资。格林表示根本没有此事,“实际情况是,比往常还提早了一天发。”另据内部知情人士消息,ofo目前每个月基本能保持收支平衡,过冬不成问题。

而对于近来频频被曝负面消息的情况,已经离职的ofo老员工牧易很肯定地告诉记者,应该是又在逼某一方做决定,利用舆论来施压。

这样的说法并非虚言。据腾讯《深网》此前报道,ofo中的小股东大多希望能通过滴滴或阿里的接盘尽快从 ofo 中退出。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在 ofo 收购案中,多个方面在持续发声。

上述报道指出,无论是急于出手的小股东、意图压价的收购方,还是对价格不满的当事方,都在试图通过制造有利舆论,达到自身目的。这几乎是近三个月以来 ofo 传闻频发的一大重要原因。真假难辨的消息令ofo的发展局面更加扑朔迷离。

仅7月以来,市场上就多次出现关于ofo融资的消息:7月30日,36氪报道称,ofo和滴滴谈判已经接近尾声,程维对ofo的预期收购价格只有美团收购摩拜的一半—15亿美金左右;8月3日,凤凰科技报道称,ofo相关的收购谈判已接近尾声,滴滴与蚂蚁金服联合出资收购,作价14亿美元,同时还将承担ofo 2亿美元的债务;8月22日,极客公园消息称,ofo最终“卖身”滴滴的协议已经达成,公司作价20亿美元左右;9月5日,有消息称,ofo将完成E2-2轮融资,由蚂蚁金服领投,滴滴跟投,融资数额达数亿美元。

自摩拜37亿美元被美团收购后,ofo命运一直被行业猜测。滴滴和蚂蚁金服都曾经被传是ofo的大买家,对9月的融资消息,ofo官方不予置评,滴滴和阿里不予回应。《每经新闻》此前曾援引业内人士称,各种虚虚实实的融资消息不排除是为谈判增加筹码。例如在ofo日益紧绷的资金链面前,滴滴拖而不决,可以使其以更低的抄底价格接盘。

有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走到如今局面是很多因素导致,有阴差阳错,也有不得已而为之,但玉石俱焚绝不是资本想要的结果。目前ofo与滴滴、阿里等资方关系步入缓和期。有ofo员工向记者表示,倒闭是不可能的,投资方的钱不会白掏,肯定不希望ofo死掉。

曾被料3天之内倒闭 戴威没放弃

ofo最终会走向何方,戴威绝对是关键人物。即便多方角力围攻下,戴威依旧坚持独立。前不久一次内部会议上,戴威坦承公司目前的状况堪比电影《至暗时刻》中丘吉尔和二战时英国的处境。

戴威的理想是让ofo成为像Google一样的公司,而独立发展,便是实现这理想的前提。在外界眼中,执拗、固执成了戴威的标签。一位接近ofo高层的内部人士曾评价戴威:有点小孩子脾气,心气很高,容易意气用事,想把所有事情把控在手里。

但多名接受记者采访的在职、离职员工均认为,戴威的作风及个性,完全不是传闻那样。成熟、理性、沉稳,是他们对戴威评价最多的词。

“客观地说,戴威的意见、声音,被妖魔化了,”已离职的牧易认为:“坚持就被外界传为固执,各种极端贬义词强加到一个人身上,真的被资方和其他巨头扭曲了。”据牧易评价,戴威是个正派并且有格局的人,有理想主义,但也务实。

而在管理公司上,牧易透露,戴威对数据一向把控严格,不允许内部炒作包装。而对于拖欠过工资的说法,多位员工反馈称,公司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拖欠过工资,离职人员的赔偿也是分批在发,供应商那边数额很大,但也尽力在还。

或许外界不了解戴威的理想主义的源泉。本科毕业那年,他自作主张去青海支教。当地艰苦的条件、环境给戴威带来巨大冲击。戴威曾说,在恶劣的现实中抗争和不放弃,这是自己支教期间学到最重要的事。

在ofo做成之前,戴威已在骑行旅游、高端自行车金融分期、自行车健康等多个方向做过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最艰难时公司只有10个同事,账面只剩400块,戴威没放弃;他跟北大的同学、教授聊“共享单车”时,几乎所有人都断定3天之内肯定倒闭,戴威还是没放弃。

在牧易看来,戴威正是以这种态度凝聚着团队。“如果戴威以后再做新项目,我相信还是有很多ofo人愿意跟着他一起干。”牧易说:“尽管ofo不可避免发展过快、管理混乱。但整体向上、改变世界的感觉,是在每个人心里打下烙印的。”除了在职员工,牧易反映为公司打call的情况在离职人员中也很普遍。

牧易同时指出:“他(戴威)的年纪,再加上ofo的体量和位置,既要和阿里滴滴这么强势的巨头去博弈,又要跟摩拜竞争,在腾讯美团干扰的情况下,还在尽力寻求平衡,维持公司的股权,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行业人士:方向对了 坚持才有意义

据说戴威本人最羡慕的创业者是张一鸣: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今日头条竟然还能成长为750亿美元的小巨头。有今日头条、美团、滴滴的成功在先,戴威没有理由不去追赶。但在外界看来,戴威与张一鸣、王兴、程维相比,还是欠缺一些阅历。

行业观察家项立刚认为,创始人要经受足够的市场检验和历练后,才有可能有经验及能力管理一家大企业。“TMD(即头条、小米、滴滴)的创始人在成功之前,其经验阅历都要高于创办ofo时的戴威。”

张一鸣和王兴是连续创业者。在今日头条之前,张一鸣已经直接参与了五家公司的创业;王兴在美团之前也有五次创业经历,其中还包括校内网与饭否。程维虽然创业经历不多,但滴滴之前,他在阿里从无名销售一路做到当时阿里最年轻的区域经理,积累了扎实的经验能力。

项立刚说,多年的挫折厮杀早就让这些人能认清现实。尽管戴威也曾连续创业,但除了ofo外,其他项目并未真正经历残酷洗礼。

“成熟这件事,是必须用时间来熬的。”项立刚认为这是做企业的必然规律。任何做大做强的企业,创始人要不就是连续创业者,经历过市场淘汰,在跟头中摸索出路;要不就是在大企业中摸爬滚打多年,有足够的管理经营能力和资源。但眼下的戴威,尚且都不具备。

而戴威与ofo困局的另外一个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不成立。这在投资圈早已成为共识。

摩拜CEO王晓峰就曾说:“我们之所以在不停地找投资者,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希望别人给我钱,让我活下去。”如果单独靠共享单车的现有模式继续抗争,结局只有一个:谁没钱谁先倒下。

这对目前孤立无援的ofo来说,前景并不乐观。

“其实还是创业团队太年轻,没有看清大局势。”项立刚并不认为戴威坚持梦想和初心有什么错,也不认为坚持独立发展有问题。“但关键是,初心靠什么来坚持?”

在项立刚看来,坚持的前提是方向路线没有错。如果有超过对手的技术、能力,或者发现别人还未注意的未来趋势,这种坚持才有意义。“共享单车的问题是,没有技术,商业模式也简单,之所以发展迅速都是靠资本起的作用。再咬牙坚持没有意义。况且眼前还有很多有钱的对手。”

外界对戴威现在更多的是惋惜。“可以理解他的情怀,但当时如果想一点点把企业做起来,不去过早拿那么多资本,不受资本牵制,可能不会是今天这样。”项立刚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格林、牧易均为化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