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谣言出现时频频现身 《捉谣记》到底是什么?

新浪新闻

关注

原标题:谣言出现时频频现身 ,《捉谣记》到底是什么?

来源:蓝媒汇

作者|李广

2018年10月10日,一则关于“北京动物园丢失一只2吨重大象,皮厚肉柴,望涉事者悬崖勒马”的通告突然传遍网络,爱好吃瓜的网民们接力转发,几欲掀起一轮“寻象潮”。然而在看到这样一条有声有色的信息后,新浪新闻《捉谣记》的几个小编却立马警觉起来:皮厚肉柴?官方通告会如此戏谑吗?经过多方求证,该消息果然被证实是一条彻头彻尾的谣言。近几个月来,每当有网络谣言出现时,总会有一个叫做“捉谣记”的身影出现,为广大网友及时辟谣,如今我们了解到,《捉谣记》原来是新浪新闻三个月前推出的一档辟谣栏目。

说起谣言,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传播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消息虽然越来越多,用户读者却更有“雾里看花”、分不出真假的感觉,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事实与谣言齐飞,真相与假象并存的时代。

这一现象早已被众多媒体或专业机构发觉,但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造谣成本很低,辟谣成本却高的让人望而却步。新浪新闻选择在此风口推出这样一档辟谣栏目,着实有些让人不解。一家网络媒体如何进行权威辟谣,团队如何运作,这究竟是一档怎样的栏目?带着这些疑问,蓝媒汇采访了新浪新闻《捉谣记》团队的负责人,新浪新闻资讯运营总监杨焱鑫先生,一起来听听他怎么说。

杨焱鑫:业内人士都知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 “用户生产内容”模式的兴盛,自媒体迅速发展一方面确实带来了很多原创优质内容,但由于生产主体“把关人”缺位,也使得许多不良、不实信息肆意传播。例如每当有突发事件时,各类谣言便会层出不穷。《捉谣记》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希望加固媒体的“把关作用”,把真相还原给读者。我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就是“步子可以走的快,但需要习惯性慢下来,看看走过的痕迹,重整行囊,以免误入歧途”。《捉谣记》希望传递这样一种价值,就是在当前传播现象下,至少在某一领域、某种程度上能够扮演“镇定剂”的作用。

蓝媒汇:《捉谣记》团队是如何发掘谣言的?一般工作流程是什么样?

杨焱鑫:简单来说,主要就是监控、求证、辟谣、审核这几个环节。监控就是你提到的发掘谣言的过程,我们会安排专职的监控团队,对全网信息进行7x24小时监控,不仅会关注各种新闻消息,同时也会关注各类社交平台上的消息,当然这一过程中也离不开技术的数据分析支持;然后是求证和辟谣,目前《捉谣记》主要有7名同学在运营,但其背后还有多个频道作后援支持。拿到谣言线索后,内容编辑团队开始核实消息,一方面会通过自行搜集资料进行初步核实,另一方面还会邀请权威媒体、或官方机构等合作伙伴,对谣言线索进行检验,最终获得辟谣结果;接着就是审核环节,每篇辟谣稿件,无论来源如何权威,均会进行多道审核把关,准确无误后再行发布

杨焱鑫:其实这也是我们工作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完成辟谣后,我们会将辟谣结果通过单条新闻、专题、长图海报、H5等形式在新浪网、新浪新闻客户端、新浪微博等多平台发布,同时会在微信朋友圈等各个地方进行推广。目前《捉谣记》主要以专题为载体,进行每日不间断更新,用户可以在我们手机新浪网的置顶新闻、新浪新闻客户端的时事频道、微博账号“@捉谣记”等地方看到相关内容。

蓝媒汇:在您看来《捉谣记》栏目有什么特点?

杨焱鑫:《捉谣记》的许多特点是建立在新闻特点基础上的,我们团队的专业性体现在对事件客观、准确的判断上,因此辟谣坚持主动出击,除了对事实谣言进行整合辟谣外,团队成员凭借自身新闻敏感性,还会主动挖掘一些可能性谣言,进行求证辟谣;第二就是《捉谣记》拥有的平台优势,新浪网、手机新浪网、新浪新闻客户端及新浪微博是我们的主要搜集、生产、输出平台,可谓兼顾了PC、移动、社交三端优势;第三就是我们坚持信源必须权威,例如必须使用来自官方、中央媒体发布的权威信息,坚持使用专业资料,杜绝网络、自媒体等一切非正规来源内容。最后一个就是我们追求辟谣内容更全面,例如除了单纯对单一事件进行辟谣外,我们还会对相关谣言进行综编,凭借数据做排行榜,做科普等,揭秘谣言的形成与发展。

杨焱鑫:我们现在有3款产品,一个是辟谣专题,8月初上线,已针对热点辟谣超200期,包含社会、科技、娱乐等领域内容,其中以社会热点事件为主,目前专题评论互动超过了16万;另一个是@捉谣记 微博,目前微博账号共发布近300条微博,微博粉丝超1万,微博话题#捉谣记#的阅读数超1亿;第三个是“十大网络谣言榜”,《捉谣记》栏目与@微博辟谣 联合推出月度十大网络谣言榜,榜单得到全国多地网警、政府账号转发引用。

杨焱鑫:我们虽然运营时间不长,但是从评论等方面来看,网友还是很认可的,很多网友会积极询问谣言内容或提供辟谣线索,同《捉谣记》进行互动;另一个就是,今年9月12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召开专题评议会,专门介绍了新浪网辟谣栏目的做法和经验,人民日报等媒体还对此进行了报道;最近,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办、新华网承办的综合性辟谣平台《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与《捉谣记》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资源共享。可以说,《捉谣记》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政府官方、业内同行及广大网友的认可支持。

蓝媒汇:近三个月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辟谣事件?

杨焱鑫:这样的案例其实很多,比如之前台风“山竹”登录我国南部沿海。基于“大灾之后必有大谣”这样的谣言传播特点,《捉谣记》团队在台风来临前便开始紧盯相关事件进展,在发掘谣言后快速出击,推出全网首个辟谣专题,给网友传播正确信息。辟谣内容推出后,被多家媒体及官方微博参考引用,多个网警微博账号也对辟谣内容进行了转发;再比如前段时间特别火的“高铁霸座男”事件,当时诸多传言指他是“韩国著名大学信息经济学博士毕业,目前在中国社科院工作”。《捉谣记》团队从一开始便紧盯社科院官方说法,两日后社科院微博做了紧急辟谣,《捉谣记》小组同学第一时间监控到,微博进行了及时推送,阅读数达800万,互动近2万。

杨焱鑫:除了坚持常规辟谣外,最近我们在新浪微博上推出了“寻找捉谣侠”的活动。什么是“寻找捉谣侠”呢?其实就是希望广大网友能够参与到辟谣过程中,把它们日常知道的谣言、想要辟的谣言,或者谣言线索等发送给《捉谣记》,同栏目一起去捉谣。这样做的目的显而易见,一方面增加网友互动性,希望形成一个网友辟谣的热潮;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大家,都能够拥有一双理性客观的眼睛,培养自己独立的甄别力。

结语:

听了杨焱鑫先生的介绍,蓝媒汇感慨颇多,当前社会谣言充斥网络,除了警方持之以恒的打击外,专注于辟谣的媒体或机构却并不多,一个7人小分队专注对抗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谣言,着实让人敬佩。正如杨焱鑫先生所言,如果每一个网民都能够更加理性自主的甄别谣言,全民参与到打击谣言的行动中,网络的净土才会越来越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