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单田芳在民间的影响力一度超过金庸
原标题:单田芳在民间的影响力一度超过金庸丨新京报娱评
今日下午听到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去世的消息有些震惊,可能是听多了他的声音,总觉得这是一个“不会死”的人了。但是想想,人有生老病死,享年八十四岁,也是高寿,唯有祝愿老人家一路走好!遗憾的是,以后只有“书接前文”,等不来“下回分解”了。
现在的娱乐生活是综艺节目、偶像剧和抖音、快手、微博的天下,评书这种传统曲艺日益式微,对于部分90后和大部分00后来说,可能显得十分陌生。但是在十几年前尤其是八九十年代景况是大为不同的。那个时候广播发展迅猛,在电视普及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个“匣子”——收音机,评书这种适合听的艺术形式大行其道,王刚、袁阔成、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艳桂荣等人的声音响彻南北,《夜幕下的哈尔滨》《西楚霸王》《水浒传》《白眉大侠》《岳飞传》《隋唐演义》成了老百姓业余生活的最大消遣。
在我看来其中最为流行的当属单田芳了,凡有收音机处,必回响单田芳略带沙哑、辽阔的声音,要么是徐良在与下三门斗争、要么是胜英在为民除害、要么是童林靠着一身武艺纵横大江南北……他的评书也成了很多70后、80后的记忆。
探究其中原因,会发现单田芳不光“说”的好,“做”的也好。他的评书产出多,“产品”加工流程非常快,质量也好,而且他能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文艺素材,比如他融合《三侠五义》《小五义》等评书创作的《白眉大侠》,就能看出《封神演义》的神韵。普度、雪竹莲、于和率领下的三派对应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大教派,门人争斗、正邪交锋。他还能紧跟形势,根据社会热点和国家政策,及时创作各类弘扬社会正气的作品,《江洋大盗缉捕纪实》《九十年代大案要案侦破纪实》等作品都引起了良好反响。
他有敏锐的市场意识,所以影响范围非常广泛。根据他的自传《言归正传》回忆,他在五六十年代就“走穴”甚多,除了在茶社说书,还深入厂矿农村进行演出,不光收入颇丰,也有了非常大的影响力。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单田芳重新恢复说书,对自己的市场经营也颇为用心,并且在1995年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在当时的评书界乃至曲艺界是非常超前的举动。所以,单田芳评书的流行是有道理的。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就是他对影视的关注。现在互联网资本进入影视领域,利用网络文学做源头,培养小鲜肉明星收割粉丝,拍摄各类同质化的作品获取市场收益,所谓的“IP模式”在单老那里二十年前就玩过了。
九十年代初消费文明兴起,电视文化迈开步伐,他就与电视台合作了大量的评书作品,也接触影视剧制作机构改编自己的作品,这可能是中国大陆最早的“IP模式”了。当时改编的是风靡中国的《白眉大侠》,山东三冠影视投资制作,把这部超长的作品改成了一部三十四集作品,赵恒煊饰演白眉大侠徐良、邢岷山饰演玉面小达摩白云瑞,还没成为冷面元芳的张子健扮演假徐良王顺,一时间万人空巷,但是因为对原著改编太大,市场口碑不好。单田芳本人也对该剧颇有微言,在十六年后出版的《言归正传》中仍然有点耿耿于怀。但是当年的摄影侯鸿亮现在仍活跃在影视制作一线,成为业界巨擘。不过,这部剧与随后播出的《甘十九妹》开了当时大陆武侠剧风气之先,也代表着大陆影视制作机构在这一领域探索的最高水准。不过,随着后来港资北上,带来了更为高水平的影视制作工业和作品,金庸剧进入大陆,《笑傲江湖》开启了另一个时代。到了这个时候,电视文化成熟,整个的娱乐形态发生变化,单田芳为代表的评书艺术开始退居次要地位。
笔者大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听单田芳的评书,当时父亲每天对着“匣子”听《白眉大侠》,我也好奇就跟着一路听下去。每天晚上七点打开收音机,成了全家晚饭时分的集体仪式。当时第一印象是这书好长啊,足足讲了一年零仨月,后来顺着这个由头,一路听下去。《童林传》《隋唐演义》《乱世枭雄》《水浒外传》《燕王扫北》《明英烈》《铁伞怪侠》《龙虎风云会》都听了个遍,也知道了田连元、袁阔成、刘兰芳等艺术家,一个故事同时可以听好几个人的版本。
“听书长智”,我最早学会写作品说故事,就大大受益于此。高中时代,学习压力高昂,学校管得厉害,不能看书不能玩,当时买了一个五块钱价位的袖珍收音机,晚上或者自习的时候,偷偷打开,耳机通过校服袖子塞在耳朵里,各类评书、相声陪伴我度过了枯燥的三年时光。在此,对单田芳老爷子说一声谢谢吧。
前几天,相声艺术家常宝华去世,前几年袁阔成去世,今天单田芳故去,老一辈艺术家日渐凋零,但是曲艺人才接续不上,发展也时刻徘徊在危机边缘。如何从过度娱乐化的社会中为传统艺术投注支持,可能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希望青年一代,能从各类娱乐中,分分心听听评书,找到传统艺术的魅力吧。希望单老在天堂仍然能够潇洒地挥舞折扇,响亮地拍一下惊堂木,说一句“书接前文”。单老,走好!
作者:何殊我(评论人)
编辑:艾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