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红芯浏览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打包”吧
昨天晚上科技圈曝光了一件非常搞笑的事情。一款名叫“红芯”的“国产浏览器”,自称“打破美国垄断,中国首个自主创新智能浏览器内核”。
不过打脸的是,有网友发现,通过将红芯浏览器的安装文件多次解压缩后,出现了大量与谷歌Chrome浏览器中一致的同名文件,安装目录高度一致,甚至含有谷歌浏览器的图标文件,以及Chrome的版本号(49.1)。
红芯浏览器安装程序的文件属性中也显示着:原始文件名为chrome.exe。在昨天红芯公司C轮融资的新闻下,有网友言简意赅地留言道:“Hello, Chrome!”
面对全网山呼海啸的“抄袭”、“骗子”的指责,“红芯”公司的回应也是让人大跌眼镜。今天早上,新京报的记者采访到了其中一位联合创始人,她的说法是:“这个并不是我们去抄袭,我们去妄改名字什么的,我们本来就是这样。我们也是尊重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创新”——高婧,“红芯”联合创始人。原来“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新”,就是把巨人的产品打包几层拿出来卖吗?汉语词汇“创新”的词义,就是反反复复被这样的人、这样的公司一点一点地污染的。过去把别人的成果拿过来,改动一点点就叫做“微创新”,大家慢慢见怪不怪都认了;现在加一层皮肤连里面文件名都不带改的都敢说自己是创新了,所以这次该叫什么?打包式创新?换皮式创新?难怪现在有种说法:卖皮肤的要比做软件的更赚钱。更可笑的是,出了这么荒唐的事情,这家公司还是拿到了2.5亿的C轮融资。这个名字,“红芯”,把外国的现成产品换个包装就说是国产的,然后还顺利拿到这么多钱,让人不由自主回想起十几年前的那出“汉芯”造假闹剧。
2003年,上海交大的陈进,托人从美国买了十片摩托罗拉的芯片回国,然后雇了一个民工把摩托罗拉的标志磨掉,再印上“汉芯”和“上海交大”的中文字样,就当作自主创新成果拿去发布。
随后陈进当上长江学者,拿到上亿科研经费,在学校当院长在外面当CEO,妥妥的人生赢家。三年之后,事情败露。陈进虽然被撤销职务,但是这桩欺骗了整个国家上下的骗局,到最后竟然没有人因此受到法律追究,也没有人坐牢。十几年前的“汉芯”能够骗倒这么多人,其宣称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环可能模糊了不少人的判断力。十几年后的这个“红芯”,虽然业务性质不一样,但是“国产”、“打破美国垄断”、“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这些卖点依然如出一辙。其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红芯”这家公司之前是不叫“红芯”的,也就是今年5月初才改的现在这个名字;而在那之前的4月中,发生了美国商务部禁止向中兴出售电子技术和元件的事情。
“红芯”之后的改名、公关,就非常有借风造势的意思。他们主打的是“国产自主可控”这一点,“红是中国红”,这是他们高管的原话,结果现在被扒出来,他们其实不过是把美国人的东西套层皮冒充国产。
做产品的就该踏踏实实做产品,从来就没有什么技术创新是通过卖爱国人设就能卖出来的。以后大家但凡见到这种扯大旗赚吆喝的,睁大眼睛看清楚,说不定就会意外发现那不过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