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中日关系要“翻篇” 关键看双方能否做好这件事

参考消息

关注

原标题:头条 | 中日关系要“翻篇”,关键看双方能否做好这件事——

5月8日至11日,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日本出席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时隔8年,中国总理再次到访东京。

据日媒观察,此访议程之一将包括两国政府首脑就尽早启用“海空联络机制”达成正式协议。该协议旨在避免自卫队与中国军队在海空域发生偶发性冲突。

2012年钓鱼岛争端以来,中日关系陷入僵局,并在靖国神社、历史教材等痼疾干扰下持续恶化。尤其是安全分歧明显,双方军机对峙事件时有发生。至去年春季日本派团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双方才再次找到改善关系的契机。因此,舆论普遍谨慎认为,当前中日双方虽不断释放关系回暖信号,但似乎始终仅属“小阳春”,存在发生“倒春寒”的可能。当前的中日关系回暖势头能否持续?双方长期互信究竟又该如何建立?不仅考验两国政府,甚至考验着两国人民。

安全关系一直是中日关系的短板

据共同社报道,5月9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与韩国总统文在寅举行三边峰会,两人将在峰会场外举行双边会议。根据计划,安倍和李克强就尽早启用“海空联络机制”达成正式协议后,将由防务部门负责人交换签署文件。日方一位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在“海空联络机制”中,日本和中国预计将不明示对象是否包括中日间存在争议的一些无人居住岛屿的周边海域和空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副所长樊小菊在接受参考消息网采访时介绍,建设“海空联络机制”是中日之间长期磋商的课题。中日近年的紧张局势始于东海,因此双方考虑通过重启联络机制,缓和东海局势,释放缓和信号。

而在这一机制重启的作用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磊接受参考消息网采访表示,中日重启“海空联络机制”标志着中日危机管控机制的落地和中日安全关系的改善。

张晓磊说:“中日安全关系一直是中日关系的短板,其中重要原因在于中日间的海洋和主权争端缺乏危机管理机制。经验表明,‘海空联络机制’是世界上各国处理相互间争端的重要和有效方式。‘海空联络机制’作为中日危机管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日危机管控和改善安全关系的重要机制和平台。”

有报道称,联络机制规定了以下内容:自卫队与中国军队定期举行会晤;设置热线,确保在彼此周边区域活动时随时可以联络到对方;确定双方沟通时使用的语言和无线电频率。

中日关系向前走关键在建立互信

中日作为近邻,经常“串门”本是正常举动。但观察近年来的双方互动,两国高层领导人只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20国集团(G20)峰会等全球或区域场合见面寒暄,并没有到对方国家进行正式访问。不过,从去年底以来,中日高层领导互访频密,关系出现了回暖迹象。今年1月,日本外长河野太郎访华;三个月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也赴日本参加中断了八年的中日高层对话,为两国政府首脑会晤做好铺垫。

中日关系虽出现回暖势头,但就双方的互信而言,似乎基础仍显脆弱。樊小菊认为,中日关系的根本矛盾在于领土和历史认识,这是实质性改善双方关系无法回避的两大问题。“目前来看,中日双方关系恶化,也是源于日方在这两个问题上挑起矛盾,即2012年的‘购岛’和2013年安倍参拜靖国神社。2014年底,中日发表四点原则共识,可以看到双方在意向上达成部分一致。但是,今后改善关系仍然要看日本的态度和动向。”

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之间的关系不仅直接关乎两国人民福祉,更可能决定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走势。中日关系必须向前走,这已成各界共识。樊小菊认为,中日需要继续改善氛围,加强合作,尤其是经贸领域的合作。日本在经济上需要中国,中国可以通过在“一带一路”等项目上加强与日本的合作,以此缓和中日在亚太地区的对抗。

而对于中日关系中的现实困难,张晓磊亦指出了三方面重点:

一是日方高层能否重信守诺,将改善关系承诺落到实处,带动日方企业界、民间及社会各界共同推动双边关系改善。这需要中方持续做日方工作,同时日方也需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是如何保持改善关系的持续性。这有赖于日方调整处理对华关系的思路和方向,放弃对华两面性,即表面改善对华关系,暗地里搞“遏华同盟”,这样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三点也是最难的一点,中日如何改善相互的认知。这需要中日双方官方尽最大努力调动社会各界改善双边关系的积极性,采取多层次相互协调的交流措施,形成加强相互认知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