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德国组阁成功 但默克尔面对的绝非坦途
在一体化建设问题上,两党在推动一体化的具体政策上还存在理念差异,还需进一步协调。尽管社民党占据了制定欧洲政策的要职,但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相关主张,还有待观察。
文 | 李超
3月4日,德国社民党针对是否再次与联盟党联合执政而进行的“党内公投”结果揭晓,66%的党员投了赞成票。至此,德国政坛长达近半年的组阁僵局终于可以宣告结束,默克尔预计将于3月14日在联邦议会全会上第四次当选总理,届时新政府将正式宣告成立。
新一届“大联合政府”虽然取得了突破,德国避免了出现少数派政府乃至重新大选的不稳定局面,但若展望未来,可以清晰看出,新政府面对的绝非坦途。经历组阁僵局后,德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都受到严重损害,新政府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欧洲,都还面临严峻挑战。
默克尔核心地位难保
最主要的一个风险点在于,组阁过程中显现出来执政两党矛盾之深令人侧目,双方离心离德,新政府难保团结。
社民党最终能同意参与组阁殊为不易,以青年团为代表的相当一部分党员坚决反对再次充当联盟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党和基督教社会联盟党)的“小伙伴”,担心进一步被联盟党“同化”,这也是组阁谈判中社民党立场异常强硬的原因。事实上最终仍有1/3的社民党党员投了反对票,未来他们也势必会向本党领导层施压,推动社民党更多出台增强社会公平的左派政策。
而一贯颇有威信的默克尔,此次也在党内遭到质疑。默克尔执政以来坚持走“中间路线”,但近几年由于全球化负面效应冲击,民众趋于保守内顾,联盟党内部不满默克尔政策“左倾”,同样要求她向右回摆,保护中产阶级利益。联盟党与社民党矛盾扩大,将为未来几年的合作埋下隐患。
大选中,两大党得票均跌至战后最低,在议会所占席位比例由上届的67.2%降至56.2%,已经不再是绝对的“强势政府”。极右政党德国选择党一跃成为议会第三大党、最大反对党,又占据了关键的议会预算委员会主席之位,更便利其实施“围剿政府”的竞选宣言。
过去默克尔“一言九鼎”,能够有效掌控政府,但自2015年应对难民危机政策失误以来,民众对默克尔的不满情绪渐长,新政府“难产”也进一步印证了其地位的弱化。为了促成社民党同意组阁,默克尔做出了“痛苦的让步”,将外交、财政、劳工三大实权部门让予社民党执掌,这其实是削弱了自身的“核心”作用。
组阁僵局打击德国领导欧盟信心
有人说,社民党更亲欧,参与组阁将有利于推进欧洲一体化。原则上的确如此,但若从联合组阁协议来看,两党的欧洲政策更多是原则性声明,如确认加大对欧盟预算的投入、推动防务一体化建设、逐步接纳西巴尔干国家入盟等,多为无争议的既有方针重申。而针对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的设立欧元区共同预算和欧元区财长的倡议,默克尔虽曾表示可以考虑,但内心始终存有疑虑,担心欧元区预算就是欧元债券和债务共担的变种。
即将出任财长的社民党副主席朔尔茨口头上支持马克龙的改革,但并未对欧元区预算给出明确主张。其实社民党方面也很清楚,共享信用,共同发债,甚至为重债国埋单,这是德国民众“不能承受之重”,在民粹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德国很难在这一问题上做出重大妥协。
在一体化建设问题上,默克尔主张谨慎慢行、稳扎稳打,社民党方面则更为积极,上个月刚刚卸任的前社民党主席舒尔茨就支持一体化跨越式前进,还高调提出2025年建成“欧洲合众国”的计划。两党在推动一体化的具体政策上还存在理念差异,还需进一步协调。尽管社民党占据了制定欧洲政策的要职,但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相关主张,还有待观察。
数月来,内部龃龉已使得德国的声音几近从欧盟决策圈中消失,这也迟滞了欧盟迫切需要开展的改革进程。此次组阁过程中,德国各界表现出对欧洲一体化未来的不同认知,既令外界忧虑,也使德国领导欧盟的信心遭受打击。
鉴于法国总统马克龙已经雄心勃勃地竖起了引领欧盟的大旗,德国目前也一再表示要加强与法国合作,未来德法之间或将经历一次“力量再平衡”过程,重新回归“法政德经”的“双引擎”模式,以此来推动欧盟建设。
□李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