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新文化报:慈善项目屡遭质疑是慈善文化不成熟表现

新文化报

关注

原标题:慈善项目屡遭质疑是慈善文化不成熟的表现

日前,一个名为“分贝筹”的爱心活动刷爆微信朋友圈。活动页面宣传“一元助TA改变命运”,用户输入自己的生日,可寻找和自己生日相同的贫困学生,为其捐赠一元钱。然而网友质疑,同一个受助的贫困学生,却在不同的生日界面中出现,而且名字也不同。“分贝筹”回应称,活动在测试阶段被发到朋友圈后传播开来,出现了信息错误和界面不稳定的情况,就此向公众道歉(据12月24日《北京青年报》)。

必须承认,这个爱心活动的发起者很有创意,用生日最为筛选条件,不仅成功激发了网友的参与热情,而且从概率上来讲,善款也会很平均地分配下去。然而还是出了问题,比如一个叫阿豪的小朋友出生在5月5日,而一个叫阿豪的小朋友则出生在12月26日,而这两位小朋友用的是一张照片。有网友认真,找出了六组类似的情况。还有更荒唐的情况,就是一位小朋友出生在2009年2月29日,可这一年的2月份并没有29号。

面对质疑,“分贝筹”给出的解释是活动还在测试阶段,换句话说,这活动界面还没有彻底调试完成,所以才出现信息错误。我们姑且认为这个解释是真的,那我也有一事不明,一个处于测试阶段的产品为什么已经开通了捐款通道?所以还是希望主办方赶紧澄清和解决问题,还自己一个清白。

这两年,网络慈善捐款蓬勃发展,但经常这爱心献着献着,事情就发生了反转。比如同样发生在去年年底的“罗一笑事件”,后来被查明罗尔一家其实颇有家产。在比如前两个月的“一元钱购画”帮助自闭症儿童的爱心活动,后来也遭遇了质疑,而那1500万善款,到现在也没见的一个使用明细。然后就是如今这个“一元助TA改变命运”,又遇到了质疑。遭遇质疑其实是好事,它暴露了网络慈善本身存在的问题。

网络慈善的一大优点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好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但是反过来,也正是只需要献出一点爱,这就让很多人献爱心的时候有点不假思索。比如这些只需捐一块钱的慈善活动,实在是价格低廉到不需要考虑对方资质的地步了,一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但网络捐款的基数太大,当这些一块钱聚沙成塔,那就非常可观了。这就很难避免有人打着慈善的旗号敛财,而爱心人士们因为善款额度太低而生不起戒心。

网络慈善的另一个特点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就像我举的这几个例子,如果从营销的角度讲,这都是非常优秀的案例,准确地命中了网友们的泪点。然而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却未必有这样的机会和能力。就像一位作家所说:有故事是特例,与之相比更多的贫穷,是枯燥乏味的,没有故事,也没有深度,更没有诗意。

网络慈善的这种眼球效应,其实反映的恰恰是我国慈善文化的落后。网络慈善是个新生事物,尤其对于国人来说,突然间好像我们就是一个慈善大国了。当然,这基本上就是个幻觉。美国慈善援助基金会每年发布世界慷慨指数报告,在2015年报告里,中国排名几近垫底。这份报告中的慷慨指数由三个分项构成,分别是“援助陌生人”、“慈善捐赠”和“志愿者服务”,根据这一报告,23%的中国人会对陌生人施加援手,8%的中国人参与过慈善捐赠,而志愿者仅占中国总人口的4%。

去年罗一笑事件后,慈善法学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在英美等国任何人都可以募款,一般是很难发生罗尔募捐事件,可能会有一点捐款,但不会出现大量资金的堆积,因为英美社会已经形成公益参与文化。比如,美国捐款额超过GDP的2%,常见的是持续小额捐款,诸如白血病等临时性需求,就可以向相关基金或者特殊群体组织寻求帮助,而不是依靠一个个案获得大量资金。

在成熟的慈善文化里,捐助者和被捐助者之间,应该有一道筛选机制,它的作用是把最需要帮助的人们挑选出来,再把慈善资源合理分配下去。在过往,承担这份责任的是红十字会等公办慈善机构以及传统媒体。然而现在,红十字会的公信力打了折扣,而传统媒体的这部分功能,也被新兴的互联网平台大大分流。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互联网平台并不具备传统行业悠久的行业伦理和成熟的筛选机制。或者说,互联网让被捐助者绕过筛选机制,直接和爱心人士对接。面对缺乏辨别能力的爱心人士,网络慈善就难免泥沙俱下了。

中国的慈善,还需要通过法律和市场重建可信赖的筛选机制。而在这之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珍惜自己的爱心,既不要不假思索地轻易奉献出去,也不要因为现实的丑恶而愤怒关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