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前吐峪沟温暖湿润草木葱茏
亚心网讯(记者赵梅)1500年前,吐鲁番是否像如今这般炎热干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承森和四川大学博士后唐业娜及其团队成员,通过对吐鲁番吐峪沟石窟土坯中的花粉分析研究,解密并还原出当地1500年前的气候和环境。结果显示,1500年前,吐鲁番吐峪沟一带温暖湿润、草木葱茏。河水沿着吐峪沟峡谷蜿蜒流过村庄,人们依水而居,并在村庄周围种植着小麦和葡萄。
科研人员复原出的吐峪沟公元5世纪景观 唐业娜提供
图纸再现千年前景象
记者致电唐业娜博士后了解到,他们的研究始于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和龟兹研究院对吐峪沟石窟联合考古发掘,研究团队在吐峪沟石窟东区北部中心柱窟K18和K38洞窟,采集了7块5世纪石窟土坯,他们通过重液浮选法提取到石窟土坯中的花粉后,经过显微镜观察和鉴定,共发现了44个孢粉类型,其中,禾本、蒿和藜等陆生草本植物类占比最大,占到70.11%;麻黄、骆驼刺等灌木类植物较少,占15.2%;松、桑等乔木类植物更少,占7.54%。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土坯样品中发现有大量小麦表皮和葡萄花粉,以及水生植物芦苇和香蒲草等植物的茎叶碎片。
唐业娜说,他们根据这些花粉和植物类群,去推算当时植物生存的可能气候条件。结果显示,1500年前,吐峪沟的年均温为8.5℃至22.1℃,其中,最热月均温为23.2℃至27.5℃;而年降水量为618.9毫米至1389.4毫米。“降水量远远超过今天。”唐业娜说,根据分析数据等资料来看,当时的气候温暖湿润,冬天和夏天的温差不像如今这般大,可利用的水资源也相当丰富。
唐业娜和团队成员根据花粉分析出了古植被、古气候及当地的地形,并将吐峪沟的古环境景观图复原出来。
复原图显示,1500年前,吐峪沟一带由河谷、村庄、山峰和远方的沙漠组成。温带草甸占据了这片广袤盆地,盆地大量分布着蒿、藜等草本植物,还有许多麻黄、骆驼刺等灌木植物。石窟开凿在吐峪沟峡谷的悬崖峭壁上,一条小河蜿蜒曲折穿过峡谷,流过村庄,奔向远方。
幽深峡谷中,水生植物芦苇和香蒲长势良好,郁郁葱葱。峡谷外的村庄宁静美好,人们依水而居,在盆地中开辟了绿洲,村庄周围种植着小麦和葡萄,也有少量榆、桦、桑和柳等落叶树。远方,河流渐渐消失在沙漠深处,松树和云杉在盆地周围的山上隐约可见。
环境促进经济繁荣
据唐业娜介绍,研究人员分析,也许正是吐鲁番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促进了当地绿洲农业的兴旺,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才有可能修建出丝绸之路上如此规模宏大、地势险要的佛教石窟。
据了解,吐鲁番吐峪沟石窟为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石窟始建于公元5世纪,废弃于15世纪;约有百余座洞窟开凿在火焰山吐峪沟峡谷南部东西两侧的断崖上,绵延近500米。
在南北朝时期,吐峪沟石窟是高昌王国皇室经营的佛教重地之一。到了佛教盛行的唐西州时期,吐峪沟石窟开始大规模扩建,佛教壁画艺术也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因此,吐峪沟石窟不仅是吐鲁番地区开凿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更是西域与中原佛教石窟艺术最早汇合的体现,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一处著名的佛教圣地。